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学前教育:对象和目的分析

中外学前教育:对象和目的分析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雪门一生的实践,是有极丰富的理论作为指导的,首先表现在他对幼儿教育的对象和目的的论述上。但是到1936年,张雪门发表《幼稚教育新论》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步步深入,东北早已沦亡,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何梅协定》之后,华北已变色,多年在北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张雪门,面对国家民族危亡的现实,思想有了很大的震慑。

中外学前教育:对象和目的分析

张雪门一生的实践,是有极丰富的理论作为指导的,首先表现在他对幼儿教育的对象和目的的论述上。在这个问题上他认为,必须把环境、儿童身心特点与国家未来联系起来考虑确定,他曾指出“要解决我国的幼稚教育,必须认清三点:(1)儿童在幼稚园时候心身发展的情形;(2)我国社会的现状;(3)应如何根据社会现状来谋求民族的改造,同时并应如何根据儿童的需要,谋社会基础的建设”。为什么要这样考虑?他说:“倘然我们单注重第一点而忽略了第二点,必至养成孤独的个人,厌恶社会,而仍难免社会的压迫。若单注重第二点而忽略了第一点,不但引不起儿童行为的反应,且有时妨害了他们现时的心身,我们如果认第一点是幼稚教育的对象,第二点便是幼稚教育的目的,那第三点便是幼稚园的课程、设备以及一切的动作了。”

这是他一贯的主张。早在1931年,他在《幼稚园教育概论》中就指出,幼儿教育要“不悖于真正的教育原理”,须先明了心身与环境,个人与社会,及现在与将来等的关系。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幼儿教育先是学习日本,后模仿美国,以儿童为本位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到1936年,张雪门发表《幼稚教育新论》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步步深入,东北早已沦亡,在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与日寇签订《何梅协定》之后,华北已变色,多年在北平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张雪门,面对国家民族危亡的现实,思想有了很大的震慑。他指出:“中国旧式的教育,只知注意社会的需要,而儿童本位的教育,仅仅着重于儿童的身心,其结果往往前者引不起儿童行为的反应,且阻碍其身心的发育,后者易造成离群独立的个人,甚至厌恶社会,而仍难免于社会的抑压”。所以,他提倡“社会和儿童联系起来,打成了一片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www.xing528.com)

这时,他把1933年以来所酝酿的想法,定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拟订了四项目标:(1)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2)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3)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4)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平幼师迁往广西桂林,在幼师所设的中心幼稚园,也是推行这种民族改造的幼稚教育,张雪门从事幼稚教育,是有伟大的抱负与理想的,其目的在培养有健康的体魄,有劳动的习惯,有自治能力,有不畏强暴、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自信心,而又能适应新生活的新国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