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茶文化与茶艺:茶席设计需体现茶特色

茶文化与茶艺:茶席设计需体现茶特色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茶席设计,均应围绕茶而展开。茶席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在设计要素中所选素材,均应体现和发扬茶本身的特色。茶席花艺是品茗环境中的一个部分,放在茶席上进行装饰和点缀,以增进品饮情趣。茶席花艺是茶席设计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强调为茶席及茶艺主题服务,使品茗更具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

茶文化与茶艺:茶席设计需体现茶特色

茶席——茶事活动的重要构成,或集大成之所。茶、水、器、境、人等诸要素和谐若此,互为衬托,可以成就设计者美的初心与爱的呈现。

一、茶席溯源

图5.1 茶席

中国古代茶文化史料中无“茶席”一词,茶席是从“席”引申而来。

“席,指用芦苇、竹篾、蒲草等编成的坐卧垫具。”(《中国汉字大辞典》)。席的本义是指用芦苇、竹篾、蒲草等编成的坐卧垫具,如竹席、草席、苇席、篾席等,可卷而收起。席,引申为座位、席位、座席,“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论语·乡党》)。席,后又引申为酒席、宴席、桌席,“右卫朱异尝于酒席厉色谓粲曰:‘卿何得已作领军面向人!’”(《梁书·韦粲传》)。

虽然唐代就有茶会、茶集、茶宴,明代也有茶室、茶寮、茶所,但在中国文献中未见“茶席”一词。茶席与茶艺茶文化一样,也是新名词、新概念。说茶席是新名词、新概念,不意味着茶席就是新生事物。其实,茶席由来已久,有茶艺、茶道就有茶席,只是那时没有用茶席之名。

茶席名称最早出现在日本韩国茶事活动中。茶席在日本有时也包括茶室、茶屋;茶席在韩国一般是指为喝茶而设的席。

在中国,“茶席”一词首先出现在台湾地区,继之传播到大陆。“茶席,是泡茶、喝茶的地方。茶席包括泡茶的操作场所、客人的座席以及所需气氛的环境布置。”(童启庆主编《影像中国茶道》,浙江摄影出版社2002年)

“茶席是为表现茶道之美或茶道精神而规划的一个场所。”(蔡荣章主编《茶席·茶会》,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

“茶席是茶文化空间的一种,是有独立主题的,最为精致的、浓缩了茶文化菁华的一个美妙的茶文化空间。”(周新华主编《茶席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上述诸家的茶席界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对茶席的设计和茶室的布置,在内容的划分上仍比较模糊,对“茶席”一词,实际上仍指的是“茶室”。但是,席不同于室的环境和空间概念,茶席只是茶室、品茗环境、品茗空间的一部分,当然是其中核心且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茶席概念

茶席是以茶为灵魂,以茶具为主体,在一定的示茶空间形态中,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所共同组成的,一个有独立主题的茶道艺术组合整体。

茶席不仅是为茶艺活动所作的准备,是茶艺演示的前提,同时也是茶艺的组成部分,贯穿茶艺的始终。当茶席独立展示时,茶席是审美的客体;当茶席被作为手段进行演示时,茶席演示便成为审美的客体;当两者共同表达茶的内涵时,常常又互为审美的客体。茶席是静态的,茶席演示是动态的,静态的茶席只有通过动态的演示,才能更加完美地体现茶的魅力和茶的精神。

三、茶席的构成要素

(一)茶品

茶,是茶席设计的核心和灵魂,是茶席设计的源头。所有茶席设计,均应围绕茶而展开。在所有与茶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茶既是核心,也是源头和目标。

中国茶分为绿茶红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花茶等。不同种类的茶叶,甚至不同茶产地的同一类型茶叶,都代表着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茶席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在设计要素中所选素材,均应体现和发扬茶本身的特色。

