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礼乐复古思潮:张居正与正颓风

明代礼乐复古思潮:张居正与正颓风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1]因此,万历在位,前十年实以张居正主政,这一时期,张居正积极抑逸乐、正颓风,正是隆庆以来,自徐阶、高拱以下,阁臣积极革新嘉靖礼乐弊政的继续。于礼乐制度上,张居正劝神宗“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惟于纵欲逸乐一事,管教帝甚严。[117]张居正命宗室逐俳优,并革女乐,用意与严束神宗大体一类,要在抑藩府逸乐及民间优戏,他所针对的,是当时“士习骄侈,风俗日坏”[118]之“颓风”[119]。

明代礼乐复古思潮:张居正与正颓风

隆庆六年五月,穆宗崩,太子朱翊钧即位,是为神宗,以明年为万历元年。七月,尊皇后为仁圣皇太后,贵妃李氏为慈圣皇太后。时神宗仅十岁,朝政大柄悉委之内阁首辅居正,故万历朝事,以张居正当朝与去政为限,前后政局大变,史谓:“神宗冲龄践阼,江陵秉政,综核名实,国势几于富强。继乃因循牵制,晏处深宫,纲纪废弛,君臣否隔。”[111]因此,万历在位,前十年实以张居正主政,这一时期,张居正积极抑逸乐、正颓风,正是隆庆以来,自徐阶、高拱以下,阁臣积极革新嘉靖礼乐弊政的继续。

万历初政赖张居正而振之,与杨廷和主持下的“嘉靖新政”颇类,所不同者在于,其时神宗尚幼,又太后主政,尊礼居正甚至,不若世宗之强势独断,政事虚己委之,“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112],以是得成十年之治,是又胜于廷和者也。故孟森有论:“张居正以一身成万历初政,其相业为明一代所仅有。”[113]

当是时,神宗顾张居正甚重,称其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而张居正亦教习帝颇勤。于礼乐制度上,张居正劝神宗“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更”,惟于纵欲逸乐一事,管教帝甚严。

(万历二年闰十二月)二十日庚寅,上御文华殿讲读。是日,上从容问辅臣张居正等:“元夕鳌山烟火,祖制乎?”对曰:“非也。始成化间,以奉母后;然当时谏者不独言官,即如翰林亦有三四人上疏者。嘉靖中,尝间举,亦以奉神,非为游观。隆庆以来,乃岁供元夕之娱,糜费无益。是在新政所当节省。”上曰:“然。夫鳌山者,聚灯为棚耳。第悬灯殿上,亦自足观,安用此?”太监冯保从旁言:“他日治平久,或可间一举,以彰盛事。”上曰:“朕观一度,即与千百观同。”居正曰:“明岁虽禫,继此上大婚、潞王出阁、诸公主厘降,大事尚多,每事率费数十万金。今天下民力殚诎,数括逋负,有司计无所出,仅得数十铢亦输京师,其窘可知。及今无事时,加意撙节,稍稍蓄以待用。不然,臣恐浚民脂膏不给也。”上曰:“朕极知民穷,如先生言。”居正曰:“即如圣节、元旦,旧例赏赐各十余万,无名之费太多。其他纵不得已,亦当量省。”上悉嘉纳。明年元夕,罢鳌山烟火。[114]

如前所述,隆庆时重举鳌山灯会,是穆宗之嗜欲惑溺,害政不小,故张居正严束神宗实为情理之必然,一则其时国空民穷,鳌山之乐确不胜举;二则亦代表了士大夫重建礼乐秩序的理想,可与成化“翰林四谏”对看。然其时神宗年幼,童心难革亦是客观事实,居正以师威强抑之,种种量省虽言“上悉嘉纳”,但其心确“嘉纳”否,却又未必尽然。

事实上,即使有慈圣太后之严、张居正之威,有时也压不住神宗耽溺好玩的本性。万历八年十一月,神宗曲宴西苑,醉令两宫人歌新声,宫人辞不能,即取剑击之,左右劝止,遂戏截其发乃罢。翌日,慈圣太后闻,大怒,“传语阁臣居正,具状切谏,且令草罪己御札。又召上跪地,数其过,至云‘必用汝作皇帝耶!’时宫中喧传太后令冯保向阁中取霍光传,将退上立潞王,上大惧,跪泣不起,久之方解”[115]。是可见神宗初期强抑逸乐之心,不过出于无法自主的“不敢”而已。

再看下则材料,神宗心态的变化就了然多了:

慈圣训帝严,毎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乾清小珰孙海、客用等导上游戏,皆爱幸。慈圣使(冯)保捕海、用,杖而逐之。居正复条其党罪恶,请斥逐,而令司礼及诸内侍自陈,上裁去留。因劝帝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帝迫于太后,不得已皆报可,而心颇嗛保、居正矣。[116]

是神宗天性好货耽乐,此其一;居正强抑之反使其暗生逆反心理,此其二。于是由尊而生怕,由怕而至惧,由惧而怀恨,实已埋下君臣决裂之祸根矣,此又与杨廷和之于世宗一也。而万历初政之赖于权臣,根基不稳,浮于表面而易摧,亦与“嘉靖新政”一也。

此外,在张居正掌控下,礼乐方面尚有两事可观:

