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的重要条件及其意义

学前教育的重要条件及其意义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育和美好生活》一书中,罗素具体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为了把公平的意识教给儿童,罗素认为,应该在儿童群体中进行公平的教育。为了培养儿童诚实的精神,罗素指出,关键在于教育者要诚实地对待儿童,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儿童提出的一切问题,而不能对儿童撒谎。(八)培养爱心和同情心罗素认为,爱心与知识是儿童教育的两个重要条件,也是儿童教育

学前教育的重要条件及其意义

在《教育和美好生活》一书中,罗素具体论述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形成良好的习惯

罗素认为,从儿童出生起,不仅应该十分重视他的身体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开始培养他的良好习惯,例如,有规律地睡眠饮食和排泄等。为了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习惯,父母应该正确处理好他们与儿童的关系,使儿童懂得儿童生活中的一系列常规,尽量满足有利于儿童健康的必要条件,鼓励儿童的自发活动和自己娱乐,并及时为儿童提供活动和求知识的机会。

(二)防止和克服恐惧心理

罗素认为,在儿童生命的第二年里,儿童逐渐学会了行走和说话。这为儿童带来了自由感和权力感。儿童表现出无限的好奇心,增加了儿童的乐趣,但同时也容易使儿童受到恐吓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通过观察和分析,罗素把恐惧分为两种:一是非理性恐惧,指儿童对无危险事物表示出的恐惧,例如,对影子和机械玩具的恐惧等。二是理性恐惧,指对危险事物表示出的恐惧,例如,对悬崖的恐惧等。他强调指出,无论哪种恐惧,都应该逐渐克服。因为长期恐惧的心理不仅会使儿童养成一种懦弱胆怯的性格,而且会使儿童很快就泯灭他的好奇心,不利于儿童的品格形成和智慧发展。

为了避免儿童产生恐惧心理,与儿童接触的成人不要恐惧,并鼓励儿童和增加儿童的勇气。即使成人有恐惧的心理,也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以免把恐惧由暗示而传染给儿童。如果儿童已经产生了恐惧心理,就应该采取一切无害于身体和品格教育的方法尽早加以克服,培养战胜恐惧的勇敢精神。

(三)游戏

罗素认为,爱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活动既给儿童带来无穷的乐趣,也有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还可以使儿童获得新的经验和新的能力。

在罗素看来,游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训练儿童能力的游戏,在于使儿童获得新的能力;二是假想性游戏,在于使儿童发展想像力。他特别指出,儿童在假想性游戏中的“幻想”不是一种病态现象,而是正常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补偿。儿童决不会把“幻想”当作现实的、永远替代的,相反,他会努力希望把幻想转化为事实。罗素还批评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师不喜欢儿童把教具想像为火车轮船之类的东西,而认为它是一种“混乱想像”以及会使儿童丧失与现实世界交往的能力。他强调说:“只要给儿童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就不必担心儿童会停留在幻想水平上。”他甚至说:“消灭儿童时代的幻想,必将造成现存事物的奴隶和束缚于地球上的动物。”

儿童之所以喜爱游戏,是因为游戏满足了儿童的多种好奇心,在“幻想”中得到了安全感。同时,游戏也是儿童“权力欲”的表现。权力欲作为一种本能欲望,是儿童发展的主要本能动力。因为“儿童时期人的主要本能不是性,而是想成为大人的欲望,换一个更正确的说法,是权力意志”。

(四)培养建设

罗素认为,建设性和破坏性都是儿童本能的特性,与权力意志密切相关。他说:“用心理学术语来说,产生预先设计的结构,就是建设;让自然的力量随意变更现存的事物,就是破坏。”在罗素看来,这两种相反的品质,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儿童身上。培养建设性的品质,减少和消除破坏性的品质,是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地说,儿童的游戏常以破坏开始,到后来的发展阶段才转向建设。这种由破坏性向建设性的转化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正是在建设中,儿童形成了许多美德,增强了自尊心,并养成了忍耐性、坚持性和观察力等。

对于儿童来说,建设性是重要的品格之一,对其他品格起着良好的作用。罗素指出:“许多美德的最初开始是由体验到建设性活动的愉快引起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儿童建设性的品质,应该使儿童从小就感到生命的价值,教他获得多种建设性技能,鼓励他的创造性想像的积极活动。

(五)培养公平的意识

罗素认为,儿童都具有自私的本能。因此,在儿童教育中,克服利己心与占有欲是经常碰到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否认或回避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认清儿童利己心与占有欲的性质,并加以恰当的引导。

