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书馆馆配工作及校园书店研究:背景、类型与优势

图书馆馆配工作及校园书店研究:背景、类型与优势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图书现采背景图书现场采购就是图书采购人员根据图书实物进行的图书选购活动。民营书商的崛起与组织系列现采活动,打破了图书市场原有的格局,现场采购成为图书采购的重要手段,促使新华书店系统改变过去的营销方式,致使书市日益频繁,组织现采活动日益增多。(二)图书现采的类型图书现采可以分为现货采购和样本采购两种方式。

图书馆馆配工作及校园书店研究:背景、类型与优势

(一)图书现采背景

图书现场采购就是图书采购人员根据图书实物进行的图书选购活动。图书现采作为一种图书采购方式早已有之。从图书馆的出现开始,图书馆的图书采购,就是现采。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我国的图书较少,新华书店作为图书的唯一销售渠道,为图书馆提供的配送就是现采服务。自《新华书目报》面市后,无论是公共图书馆还是学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从现采转向以“四大书目”(新华书目报、社科新书目、新华书目报、科技新书目、全国地方版科技新书目、上海新书目)预订为主,现采为辅的采购方式。

1.图书采购方式的变革

在信息不发达的过去,图书馆采购主要是通过新华书店总店编辑的《科技新书目》《社科新书目》等书目信息来完成图书预订的,在确认订数后向新华书店发出订单,然后再做手工预订目录,便于查重,减少漏订与重订,其弊端是无法与图书“见面”,选购盲目性大,图书馆界常用“隔山买牛”来形容图书预订采购遭遇的尴尬。

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应用,图书馆过渡到自动化和网络化时代,为图书采选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力度,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逐年增加,特别是高校招生逐年增加,院校合并、专业调整,多数高校办学由原单一性学科向文、理、工、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发展。对于新专业的用书,要靠购买大量图书补充;院校合并,专业调整,过时专业的摒弃、新专业的诞生,对于新增专业的图书也需要补充完备,高校评估对馆藏图书数量有严格的要求,为适应教学、科研和评估达标要求,图书馆图书经费有了大幅度增加,造就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市场。馆配市场在图书出版发行市场的影响日益扩大,蕴藏着无限商机。然而,伴随图书采购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各种书目信息所报道的新书却十分有限,传统地提供书目、期货的采购方式已不能适应图书馆藏书建设的要求,特别是无法满足高校图书馆急于达标所需要的短时间、大规模、突击式的采购。

2.传统书目预订功能弱化

一是传统的书目报所刊载的信息覆盖面小,“主要还是反映京沪两地大发行所能代理的出版社而已”,不能全面报道所有出版社的出版信息,学术性和地方性图书报道的就更少,“新书目报道的年图书总量仅占全国年出版新书总量的13%—15%。据统计,2006年全国共出新书23.3971万种图书,新版图书13.0264万种,而新华书目报每年仅报道新版图书1万种”。二是“四大书目”报道的某些图书出版周过期长,信息滞后,订书周期长,订到率低,“一般说来其平均到货率不到60%”。三是书目信息简单,图书的真实内容、出版质量、装饰等因采购人员未见其真面目,看书目圈选,图书质量难保证;四是“四大书目”在网络环境采购下,仍没有做出吸收国内所有出版社出版信息。

由于书目预订问题众多,而图书现采具有订购无法比拟的及时性和直观性,图书馆采购人员直接到书商买卖现场选购,选出的书连复本一起从架上直接出货,3到5天就配好数据送到图书馆。这种采购方式到书快、到货率高,保证图书馆急于达标而进行的大批量采购任务的完成,所以“图书现采模式受上下游青睐”和追捧,致使“现购图书已成为大多数图书馆的主要采购方式”。

3.民营馆配商的崛起推进了图书现采的进程

20世纪90年代后期,民营馆配商强势崛起与竞争,打破传统图书采购方式,改变新华书店层层报订的图书配供模式,变期货为可供,压缩了中间环节,创新了馆配市场的供书新模式:新书现采、订单选书和带客户到各大书市和订货会外采等多种采选方式。民营书商的崛起与组织系列现采活动,打破了图书市场原有的格局,现场采购成为图书采购的重要手段,促使新华书店系统改变过去的营销方式,致使书市日益频繁,组织现采活动日益增多。

(二)图书现采的类型

图书现采可以分为现货采购和样本采购两种方式。现货采购就是图书馆在图书现采活动结束时可以拿到所要的图书。这种现采方式到货率高、到货及时,因而最受图书馆欢迎。但由于受场地限制,可供选择的图书品种有限。样本采购,就是现采时采购人员只能看到图书样本,图书现采结束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拿到所需图书。由于不需要准备复本,在同样场地进行的现采活动,样本采购可供采购人员选择的图书品种远远多于现货采购。但样本采购的到货速度和到货率都难以令人满意。如2007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期间举办的图书馆图书现采活动,由于发货速度比较慢,有的长达半年,受到了业界的批评。