(二)台桌与铺垫

台桌与铺垫主要起到承载功能。茶席通常是在台桌上布置的,偶尔也可在地板、地面或者户外岩石上布置,也可是台桌与地板、地面结合布置。在有些茶道、茶艺活动中,炉不上席,则需另配一辅助的小几凳。此外,坐凳(座椅)也是必不可少的。台桌可以直接布置茶席,地板、地面则少不了铺垫的衬托。

铺垫,是指茶席整体或局部物件摆放下的各种衬托物的统称。铺垫物的类型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织品类、竹编、草编、纸铺、石铺、树叶(花草)铺、布铺等。

根据设计者的不同和茶的不同,表现主题也不同。铺垫的形状一般分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几何形和不规则形。不同形状的铺垫,不仅能表现不同的图案以及图案所形成的层次感,更重要的是,这些多变的形状,还会给人以不同的想象空间,启发人们进一步理解茶席设计的整体构思。

铺垫的色彩原则是:单色为上,碎花次之,繁花为下。色彩和花式是表达感情的重要手段,不同色彩和花式的铺垫,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情绪和行为。

铺垫的方法有:平铺、对角铺、三角铺、叠铺、立体铺和帘下铺等。铺垫的方法是获得理想铺垫效果的关键所在。不同铺垫的方法,使铺垫在形状、色彩的效果不同之外,又增加了它的可变化内容,使铺垫的艺术表达形式更丰富。

(三)茶器

茶器是构成茶席的基本物件,是茶席上必不可少的器物,也可以说是茶席的核心。茶席上的茶器是以组合形式呈现的,一组茶器完成一定的茶事功能。

为达到习茶的实用目的,茶席上必须具备四大项目的茶器。一为主茶器,用以泡茶的各式冲泡器具,如茶壶、盖碗、玻璃杯、茶碗、以及分茶和品茶的茶盅、茶杯(或含托)等;二为辅茶器,用以方便泡茶、奉茶的辅助性茶具,如茶船、壶承、盖置、茶荷、茶巾、汤滤、茶拂、奉茶盘等;三为备水器,用以准备泡茶用水与弃置茶渣、茶水的茶器,如煮水器、水瓶、水盂等;四为备茶器,用以存贮茶叶的器具,如茶罐、茶瓮等。

目前,大众使用的茶具多为紫砂类和瓷器类两种。但在茶席设计中,为了表现设计者的中心思想,很多时候也会采用一些独特的茶具组合,比如有设计者为了表现傣家茶,采用竹制茶具;其他还有道家茶具、佛家(禅茶)茶具、宫廷茶具、金属茶具等。

不同的茶具,在制作材料上可能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茶具的表现形式而已。目前,茶席设计中所选择的茶具表现形式有潮州工夫茶、台式工夫茶、福建工夫茶、川式盖碗茶、长壶茶艺,还有农家茶、少数民族茶艺等。

(四)茶席花艺

茶席花艺是用于茶席上的花艺装饰,起到美化茶席的作用。茶席花艺是品茗环境中的一个部分,放在茶席上进行装饰和点缀,以增进品饮情趣。茶席花艺是茶席设计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强调为茶席及茶艺主题服务,使品茗更具生动活泼的艺术氛围。茶席花艺包括插花、盆景、盆花三类。

插花,是指以自然界的鲜花、叶草为材料,通过艺术加工,在不同的线条和造型变化中,融入一定的思想和情感而完成的花卉的再造形象。

图5.2 茶席花艺

盆景,是以植物、山石及其他构件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和精心培育而成的艺术品。运用创作技巧,合理的布局,在各种深浅长宽不同、形状大小各异、色彩质地有别的盆盎中,培育出经过一定艺术造型的树木花草,或经艺术加工的各种山石,使之构成一幅摹仿大自然的景色,并超越山野原状的理想立体画面。

