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师范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实现师范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实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陶行知对传统师范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与改革。在陶行知看来,在教师道德操守中,作为师长的根本是为事业奉献、肩负改造的使命。同时,陶行知认为做好教师,除了精神以外必须以深厚的知识储备作为保障,并且会教“学生学”。陶行知认为,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导师,在社会改造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进一步强调教师的“身教”,认为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

实现师范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为了实现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陶行知对传统师范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与改革。他采用自编的教材,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反对注入式的教学,采用启发式的、五路探讨的、实验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方法;重视劳动教育,提倡学生在生产劳动及与农民交往中,学习活的知识;反对读死书,反对关门读书;主张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他要求学生不但会读书,还能学会做事,促进自身智力充分发展,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在陶行知看来,在教师道德操守中,作为师长的根本是为事业奉献、肩负改造的使命。教师的服务精神,关系着教育的命脉。因此他一贯秉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态度。他也以此告诫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到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个‘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他认为,如果每个乡村教师都有“农民甘苦化”的经历,那么他们就必定能够“叫中国个个乡村变做天堂,变做乐园,变做中华民族的健全的自治单位”。同时,陶行知认为做好教师,除了精神以外必须以深厚的知识储备作为保障,并且会教“学生学”。在《教学合一》一文中,陶行知着重强调教师先要自己做好准备才能教好学生。他说:“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教师“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当然,“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先生固然想将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的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些所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的还要学生自己去找书来”“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知识本源,求知识归宿”。师范教育本身,一定要强调“教育能力”而不是知识本身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师范生肩负着改造社会建设民主共和国家的重要任务,“师范生将来出去办学的环境与中心学校的环境必定不能一模一样。要想师范生对于新环境有做贡献,必定要同时给他们一种因地制宜的本领”。陶行知认为,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导师,在社会改造与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进一步强调教师的“身教”(即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认为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所谓共学、共事、共修养,即“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当然,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教师需要具有开拓与创新的胆识,促使自己成为一流的教育家。“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则常新,不能发明之则常旧。”因此,“第一流的教育家”应具备“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之“开辟精神”,有“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之“创造精神”。他鼓励教师“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发现出来。”“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扇的都给打开。”这些思想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