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闽地出版活动及五代出版研究

闽地出版活动及五代出版研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审知对出版业的贡献主要集中在藏书和佛经的传播上。(二)闽地著名的出版人物徐寅徐寅,一作“徐夤”[128],福建莆田市人。所以,官办教育机构及民间蒙学用书的需求也带动了民间出版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五代时期,除了蜀地、淮南道、江南东道等地区之外,闽地的书坊也在这时萌芽和发展了。

闽地出版活动及五代出版研究

(一)福建地区:五代滥觞的坊刻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又字详卿,唐淮南道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唐末动乱时,王审知与兄王潮(河南固始县佐吏)率领家族成员跟随屠夫出身的王绪于寿州起兵。因势力弱小,王绪只好率众南下避乱。但在向南行进途中,王绪生性多疑,滥杀无辜。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唐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一直升迁到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琊王,907年封为闽王。

王审知在位时政治上十分开明,建招贤亭,选贤任能,轻徭薄赋,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活上非常俭朴,有时竟然拿榨酒的袋子补衣服,外面进贡的奇器淫巧之物一概废弃。有一次南方使者带回一个当时人们从未见过的玻璃瓶,他玩赏之后竟然打碎在地,教育臣民以“俭约为要”。对外的商业贸易上,王审知也很开通,大力招揽当时被称作“海中蛮夷”的海外人士前来经商,开通了与中原朝廷的海上航线。在人才和教育上,他礼贤下士,还任用一批有才之人协助自己——王淡是唐朝宰相王溥之子,杨沂是唐朝宰相杨涉之弟,韩偓是唐昭宗欲立为相的翰林学士,徐寅是唐代知名进士。他们都为王审知出谋划策。他另外设“四门学”,以培养闽中优秀学子。

由于其继任者多不孝悌,导致骨肉相残,在其去世后的20年里竟然出现过7个称王或称帝的政权,将王潮、王审知兄弟经营近30年的“海滨邹鲁”搞得残破不堪。因此,闽国虽然比吴越国还要远离中原的战乱,但自己的内乱较多、时间较长,且亡国较早(945年为南唐、吴越国灭),故图书出版事业成就不高。

王审知对出版业的贡献主要集中在藏书和佛经的传播上。他在天祐元年(904年)福州建报恩定光多宝塔。905年王审知藏佛经于寿山,共计541函、5048卷,并且命令“管内军州,搜遗书缮写以上”。[126]据宋代梁克家《三山志》云,在晚年时(923年),他又将金银字大藏经5048卷、凡540函奉施于开元寺寿山塔院。他书写和藏书的方法很特别,先是用万两金银书写,然后用红木为卷轴进行装裱,放在红漆刷过的书架上,并在书架上放置龙脑以防蠹虫。

张秀民先生认为,闽国王审知所抄《大藏经》共四部,其中一部可能为新罗(今朝鲜半岛)[127]僧人于928年带回国内。福建莆田人徐寅的《斩蛇剑赋》《人生几何赋》等作品也传至渤海国(今吉林省东部)。

(二)闽地著名的出版人物徐寅

徐寅(849—921),一作“徐夤”[128],福建莆田市人。博学多才,尤擅作赋。为唐末至五代间较著名的文学家。早年所作《人生几何赋》《斩蛇剑赋》《御沟水》等远传至渤海等国,其人皆以金书列为屏障。然而,他却屡举进士不第,至唐末乾宁年间(894—897)方以《止戈为武赋》“榜上有名”,被授为秘书省正字。

这时徐寅已过不惑之年,还想在中原地区寻得一官半职。据《十国春秋》载,他当时一不小心,触怒了梁太祖朱温。之后,他为了讨朱温的欢心,绞尽脑汁,献上《过大梁赋》,以“千金汉将,感精魄以神交;一眼胡奴,望英风而胆落”的妙句获赏。徐寅在中原经历了战乱,也亲身体验到了伴君如伴虎的官场之诡谲,便东归故里;闽王审知后任命他为掌书记。不料后唐兴起,“一眼胡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当上了皇帝,在前来向他贺喜的闽使面前算起了旧账。王审知只好罢了徐寅的官职。《全唐诗》收录其诗220余首。文集有《探龙集》1卷、《雅道机要》及诗8卷(又称《钓矶文集》),另有赋5卷,其中《过骊山赋》最为有名。

徐寅不仅擅长著作,也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他晚年回到故乡莆田九华山下延寿村后,为造福家乡学子,倾其所有建成了“延寿万卷书楼”,藏书达万卷。书楼不仅借书给学子阅读,还定期讲学,学子们可自由听讲。这些“书楼”和蜀地毋昭裔的“私学”、南唐的李善道等在庐山白鹿洞建立的“庐山国学”成为宋代书院的前身,为中国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钓矶文集》卷六载:“拙赋偏闻镌印卖,恶诗亲见画图呈。”因徐寅是福建莆田人,故推测他的《斩蛇剑赋》和《人生几何赋》可能已由莆田书坊印卖。我们来看一下他写的赋:

过骊山赋

六国血于秦,秦皇还化尘。尘惊而为楚为汉,路在而今人古人,但见愁云黯惨,叠嶂嶙峋。时迁而金石非固,地改而荆榛旋新……贵蝼蚁于人命,法财狼于帝德……九州病,万室空……(www.xing528.com)

人生几何赋

叶落辞柯,人生几何?六国战而谩为流血,三神山而杳隔鲸波。任夸百斛之明珠,岂延遐寿?或有一卮之芳酒,且共高歌。岂不以天地为炉,日星为纪?虽有圣而有智,不无生而无死。生则浮萍,死则流水。七十战争如虎豹,竟到乌江;三千宾客若鸳鸿,难寻朱履。

……

尝闻萧史王乔,长生孰见。任是秦皇汉武,不死何归。吾欲挹元酒于东溟,举嘉肴于西岳。命北帝以指荣枯,召南华而讲清浊。饮大道以醉平生,冀陶陶而返朴。

上述两赋中,前者侧重于史论,偏重于对天下兴亡的反思,后者侧重于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诗赋中既有对“六国”争战的讽喻、楚汉相争的叹息,也有对时代的思考、对生命的追问,反映了黎民百姓对唐末战争的厌恶。称王称霸的杀人游戏不仅祸害百姓,也害了自己。诗中儒道合一的思想表现得比较明显。

表2 闽国历代君王(907—945)

(续表)

注:王审知在898年开始割据,907年受封闽王。

王审知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教也逐渐兴盛,包括图书在内的贸易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方彦寿在《建阳古代刻书通考》[129]中认为,闽地在五代就有民间刻书的商业行为。原因很简单,当时也没有知识产权一说,且印刷的图书价格是手抄本的十分之一。[130]当时徐寅等人的作品流传至渤海国,说明了闽地的图书贸易也比较发达。加上王审知在位时尊重文士,建“四门学”,提倡教育。所以,官办教育机构及民间蒙学用书的需求也带动了民间出版业的发展。

因此,我们认为,五代时期,除了蜀地、淮南道、江南东道等地区之外,闽地的书坊也在这时萌芽和发展了。正是由于政治环境的宽松(没有书禁之说),加上闽地油墨、纸张等配套生产体系的便利等条件,使福建的书坊在五代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如今,海外流传的一些图书有相当比例就是这些书坊印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