盆花,是在盆钵中种植的植物和花卉。盆花含盆景、水培、草花、观叶观果观花等所有盆栽花卉。

(五)焚香

焚香是指人们将天然香料进行加工,使其成为各种不同的香型,并在茶席环境中进行焚熏,以获得嗅觉上的美好享受。

焚香在茶席中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它不仅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融于整个茶席中,同时,它美好的气味弥漫于茶席四周的空间,使人在嗅觉上获得非常舒适的感受,从而使品茶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焚香一开始就从人们的生理需求迅速与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唐代就出现了争奇斗香的香文化形式。宋代,它又和挂画、插花、点茶一起被称为“四艺”,一同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1.香气散发的种类

中国人焚香的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开始,到了汉代已有焚香专属的炉具。焚香需要香具,依香气散发的方式来说,可分为燃烧、熏炙、自然散发三种。燃烧的香品有以香草、沉香木做成的香丸、线香、盘香、环香、香粉;熏炙的香品有龙脑等树脂性的香品;自然散发的香品有香油、香花等。(www.xing528.com)

2.香品原料的种类

香品原料有很多,有植物性、动物性、合成性三种。植物性的香料,如茅香草、龙脑、沉香木、降真香等。动物性的香料,如龙涎香、麝香等。合成性的香料,是通过化合反应生成的香料。这些香料制成的香品可依散发香气的方式不同而呈现各种形状,如香木槐、香丸、线香、香粉等。

3.品茗焚香香品、香具的选择

焚香是以燃烧香品散发香气,因此,在品茗焚香时所用的香品、香具是有选择性的。

1)茶席中自然香料的种类

香料的种类繁多,茶席中使用的香料,一般以自然香料为主。在自然的香料中,又注重从自然植物中进行香料的选择。

2)茶席中香品的样式及使用

茶席中的香品,总体上分为熟香与生香,又称干香与湿香。熟香指的是成品香料,一般可在香店购得,少量为香品制作爱好者自选香料自行制作而成。生香是指在做茶席动态演示之前,临场进行香的制作(又称香道表演)所用的各类香料。

熟香样式有柱香、线香、盘香、条香等。这些都是常见的熟香样式。另有片香、香末等作熏香之用。

生香临场制作表演,既是一种技术,又是一种艺术,具有可观赏性。对香道文化的传播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3)茶席中香具的选择

焚香必须有香具,而品茗焚香的香具以香炉为最佳选择。香炉在茶席中的摆置,应把握不夺香、不抢风、不挡眼三个原则。

焚香的香炉种类十分繁多,大多为仿古的样式,如鼎、乳炉、鬲炉、敦炉、钵炉、洗炉、筒炉等。在类别上又分为香炉、熏炉和手脚炉等。在质地上有铜、铁、陶、瓷等。茶席中的香炉,应根据茶席所表现的题材和内涵来选择。

4)选择焚香效果

焚香除了散发的香气,“烟景”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香品会产生不同的“烟景”;不同的香具也会产生不同的“烟景”,欣赏袅袅的“烟景”和香烟所带来的气氛也是一种幽思和美的享受。

4.注意整体的协调

在茶艺的整体表演时,要特别注意彼此的搭配调和。尤其是焚香,例如,花有真香非烟燎,香气燥烈会损花的生机,因此,花下不可焚香,焚香时,香案要高于花,插花和焚香要尽可能保持较远的距离。挂画、插花、焚香、点茶本是一体的呈现,所以对它们就要考虑到整体的调和。

(六)挂画

挂画又称挂轴。茶席中的挂画是指以挂轴的形式,悬挂在茶席背景中书与画的统称。书以汉字书法为主,画以中国画为主。茶席挂画中的内容,可以是字,也可以是画。一般以字为多,也可字、画结合。

茶席挂画提倡“自己写、自己画、自己裱”。字的内容多用来表达某种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和人生情趣,以乐生的观念来看待茶事,表现茶事。例如,以各代诗家文豪们对品茗意境、品茗感受所写的诗文诗句为内容,用挂轴、单条、屏条、扇面等方式陈设于茶席之后作背景。

绘画以水墨画为主。我国茶席中挂轴的绘画内容相对较为多姿多彩。既有简约笔法,抽象予以暗示,也有工笔浓彩描以花草虫鱼。但还是以表现松、竹、梅的“岁寒三友”及水墨山水为多。