为了帮助儿童克服利己心与占有欲,应该把公平的意识教给儿童,使他具有公平的意识。但这绝不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儿童做出自我牺牲。罗素说:“我们应该努力将公平的意识注入到儿童的思想与习惯中去。”在他看来,应该使儿童懂得,每个人都有权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位置,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财物,并有理由享有他自己的权利和财物。但是,他不应该占据他人的位置和财物,要求不应该属于他的东西。罗素认为,如果一味地要求儿童自我牺牲,那么,不是引起儿童的愤怒和反抗,就是导致儿童虚伪的利他行为。

为了把公平的意识教给儿童,罗素认为,应该在儿童群体中进行公平的教育。因为只有在年龄相近和兴趣相似的儿童之间,才能进行真正的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和尊重。教育者应该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个儿童。(www.xing528.com)

(六)同伴的交往

罗素认为,同伴的交往在儿童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培养儿童的公平意识和合作精神都需要同伴。他强调说:“有许多事情没有其他儿童的帮助是不可能做到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一点越来越突出。”

在罗素看来,儿童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年长儿童,二是同龄儿童,三是年幼儿童。罗素指出,年长儿童的作用是为年幼儿童提供可以达到的努力的目标。年长儿童的行为举止在年幼儿童面前十分自然,没有什么顾虑和伪装,也不完善,并易于为年幼儿童模仿。在这个过程中,年长儿童乐意表现和教导,年幼儿童乐意服从;年幼儿童得到了教导,年长儿童也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美德。但是,当儿童到了4岁以后,在他的生活中就更需要同龄儿童,同龄儿童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一个儿童在与同龄儿童的交往和共同活动中,最容易学会公平思想和养成合作精神。

(七)培养诚实的精神

罗素认为,儿童天生是诚实的,不诚实是后天形成的,而且实际上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他强调说:“如果儿童是毫无恐惧地教育出来的,那他总会是诚实的。”

为了培养儿童诚实的精神,罗素指出,关键在于教育者要诚实地对待儿童,尽可能诚实地回答儿童提出的一切问题,而不能对儿童撒谎。在儿童说谎时,不要责骂和威吓,而要说服并讲明说谎的坏处,让儿童慢慢地认识到诚实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果儿童一说谎就给予严厉处罚,那只能加深他的恐惧,从而加强他说谎的动机。

(八)培养爱心和同情心

罗素认为,爱心与知识是儿童教育的两个重要条件,也是儿童教育的良好结果。因此,教育者应该以自己的爱心和同情心来培养儿童的爱心和同情心。他说:“我们不否认儿童需要成人作保护,但我们主张这种保护必须表示出爱心和帮助,而不是引起儿童的恐惧。”在罗素看来,给予儿童的爱应该是一种自然的纯真的本能的爱,而不要把儿童对爱的反应作为有意识追求的目的。没有任何方法可以强迫儿童产生爱心和同情心,唯一可能的方法是观察自然产生爱心和同情心的条件,然后努力创造这些条件。

在培养儿童爱心和同情心的过程中,罗素强调指出,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使儿童认识到世界上的美与丑、善与恶,增加他们对受苦难的人们的理解和同情。教育者在讲述故事时应该注意方法,选择好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机制,仔细选择一些事件,使儿童同情受难者和憎恨邪恶者。

(九)奖励和惩罚

罗素认为,在儿童教育中,奖励和惩罚是需要的。他说:“没有赞扬和责备,进行教育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运用奖励和惩罚时,必须谨慎从事,例如,避免把两个儿童的优缺点作对比,运用惩罚必须少于运用奖励,对于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不应该奖励,惩罚不应该使受罚者感到有罪而感到他正在错过别人享受的快乐,严格禁止体罚,等等。

在对儿童运用惩罚时,教育者一定要公平。也就是说,当儿童确实犯有错误时才给予惩罚。罗素强调说:“我相信惩罚在教育中有某种极小的位置,但是,我怀疑,惩罚是否总是要那么严厉。”罗素坚决反对对儿童施行体罚。在他看来,轻微形式的体罚虽不致有害,但也没好处;严厉形式的体罚则会产生残忍与暴虐。

(十)幼儿园教育

罗素十分重视幼儿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在家庭里受教育,由于缺少同伴,使得他渴望交往的本性得不到发展,往往会形成孤独的心理,对进入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罗素看来,为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品格,就要尽量让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学前儿童的教育已成为正规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段,幼儿园已成为介于早期家庭品格训练和以后学校传授知识之间的一种机构。

在《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中,罗素介绍了蒙台梭利等教育家的幼儿教育实验以及幼儿教育的方法,并预言幼儿园在儿童早期智力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的重视。

罗素作为一位社会思想家和教育家,从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性的角度出发,批判地吸收了现代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探讨了教育问题,并在幼儿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颇有启发性的见解。他的教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当时的教育思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