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向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向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标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实际上是对三个理念、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呈现,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的蓝本就是课标,语文课堂改革的方向就是这三个理念、三维目标,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阶段目标和总目标的实践与达成。由上可知“味”是衡量语言、音乐、艺术、文学等审美特性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不断反思中及时警醒,要维护语文教学本真意味,倡导原生态语文教学观。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向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学科,它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备兼容。对课程标准三个理念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它其实主要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我们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实际上是对三个理念、三维目标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呈现,因此语文教学改革的蓝本就是课标,语文课堂改革的方向就是这三个理念、三维目标,语文课堂的任务就是阶段目标和总目标的实践与达成。

在课改教学实践中,语文因其学科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处于课程改革实验的“风尖浪口”,各种教学理论流派教法纷呈,在这种急切破旧与立新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学容易出现偏差,不少语文教学逐渐出现“失真”“失味”“失质”倾向。

(一)迷失一:语文教学“失真”

在多轮课改实验中,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是不容置疑的,在这些活动中,许多教师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不少语文教师对课改理念的理解、认识趋于简单化、绝对化,盲目学习他人的东西,缺乏分析、缺乏消化,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著名教育学家杨再隋教授曾用“虚”“闹”“杂”“碎”“偏”这五个字对当今语文课堂的一些浮躁虚假现象进行了概括,同时也提出了“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的本色语文概念。

(二)迷失二:语文教学“失味”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中有关“味”的论述有较为悠久的历史,如西晋的陆机在《文赋》中不满意于“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汜”的质朴无文,以音乐来比喻文学,开始把“味”引入文学,刘勰文心雕龙》中讲到“味”的地方有十几处,有的指内容,有的指指导形式,但更多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艺术形象特征,例如《体性》篇说:“子云洗寂,故志隐而味深。”《隐秀》篇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钟嵘则把“味”的地位提得很高,他认为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最好的诗,必然是“滋味”浓厚深远之作。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一个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基本审美范畴。由上可知“味”是衡量语言、音乐、艺术、文学等审美特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语文作为文学、语言文学、文化等多种范畴的综合体也必有其独特的“味”,所以我认为文学批评理论中“味”的理论对我们语文教学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真正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激活思维,触发灵感,引起顿悟,满足求知欲,一定要讲究它的“味”,诗歌中的滋味,来源于诗歌中的艺术思维特征,那么语文中的“滋味”也应来源于语文特质中的言语思维特征,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韵味包括语言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理情趣等韵味,也即语文之美。

要领悟语文之美,首先从语言入手,语文课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展开想象,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文学语言不同于其他语言,它具有含蓄性、情感性、隐喻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只有学生真正自由进入思考、想象体验、感悟的阶段才能真正理解语文之“味”。否则,即使语文大餐满富美味佳肴,如果我们不引导学生去咀嚼体验和品味,那也会“尽失其味”。(www.xing528.com)

我们现代化多媒体信息化教学往往重视语文课表现形式的热闹,轻松的电影,优美的音乐和画面可能会短暂刺激学生,一定程度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但又难以真正让学生走进语文世界去体味语文艺术的美味,因为直观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让学生忽视了思考,难以真正理解语文的内涵,难以将自己的心灵真正融入文学所传达出的至尊美味之中,这就会使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失味”的状态。

语文之味表现在外在形式上既体现趣味,也体现情味,还应含有韵味。具体来说,语文课要上出“滋味”,就得灵活地运用健康幽默的语言,使教学充满趣味,就能巧妙地运用情感熏陶,使教学饱含情味,切忌全盘授予,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教学富有韵味,令学习者回味无穷。

(三)迷失三:语文教学“失质”

语文的性质在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在于其实用性,在于其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联系,认为传统语文教学偏向于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其实也是对学习语文发挥其工具性的误导,因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主要做两件事:识字,做文章。

但语文的本质应体现为语言本体,语文教学之花只有扎根于汉语言的深厚沃土,方能万紫千红,争奇斗艳,永不凋谢,语文教学也只有把汉语言及其承载的民族精华切实有效地传给一代又一代子孙,才能保证其经久不衰,才能称真正成功。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不断反思中及时警醒,要维护语文教学本真意味,倡导原生态语文教学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