拓展知识

陆羽《茶经》之十:茶之图

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陆羽《茶经》在最后一篇说:将《茶经》内容分别写在白色丝绢上,然后悬挂于座位旁边。如此一来,茶的起源、采摘制作工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饮茶方式、关于茶事的记载、产地以及茶具、茶器的使用方式等内容,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从头至尾关于《茶经》的叙述就完备了。

品茗时,有挂图,那么对茶的知识就更加清楚明白了。由此演变发展到宋代,茶挂就不是单一的挂图了,也有挂画的,也有挂字的卷轴。明代以后的挂画是以书法字轴为多,所挂的字轴含意往往需考虑到季节、时间、所品的茶类和参加茶会的人,以及举办茶会的性质等相配合,而且以挂单幅为时尚,悬挂位置以茶室正位为原则。

(七)相关工艺品

不同工艺品,通过合适的搭配、摆放,与主器相互配合,表现不同的心境、文化、故事、主题,往往会唤起人们的某种记忆,使茶席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工艺品的种类有自然类、生活用品类、艺术品类、宗教用品、传统工具类、仿真文物类等,只要能表现茶席的主题,都可进行运用。

工艺品的摆放,应以画龙点睛为主。在工艺品的选择和摆放中要注意不宜过多,否则容易出现淹器、与主器物相冲突、衬托不准确等问题。

(八)茶点茶果

茶点茶果,是对在饮茶过程中佐茶的茶点、茶果和茶食的统称。其主要特征是:分量较少,体积较小,制作精细,样式清雅。

茶点茶果的盛器选择:干点宜用碟,湿点宜用碗;干果宜用篓,鲜果宜用盘;茶食宜用盏。

(九)背景

茶席的背景,是指为获得某种视觉效果,设定在茶席之后的艺术物态方式。茶席的价值是通过观众审美来体现的。单从视觉空间来讲,假如没有一个背景的设立,茶席的角度比例及位置方向等设计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也使观赏者不能准确获得茶席主题所传递的思想内容。茶席背景的设定,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背景还起着视觉上的阻隔作用,使人在心理上获得某种程度的安全感。

茶席的背景形式,总体有室外和室内两种形式构成。室外现成背景形式:以树木为背景、以竹子为背景、以假山为背景、以街头或屋前为背景等。室内现成背景形式:以舞台作背景、以会议室主席台作背景、以窗作背景、以廊口作背景、以房柱作背景、以装饰墙面作背景、以玄关作背景、以博古架作背景等。除现成背景条件外,还可在室内创造背景。例如,室外背景室内化的利用、织品利用、席编利用、灯光利用、书画利用、纸伞利用、屏风利用和特别物品的利用。

拓展阅读

茶与茶点的搭配

绿茶、黄茶:绿茶鲜爽,有时口感会有些苦涩,可以搭配甜的点心。如凤梨酥、芝士蛋糕。像日本的抹茶很苦,所以茶点通常都会很甜。

乌龙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口感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品饮时重韵,茶汤过喉徐徐生津,用咸鲜的点心来配,能保留茶的香气,不破坏原有的滋味。搭配咸口的干果,如花生、瓜子

红茶:红茶滋味醇厚浓郁,回甘很好,配上一些酸味儿点心,会产生令人愉悦的酸甜口感。搭配酸甜的食品,如蜜饯、果脯

普洱茶:普洱茶的味道能很好地包容甜度高和偏油的点心,使得它们在入口后不那么腻,对双方来说都是味觉的提升。而且,普洱茶具有很好的消脂解腻的作用。因此可以选择比较油的点心,像含油的酥饼、各类肉制品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配饱腹的小食,如春卷粽子

白茶:属于微发酵茶,香气和滋味都比较含蓄,与之相配的茶点不宜味道太浓重。可配点咸香角、煎饺之类。

图5.3 茶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