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从教材内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必须重视一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性。抓住要害,就是所提问题必须根据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来确定,要问在“点子”上,找准着眼点。这一问题教师正是针对课文结构进行整体设计的。

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

清代刘开曾说过:“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问说》)确实,学问学问,治学必问。课堂教学,常常采用提问的教法,有时是教师的提问,有时是学生的提问。教师的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常规武器。问题设计得好,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我从教材的角度考虑,抓住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从教材内容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必须重视一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含义,我觉得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设计的问题要抓住要害。抓住要害,就是所提问题必须根据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来确定,要问在“点子”上,找准着眼点。哪里是一篇课文的关键所在,哪里是一点定全局的地方,哪里是学生难以搞懂的难点、疑点,就以哪里为着眼点,设计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例如: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关键处,可以是课文内容的点睛处,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对比处,可以是课文内容的含蓄处,可以是课文内容的细节处,可以是作者的动情处,可以是课文内容的疑难处,等等。这样设计的问题才符合教学的整体性要求,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如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下)《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课文采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自己认为当一只小虫子的好处。有位教师在教学课文第3—4自然段的时候,提出如下问题:“小伙伴们都说当一只小虫子一点儿都不好,可我觉得,当一只小虫子真不错,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运用默读的方法,到文中去找答案。这一问题教师正是针对课文结构进行整体设计的。

二是设计的问题要富有质量。课堂提问由于受到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学生素质和教学时间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将课文中所蕴含的问题都提出来,必须去粗取精,择优劣汰,必须挑选质量最好、价值最高的问题来提问,设计问题也要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观念。切忌设计那些支离破碎、无关宗旨的问题。

如《穷人》一课,夫妻俩商议好要收养这两个孩子,作者是这样写的:“‘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学生读完这一段后,我这样问: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看到了什么?他会说什么呢?接着,学生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各抒己见,滔滔不绝。听罢,我突然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像你们说的这样写下去呢?”

学生被这一问一下子愣住了,但经过短暂的沉默之后,立刻醒悟过来,说作者也许会猜到你们想些什么,所以不写了,留给你们想象的空间。

三是设计的问题要多样。课堂上所提问题,类型要多样,防止单维性。这些问题,可以是提问学生深入理解思想内容的,可以是带领学生领会课文语言知识的,可以是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以是提高学生审美修养的,可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可以是提高学生读写听说能力的,等等。教师掌握了所提问题的类型,课堂提问才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例如:在教学沪教版三年级语文《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在通读课文、听写词语基础上,让学生在文中圈出带有“密密麻麻”“许许多多”“弯弯曲曲”的句子,然后出示含有这三个词的句子,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这三句话都是写什么内容。

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三个徒弟是怎样完成画师要求的。接着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读好写大徒弟、二徒弟的句子。即: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

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说话练习,体会大徒弟、二徒弟的想法。教师出示:

为了画出最多的骆驼,大徒弟想:_____________

为了画出最多的骆驼,二徒弟想:_____________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大徒弟、二徒弟都想到了在有限的空间里画出尽可能多的骆驼。你觉得大徒弟、二徒弟的想法怎么样?

然后,仍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说话,体会小徒弟的想法,理解“以少胜多”的画意。

出示:

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

(1)引导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小徒弟的心理活动,进一步体会画意。

出示:

为了画出最多的骆驼,小徒弟想:_____________

(3)小结:你觉得小徒弟的想法怎么样?(www.xing528.com)

(4)三个徒弟的想法有误吗?为什么大徒弟、二徒弟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

(5)练习说话:大徒弟和二徒弟恍然大悟,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问题,既抓住了课文内容的要害处,又富有质量,既有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体现了整体性。

其次,从有序提问的角度考虑,抓住问题设计的系列性。

如果提出的问题,教者事先没有周密思考,东敲一棍,西抡一锤,随心所欲,这样,所提问题就会凌乱无序,而凌乱无序的问题只能导致课堂提问的失败,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设计问题的系列性。系列性的含义,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这个程序就是:首先要熟悉教材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这基础上,考虑提出哪些问题,并注意所提问题的质量,明确问题的答案,最后确定提问的方法和提问的方式。

二是设计的问题要富有指向性。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一般到特殊等原则,设计系列问题,这些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把知识归类,让学生弄清来龙去脉,系统地掌握知识。

三是要考虑一堂课内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选用何种提问方法,采用何种提问方式,要全面考虑,周密安排。一般来说,课堂提问的方法有对比法、反问法、分解法、归纳法、点睛法、迂回法、连环法、情境法、温故知新法,等等。提问的方式有看图提问、演示提问、操作提问、表演提问、谈话提问,等等。一堂课内,采用多种提问的方法和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沪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律师林肯》一课,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这是一个怎样的案子呢?请你先读读课文1—6节,圈出文中四个带有“定”的词语,简单说说2—6节内容,把林肯在辩护前了解的案情说清楚。

(2)林肯一共问了福尔逊几个问题?分别从什么方面展开提问?

(3)这三个问题是如何打开案件缺口的呢?

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是系列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从培养思维能力的角度考虑,抓住问题设计的启迪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启迪性。

一是问题的问法。多采用说理性的和发散性的提问,说理性的,指从“为什么”或“什么原因”等角度提问;发散性的,指从“还有什么”或“说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等角度提问。这样提问,有利于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立体地去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是问题的内容。可以采用提示型、激疑型、比较型、想象型、归结型等,这些类型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激疑型提问,是教者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能解答的问题。运用激疑型提问,可以增强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

三是要因材施“问”。把握问题的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起来摘桃子”,既有思考的兴趣,又有思考的空间。如年级不同,所提问题的层次也不同,对同一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一般来说,问题的层次分为三种类型:低层次的,指那些比较浅显、容易解答或不教自明的问题;中层次的,指那些有一定难度、经过教师略作启发引导就能让学生明白的问题;高层次的,指那些难度较大、必须经过认真钻研、深入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做到有的放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沪教版语文四年级《父亲的谜语》一课,在分析课文思想内容时,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

(1)作者在文章中多处写到了父亲的眼睛,用“——”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父亲有一双怎样的眼睛?

(2)父亲为什么就能猜得出我的心思?

(3)再读最后一节,想一想,该如何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

“啊,父亲的眼睛是多神秘呀!仿佛可以给我变出许许多多的快乐和光明。”

一堂课,围绕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当点拨。三个问题,层层递进,难度不断增加,充分地关注到每一个学生。

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曾说过,提问不是单纯的技巧,而是要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理论认真探讨的艺术。设计问题这个教学环节,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不能把它扔到被遗忘的角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