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潍北乡村生活:庙会上的烧大马仪式与烧大牛有所不同

潍北乡村生活:庙会上的烧大马仪式与烧大牛有所不同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与“烧大牛”仪式相比,“烧大马”的仪式略显简单。同时,庙委会人员将四五十箱鞭炮放在大马周围,准备燃放。11点左右,村民开始举行“烧大马”仪式,当地俗称“发马”。广播喇叭,在“烧大马”仪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东永安村,尽管“烧大牛”“烧大马”在扎制阶段相对独立,但在庙会烧祭仪式举行的当天,并没有家族边界的制约,并且相互参与非常自然。

潍北乡村生活:庙会上的烧大马仪式与烧大牛有所不同

与丛、吕家族的“烧大牛”仪式类似,齐氏家族的“烧大马”也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仪式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扎大马,文艺献演,摸大马,最后才是烧大马。不过与“烧大牛”仪式相比,“烧大马”的仪式略显简单。

大马扎制地点选在村东玉皇庙中,一进腊月,大马扎制工作便开始启动。据说,齐家最初还邀请过西庙丛、吕家族的人参与扎制,如手工极好的吕世杰以及以扎纸草为业的吕兴茂等。据村民吕兴茂说,每年春节庙会期间扎大马时,他都会前去帮忙,并且在他看来,大马的扎制技艺极为重要。同时,基于姻亲关系,有很多嫁入齐氏家族的丛姓、吕姓妇女也把剪制手艺带入齐家,为东庙扎制大马。后来,扎制技术逐渐熟练,大马体型也逐渐增大,直至今日高达7米。扎制大马的原材料与大牛几近相同,主要是竹竿、竹劈、苇秆等。扎制大马也有明确的分工,男性村民负责扎制大马骨架,女性负责马毛、马鞍、灯笼、佩剑及各种装饰花卉图案的扎制与剪裁等。这些工作多分散在家户中进行,完成以后再拿到玉皇庙。有意思的是,村民还会扎制马心、马肝、马肺等“内脏”,一般由村民刘秀英及村内的老年妇女负责,在大马扎制完工后,再从大马腹部所留的小口中塞进去,然后再用纸糊好。大家白天聚在一起扎制大马骨架,裁剪大马身上的装饰品,晚上则抽出时间准备年货。扎制过程中,大家说说笑笑,非常开心。正如村民所言:“扎马的时候大家都很舒心。”[17]大年初五左右,村民齐聚玉皇庙,开始组装大马。正月初九一大早,青壮年会将大马由庙墙内抬出,而后再把马腿、马头安在大马身上,完成最后的组装工作。每年大马扎制完以后,还需要进行一项“特殊仪式”,一般是由村民刘凤英操持。她拿一根银簪子比划着,还要念叨一套话语:“开开眼,开开腿……”经过了这番操作,大马就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性,便能奔驰了。正月初八晚上,齐氏家族的村民会在玉皇庙前举行晚会活动,庆祝大马扎制完工。晚会参与人员以本村人为主,大约2个小时后结束。

正月初九早上8点,游大马活动开始。游大马的队伍由玉皇庙出发,大致围绕齐家聚居区绕行,最后停在玉皇庙前空地上。村内的南北主街道,是丛、吕家族大牛巡游与齐家大马巡游的共同区域。然而,大马仅巡游了一年便终止了。村民解释,因为马与牛的形体不同,马头太高、马脖子又长,无法通过村内的电线等障碍物进行巡游。因此,近些年,大马也就不再巡游了,村民在庙会这天直接将大马停放在庙前的空地上。不过,有村民认为,尽管马脖子、马头很高,大马扎制时也可以在前腿部借用钢管,正如大牛那样,大马也是可以巡游的。[18]也有村民提出建议,从东边沿着阜康河岸巡游,避开电线,再绕回庙里。但这些建议都没有被采纳。2015年村内电线统一加高,东庙大马依然没有巡游。或许是大马不巡游的缘故,前来赶玉皇庙会的人明显要少,庙会收入也要比孙膑庙少很多。

正月初九上午9点左右,文艺活动开始在玉皇庙前上演。本村的文艺表演队伍,包括东庙齐氏家族的龙灯队以及西庙丛、吕家族的秧歌队、高跷队等。西永安、远东庄、渔洞埠等外村的文艺队也常来助兴。在各种文艺节目表演期间,人们不断前来摸摸大马,祈求一年平安。同时,庙委会人员将四五十箱鞭炮放在大马周围,准备燃放。

11点左右,村民开始举行“烧大马”仪式,当地俗称“发马”。发马之前,由庙会主管人员致辞,表达祝愿。

广播喇叭,在“烧大马”仪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15年庙会期间,庙宇广播不仅传达祝愿,还曾广播玉皇庙的历史,内容为齐忠华撰写。这些文字被村民打印出来,装裱挂在庙内办公室墙壁上。[19]村民齐忠华的这些文字宣传板,挂在本就不大的庙宇接待室内,格外显眼。每当外来者进入接待室内,大都会注意到这些宣传板。庙委负责人也会解释这是何人所作,并常常附上一句“俺们这庙也很有历史了”。

广播结束后,早已做好准备的村民点燃大马腹下的香纸锞,烧及马腹时,火光腾然而起,再加上鞭炮的燃放,大马“腾云驾雾”而去,整个场地仿佛仙境一般。有些村民手持高香,跪在地上“送驾”,直至大马燃尽,方磕头作罢。(www.xing528.com)

无论何时,只要一谈起村落中的两个庙会,村民的自豪感和愉悦感总是溢于言表,仿佛庙会刚刚发生过一样。村民除了强调庙会活动的盛大外,对庙会所特有的仪式程序与热闹氛围亦记忆犹新。正月的“耍景”使村子变得年味十足。庙会期间,很多村子会组织队伍来“耍”,颇受村民喜爱。如村民所言:

我好凑热闹,冬天没有活儿了,我就凑着扎扎马,帮帮忙,凑一起热闹热闹耍耍。[20]

主要是看耍,正月里都没事,咱去看看大牛去吧。[21]

咱们过年得有个“耍景”啊,光打扑克牌也没意思,大老爷们一块玩玩,有个过年的样儿。[22]

这些“耍景”自然形成了一种竞争对比,却并不会导向冲突事件,而营造出其乐融融的热闹场景。在东永安村,尽管“烧大牛”“烧大马”在扎制阶段相对独立,但在庙会烧祭仪式举行的当天,并没有家族边界的制约,并且相互参与非常自然。两大仪式活动,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代表了乡村生活中的“非常”时段。平时,村民多是“关起门来”劳作,年节时拜年乃是家族之间的交流,但是更多的情感的表达与情绪的抒发则需要走向社区。村民的生活是有节律的,这不仅表现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夏长冬藏”等生计活动的安排,还有与个人、家庭、家族以及社区的个体与群体的情感律动,由此交织为世俗与“神圣”的双重律动。当仪式结束后,庙会所带来的热闹逐渐远去,村民重回到日常生活节律中,但与庙会相关的记忆仍然留存。村落两大庙会各有所属,家族之间的边界若隐若现,但这只会使得村民在年度生活中有着不同“面向”的转换,日常生活中的话题更加鲜活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