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复古乐思潮:从礼乐到演剧的消长

明代复古乐思潮:从礼乐到演剧的消长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元璋的改制,最终是为隆君权而服务的,元末以来士大夫的礼乐自任,实以复古为表征,以师道为内核,这一精神至此备受折挫。因此,成化以来儒臣与帝王的分庭抗礼,其要有三。

明代复古乐思潮:从礼乐到演剧的消长

洪武初,朱元璋即设礼乐二局,儒臣以宋濂为首,协律以冷谦为首,广征耆儒,朝夕研讨,以迄三年,而成《大明集礼》一书;此后,又历数十年数次修订,终洪武一朝始渐具规模。然而,如前所说,后来的反复修订其实已经渐渐远离了最初君臣聚合的初衷,一本务实从今从简之法,遂从返三代之制最终至掺杂唐宋之制。这期间,吴元年,试登歌乐,朱元璋亲击石磬,指斥儒者朱升不辨五音;洪武五年,宋濂因议《孔子庙礼》被贬,是年,又因其孙牵连胡惟庸案而流放身亡;书写下《太古元音谱》的协律郎冷谦抱琴而遁,不知所终;二十一年,新举进士解缙上书指斥洪武礼乐之非;更有刘基等人慨然长叹北曲盛而南曲亡……当时,士林之首宋濂之后有方孝孺,以宋濂弟子方孝孺为代表的浙东士夫渐次聚集于东宫太子左右,隐然与洪武相抗;一旦建文继位,便重张复古精神,遂颇有以太祖之制为非而倡力破陈法之处,后来史家以为操之太急,以至于朝野动荡,仅四年,即为朱棣假靖难而起兵代之,而方孝孺也以史上最惨烈的夷十族的方式殉道而亡。由此可见,复古还是从今,其意义已远远不止于制度本身,也即,二者之争并非只是具体制度具体仪节的差异,而关键在于“君”“师”之间的权力平衡。朱元璋的改制,最终是为隆君权而服务的,元末以来士大夫的礼乐自任,实以复古为表征,以师道为内核,这一精神至此备受折挫。

永乐后期,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制度的形成,实际标志着士大夫权力的上升,君师之间相互妥协而共治之意因此而渐复,朝野鸣盛之音从诗文到演剧遂蔚然而兴。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国家乃多事之秋,儒臣遂慨然而起,号令天下,而帝王因私欲误国皆有惭德,也不敢公然与外廷相抗;这样,君臣彼此相安,朝廷礼乐但取南宋故事,无为而已;所谓永宣时期教坊演剧的繁荣与正统以来的礼乐废弛(相应是文学的沉寂),其实正是以此为背景的。(www.xing528.com)

成化以来却不然,以翰林四谏为开端的师道复兴,重张复古之旗帜,慨然以礼乐自任,论其实质,正是标志了自靖难之后抑郁不振的士气益见发抒,士大夫开始以更为激进的儒学传统公开指斥帝王。因此,成化以来儒臣与帝王的分庭抗礼,其要有三。第一,几乎都以尊洪武制度为口号,更往往以尊祖训来戒慎后世帝王,然而,这一洪武制度实指以宋濂为代表、以复三代之制为理想的洪武初制;并将矛头直指永乐,以为礼乐大变实肇始于靖难,则是深痛以宋濂弟子方孝孺为首的建文变法自此而断。也即,成化以来复古乐思潮的复兴,究其根本,在于有意接续远则以朱熹、吴澄,近则以宋濂、方孝孺为代表的宋明儒学之职志;因此,后来《明儒学案》为有明一代儒林列传,特置方孝孺为首,无他,尊之为有明师道第一人也,而置宋濂于宋元学案中,无他,以之绍继朱、吴等宋元大儒耳。第二,成化以来君师矛盾渐趋明朗,一方面,士大夫锐复古制,假此隆师道而抑君道,复古乐思潮因此而大炽;另一方面,帝王怠政,实质是开始倚近臣与内侍——体现在礼乐上,便是直接倚太常(道流)或钟鼓司(内宦)——而与外廷相抗,遂至雅俗混淆,俗乐也因此而日兴于内廷。君师相抗,这一局面在成化时期已经形成,只是最终未至激化,可以说,晚明诸种矛盾以及诸多迹象其实都发端于成化时期。第三,弘治时期,史称弘治中兴,这一中兴实即政治清明而言,也即在一群礼乐自任的士大夫督责下,君师之间最终再度携手,有意共治,第一件事便是议复古乐以行天下。然而,弘治末年的考音定律,只不过刚刚开始,便随着弘治的驾崩而结束,正德初年刘瑾用权后,前朝老臣也凋零殆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