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场称呼与问候礼仪的介绍

职场称呼与问候礼仪的介绍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务性称呼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和学术性活动中使用。这种称呼有助于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加强现场的学术气氛。③只称其名,不呼其姓。可见使用这些称呼应注意其地域性,以免造成误会。不知者不怪,一般对方会告知合适的称呼。

职场称呼与问候礼仪的介绍

小王今年刚参加工作,年轻的她工作干劲十足,待人也很真诚,对每个同事都很友善,在公司里总是“张姐”“马哥”地亲热叫着。某一天,小王陪同客户经理张经理参加客户见面会。其间,小王也像往常一样称呼张经理为“张姐”,忙前跑后,自认为圆满完成了任务。但会后张经理严肃地对小王提出了批评,指出她在客户面前表现欠妥,小王疑惑不解。

一、称呼礼仪

所谓称呼,指的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应酬中,所采用的彼此之间的称谓语。称呼是交际之始,慎用、巧用、善用称呼,会赢得他人的好感,为以后的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到彼此的关系。

1.称呼的种类

称呼通常根据场合标准来划分其类型,一般有生活中的称呼和工作中的称呼等。对每种场合的称呼应认真区别,细心把握。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有其特殊性,总的要求是要庄重、正式、规范。

(1)职务性称呼。

职务性称呼一般在较为正式的官方活动、政府活动、公司活动和学术性活动中使用。以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尊敬有加,而且要就高不就低。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①仅称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主任”等。

②职务前加上姓氏,如“王委员”“张总理”“刘部长”等。

③职务前加上姓名(适用于非常正式的场合),如“王××主席”“张××处长”等。

(2)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在工作中可直接以其职称相称,与职务性称呼一样,下列三种情况较为常见。

①仅称职称,如“经济师”“会计师”“教授”等。

②职称前加上姓氏,如“马工程师”“李研究员”等。

③职称前加上姓名(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如“王××高级营销师”“李××主任医师”等。

(3)行业(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有时可以直接以职业作为称呼,如老师、医生、律师、会计等。在一般情况下,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者姓名,如“彭会计”“赵老师”等。

(4)学衔性称呼。

这种称呼有助于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同时有助于加强现场的学术气氛。以学衔相称时,可以仅称学衔(如“博士”)、学衔前加姓氏(如“马博士”)、学衔前加姓名(如“马××博士”)。为了让称呼更正式,可以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后面加上姓名,如“法学博士马××”。

(5)姓名性称呼。

在工作岗位中,也可以直接称呼姓名。姓名称呼一般使用于年龄、职务相仿者,或是同学、好友之间。具体有三种情况。

①直呼其名。

②只呼其姓,不称其名。通常会在姓前加上“老”“大”“小”等前缀,如“老王”“小刘”“大张”等。

③只称其名,不呼其姓。这种称呼方式比较亲切,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6)泛称呼。

在社交场合,由于不熟悉交往对象的详细情况,或因其他原因,仅以性别区分,对男性一律称为“先生”,对女性一律称为“小姐”或“女士”。一般而言,对未婚女性称“小姐”,对已婚女性称“女士”,对年长但婚姻状况不明的女子或职业女性称“女士”。这些称呼均可冠以姓名、职称、衔称等,如“彭先生”“马夫人”等。

2.称呼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称呼时,一定要回避以下几种错误做法,否则就会失敬于人。

(1)使用错误的称呼。

使用错误的称呼,主要是由于粗心大意,用心不专。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以下两种。

①误读。误读也就是念错姓名。如“查(Zha)”不能读“Cha”、“盖(Ge)”不能读“Gai”等。姓氏来自祖先,在中国人的心中有崇高的地位,一定不要搞错。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对于不认识的字,事先要有所准备。如果是临时遇到,就要谦虚请教。

②误会。这主要指误判被称呼者的年纪、辈分、婚姻状况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比如,将未婚妇女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2)使用过时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就会贻笑大方。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若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这些称呼,就会显得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3)使用不通行的称呼。

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天津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经常称为“爱人”。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等于“打工仔”。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进行“婚外恋”的“第三者”。可见使用这些称呼应注意其地域性,以免造成误会。(www.xing528.com)

(4)使用庸俗低级的称呼。

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如“哥们儿”“姐们儿”“死党”“铁哥们儿”等称呼,显得庸俗低级;逢人便称“老板”,也显得不伦不类。

(5)用绰号作为称呼。

对于关系一般者,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更不能随意以道听途说的绰号去称呼对方。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身体特征或姓名乱开玩笑。尊重他人,必须首先学会尊重他的姓名。

