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内派道德学说与教育理论──教育哲学

主内派道德学说与教育理论──教育哲学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康德的严格主义为代表。康德是因为不赞成与批判快乐主义的理论而提出。康德在道德学说在道德教育的影响有几点:(一)人性有理欲之分,要克欲从理,起点便是使欲望服从规律。康德又以意志的自律,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理想与终极目的。康德的道德学说影响教育最大的,是注重品格的陶冶,意志的训练,使受教育者得以表现道德的行为。

主内派道德学说与教育理论──教育哲学

康德的严格主义为代表。康德是因为不赞成与批判快乐主义的理论而提出。关于有关道德重要问题的解答,全完与快乐主义相异。

1.道德判断的对象问题,认为只有动机可为判断的对象,行为的结果,与道德无关。2.关于甚么是善的问题,他认为善即依规律而行动,行为的结果,并不计及。3.关于道德的认识问题,康德主张,人有认识此种先验规律的能力,是所谓的实践的理性(Practical Reason)。4.关于道德的权威问题,康德不主张用外力制裁,欲诉诸理性的绝对命令。所谓义务心即是当天理与人欲冲突时,不得不顺从天理而克制人欲的一种感觉。依义务心的驱使,才有道德的价值。

康德在道德学说在道德教育的影响有几点:

(一)人性有理欲之分,要克欲从理,起点便是使欲望服从规律。以规律限制行动,才是养成儿童品格的基础。(二)善仅存于意志,训练意志,比养成习惯更重要。故须训练意志,使儿童有自发为善的意愿。(三)道德的权威,主张诉诸内,故在道德训练方面,不认为外部的制裁是理想的手段。(四)认为善是服从规律,主张训练儿童只为义务心的驱迫而行为,不应夹杂其它动机。(五)教人服从规律,履行义务,不愿人盲目执行,要人明白规律或义务的合理性,出于意志的自律(Autonomy of Will)。康德又以意志的自律,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理想与终极目的。

康德的道德学说影响教育最大的,是注重品格的陶冶,意志的训练,使受教育者得以表现道德的行为。排斥利己的功利观念,养成纯洁完美的人格,深能把握道德教育的肯棨。缺点是:(www.xing528.com)

1.只重训练善良的意志,忽视外表的行动,徒有善心而无善行。

2.太偏重克己制欲,没有培养道德行为的动力,培养出只能独善其身,不能兼善天下的受教者。

3.学说太严格,任何行为须完全求诸义务,不能带有任何感情的成分,陈义过高,强人所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