不管参加何种图书现采活动,对采购的图书进行查重是必不可少的。按照图书的加工流程,图书馆使用的书目数据在管理系统里有着不同的状态:征订数据、订购数据、验收数据和编目数据。现采书目数据必须与图书馆现有的书目数据进行查重,多数情况下只能判断重与不重,但重复的图书是否需求购买,要区别三种情况,第一,坚决不重复采购:图书馆已有馆藏且复本适合,或者已向书商报订,对方可能会发货;第二,追加复本:已有馆藏但复本数偏少;第三,不能采购:订购时间较长但书商不能到货。[2]

现采查重主要也有三种方式。第一种类似于汇文的外采系统,通过网络把现采与馆藏系统连接起来,采购人员就可以对上述三种情况进行判别。但是很多现场采购还难以支持这种网络需求,即便有了网络支持,带个电脑对图书一本本地查重,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受环境限制,已经越来越少被采购人员采用。通常所说的现场查重方式是指第二种,即使用采集器,预先把图书馆馆藏数据导入,数据包含基本的字段有ISBN、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复本数等。但这种方式的查重只能判断重与不重,不能区分以上三种情况,而且对于同ISBN号码的图书极易误报。第三种方式是现采只取数据,采购人员在现采后把数据导入本馆的管理系统进行查重。这种方式效果较好,但图书馆确认之后的订购数据只能传给书商,而书商并不一定是现采的主办方,这极易降低现采的到书率和到书速度。(www.xing528.com)

(三)图书现采的优势

图书现采与其他图书采购形式相比,最明显的是减少了图书采购活动的中间环节。其优势如下。

1.资源优势

图书品种新而全。不管是样本厅还是现采会,作为一个全新的集营销与展示的平台,正在成为出版机构的共识并积极响应,把最新出版和重点图书带去展销,而主办方则把各个出版社的新书汇集在一起为图书馆采购提供方便。因此,现采图书品种全,新书比例大。

2.实物采购

有更高的直观性和及时性。采购人员可以与采购的对象——图书直接接触,没有了使用书目或在网上书店根据简介进行订购图书时那种隔山买牛的感觉,决定取舍;避免了图书订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进行图书现采时,通过浏览图书的封面、版权页、目录、前言、装饰、翻阅内容等判断图书的可读性,能直接鉴别图书质量,决定取舍,采选针对性强,避免了图书订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主办方配备大量新书供图书馆采购,采购人员在选书的同时,就按所需要的复本量把图书从货架上取下,可以当场配书,这样到书快,到书率高,缩短了图书与读者见面的期限,提高了图书利用的时效性。特别适合短时间、大规模、突出式的采购方式。这也是图书馆迎接上级部门评估时特别钟情于图书现采的重要原因。

书市本身定位清晰,现采差错率小,提高了馆藏质量,尤其是跟馆配商到出版社现采,可获得一些难见到的或平时忽略、漏订或临时需要补配的图书,还可以采到作者自费出版的图书和从未报道过的图书。

出版社和馆配商可以在图书现采活动中直接了解图书馆的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市场开发和确定图书选题。这又为图书馆以后顺利进行图书现采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进行图书现采时可以邀请一些读者参与现场选书,从而提高了读者对馆藏资源体系建设的参与程度,增强了文献采购的针对性。

图书现场采购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采购人员在现采中应把握以下几个关键

第一,做好图书采集器的准备工作。包括采集器数据的导入,比如ISBN、馆藏量等,用于现场查重,熟练掌握采集器的操作方法,避免现场出现问题而耽误数据的采集。

第二,严格掌握采集器的使用权。把握好手中的采集器是一个采购人员的职责,目前许多图书馆都选择读者一同参加图书的现采工作,采购人员特别应注意把握读者提供的图书,是其精通的专业可直接采选,但是读者进入图书采购会时,除自身所学专业外,还对自己喜欢的其他图书感兴趣,从而要求购买这些图书,如果放手任其采选,将带入大量不符合图书馆要求的图书,造成损失和浪费。所以采购人员要把握好图书馆交给的权利,不能将采书权(图书采集器)交予读者自主采书。

第三,认真控制和掌握修订版图书和再版图书的采购质量。认真了解和掌握学校各学科专业中的图书哪些为教学所用,哪些为科研所用,并坚持修订版图书的选择原则,认真查看和区分图书的版本,对再版图书要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避免重复购买。

第四,养成精心选书的良好习惯。比如对复本量的确定,采购人员除考虑学科专业等基本因素外,还要考虑典藏工作的合理负荷,特别是高校多校区图书馆更直考虑有关后续工作问题,否则,将给其他部门带来不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