(6)社交称呼的语音禁忌。

应注意上司的姓氏与职务的语音搭配。比如,一位姓符的总经理,如被称为“符总”,可能就会不高兴,最好的方法是只称职务“总经理”或者在正式的场合称呼为“符××总经理”。

3.称呼的技巧

在商务交往中,尤其是新员工刚进入企业时,对于难以把握的称呼,可以多留意其他人的称呼方式或者直接询问对方。不知者不怪,一般对方会告知合适的称呼。在很多外国企业或有外国人的企业,一般习惯于直呼其名,比如“Tom”,即使是对上级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商务人士要懂得“入乡随俗”。在职场中,过分亲密或者过分生疏的称呼都是不提倡的,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灵活恰当地称呼对方,以文明礼貌为原则,做一位讲究礼仪的员工。

二、问候礼仪

1.问候的规范及方式

问候也就是问好、打招呼,是在和别人相见时,以语言或动作向对方致意的一种方式。在问候的时候,要注意问候的次序、态度、方式三个方面。

(1)问候的次序。

在正式场合,问候要讲究一定的次序。常见的有如下两种情形。

①一个人问候另一个人。两个人之间的问候,通常是位低者先问候,即身份较低者或年轻的人首先问候身份较高者或年长者;男性先向女性问候;未婚者先向已婚者问候;主人先向客人问候。

②一个人问候多人。这时候既可以笼统地加以问候,比如说“大家好”;也可以逐个加以问候。当一个人逐一问候许多人时,既可以由“尊”而“卑”、由“长”而“幼”依次进行,也可以由“近”而“远”依次进行。

(2)问候的态度。

问候是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态度上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动。问候别人,要积极、主动。当别人首先问候自己之后,要立即予以回应,不要不理不睬。

②热情。问候别人的时候,通常要表现得热情、友好,不能毫无表情或者表情冷漠。

③自然。问候别人的时候,应自然而大方。矫揉造作、神态夸张或者扭扭捏捏,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④专注。问候的时候,要面含笑意,双目注视对方的两眼,以示口到、眼到、意到,专心致志。不要在问候对方的时候,眼睛看在别处,显得不知所措。

(3)问候的方式。

常见的问候方式一般包括口头问候、书信问候、电话问候、贺卡问候等。在商务会面中,一般有语言问候和动作问候两种。

①语言问候:一般熟人相见,使用频率最高的问候语是“你好”或“您好”,另加“好久没见,近来可好(怎么样)”等。问候语应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而灵活使用,总的原则是越简单越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用“你好”或“您好”来表达见面时的喜悦和礼貌。

②动作问候:动作问候有点头、微笑、举手、握手、拥抱、吻礼、鞠躬等。与外国人见面时,视对象、场合的不同,礼节也有所不同。对于日本等大多数东方国家,鞠躬是最常见的;欧美人则更喜欢握手或拥抱的礼节;东南亚地区多使用合十礼。在某些特定的场合,采用点头或微笑的问候方式是非常适合的,比如和正在接待顾客的同事打招呼。

2.问候的形式

问候的形式有两种,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1)直接式。

直接式问候就是直截了当地以问好作为问候的主要内容。它适用于正式的公务交往,尤其是宾主双方初次相见时,例如“您好!”

(2)间接式。

间接式问候就是以某些约定俗成的问候语,或者以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进行开场问候,主要适用于非正式和熟人之间的交往,比如“忙什么呢”“您去哪里呀”“你听说了吗”等,来替代直接式问好。交谈者可根据不同的场合、环境、对象进行不同的问候,常见的问候语有,以下几种。

①表现礼貌的问候语。根据问候对象的不同,如从年龄上考虑,对少年儿童要问“几岁了”或者“上几年级了”,对成年人问“工作忙吗”:从职业上考虑,对老师可以问“今天有课吗”,对作家问“又有大作问世了吧”。对朋友、邻居和同事的问候就更为丰富了,如果用得好能贴近关系,增进友谊。

②表现思念之情的问候语。如“好久不见,你近来怎样?”“多日不见,可把我想坏了!”等。

③表现对对方关心的问候语。如“最近身体好吗?”“来这里多长时间了,还住得习惯吗?”“最近工作进展如何,还顺利吗?”等。

④表现友好态度的问候语。如“生意好吗?”“在忙什么呢?”等。

这些貌似提问的话语,并不表明真想知道对方的状况,往往只表达说话人的友好态度。被问候者可以把它当成交谈的起始语予以回答,或把它当作招呼语不必详细作答。这样的问候语只不过是一种交际的媒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