万历七年二月,敕亲王谕诸宗室逐俳优。河南宗支繁衍,以汰侈相煽,民间转相仿效,优戏充斥闾巷,巡按御史张简具题,得旨通行。

万历九年十月,革衍圣公孔尚贤供应女乐二十六户,其大礼奏乐听于庙户内拨用。[117]

张居正命宗室逐俳优,并革女乐,用意与严束神宗大体一类,要在抑藩府逸乐及民间优戏,他所针对的,是当时“士习骄侈,风俗日坏”[118]之“颓风”[119]。但在俗乐已然大兴的背景下,试图以禁止的方式来控制地方势力并俗乐的发展,已为不切实际,“放眼四顾,繁管急弦,粉白黛绿早已在禁令之外,无论路歧、酒楼、祭赛,还是宗族演剧,甚至在文人雅集之间,也都异样蓬勃地发展着”[120]。而政令出自士夫,则又尤为不切实际。万历十年张居正卒,同年即令复诸王乐户,“以先年各府所退出者,给还二十七户备用”[121],虽言“但不得狎近女乐,致有冒滥之弊”,也不过形式之文罢了。

张居正之卒在万历十年,既没,言官攻击不已,适中神宗积忌,于是明年追夺官阶,又明年籍其家,一时大厦倾颓,其所改革令禁者,尽皆废黜,且终万历之世,无敢申白居正者。而神宗既亲政,再无张先生立于侧,昔日被压抑的欲望,加倍尽张,遂入醉梦期矣。张氏欲挽颓风之努力,终究是同万历初政一样,土崩瓦解了。

【注释】

[1]万斯同《石园文集》卷5《书杨文忠传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5页。

[2]详参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书中并道:“庆成乐章如此,何况其余?更有甚者,世宗尊其父陵寝为显陵,嘉靖二十七年竟特设教坊执掌陵祀雅乐,此举虽可能有出于政治考虑的因素,但和朱元璋严太常与教坊之分,并以太常专司祭祀,尚存重雅乐之意相比,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雅俗混淆可谓极矣。”第244—245页。

[3]《明史》卷196张璁传,第5178页。

[4]参前揭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第243—246页。

[5]关于这一点,详参李舜华《以词为隐:沈璟生平与嘉靖以来的政治》,《明清文学文献》第三辑,2014年,也即本书第六章第二节内容。

[6]这三家曲选是指明无名氏《盛世新声》(或曰正德间教坊伶官臧贤所撰),有正德十二年序,今存通行本为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嘉靖本,1955年;张禄辑《词林摘艳》,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嘉靖本,1955年。郭勋辑《雍熙乐府》,《四部丛刊》影印嘉靖本。另外,尚有正嘉间曲选《风月锦囊》(嘉靖本)一种,也可视为明中期演剧复兴的标志之一,与三家曲选不同的是,此选多荟萃当时新声,故而不加赘述。有关研究参看李舜华《三家曲选——对宫廷(教坊)曲唱的追忆》一文,《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2期。及《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下篇“弦索弹唱第三”第一章“从三家曲选看明前中期的弦索弹唱”。

[7]此节论述以《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演剧史第二·第三章余论“礼乐自天子出:嘉靖朝的礼乐纷更”为基本理路,具体不赘。

[8]毛奇龄《武宗外纪》,《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56册,第617页。

[9]《明史》卷61乐一,第1509页。

[10]《明武宗实录》卷62,《明实录》第34册,第1361页。

[11]关于正德年间礼乐一事日益生变之事,详参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第188—195页。

[12]关于正嘉之际的政局转换,详参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55—75页。

[13]《明史》卷190杨廷和传,第5034页。

[14]《明武宗实录》卷197,《明实录》第37册,第3682页。

[15]《明史》卷17世宗一,第216页。

[16]《明世宗实录》卷3,《明实录》第38册,第151页。

[17]皇甫录《皇明纪略》,《续修四库全书》第1167册,第658页。

[18]印鸾章修订《明鉴纲目》卷9,世界书局,1936年,第353页。

[19]《明世宗实录》卷3,《明实录》第38册,第115页。

[20]《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5,第69页。

[21]《明世宗实录》卷16,《明实录》第38册,第503页。

[22]《明史》卷61乐一,第1509页。

[23]《(嘉庆)大清一统志》卷119“池州府二”,《续修四库全书》第615册,第149页。

[24]《(乾隆江南通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779页。

[25]以上俱参《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5“乐考·历代乐制”,第69—71页。

[26]范守己《皇明肃皇外史》卷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52册,第30页。

[27]王圻《续文献通考》卷88,第1325页。

[28]《明史》卷74职官三,第1820页。

[29]《明世宗实录》卷109,《明实录》第41册,第2565页。

[30]《明世宗实录》卷4,《明实录》第38册,第203页。

[31]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32]《明史》卷191徐文华传,第5072页。

[33]《明史》卷197黄绾传,第5222页。

[34]事实上,洪武以来,凡有明制度大变,均与帝王入统不正意欲重建继位的正当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永乐靖难是一例,嘉靖入嗣则又是一例。

[35]《明史》卷196桂萼传,第5181页。

[36]《明史》卷196张璁传,第5178页。

[37]《明史》卷47礼一,第1224页。

[38]《明世宗实录》卷506,《明实录》第48册,第8345页。

[39]此据《明史》卷61乐一,然《明史》卷48礼二,则言“嘉靖十年,始以孟春上辛日,行祈谷礼于大祀殿”,第1509、1256页。

[40]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2“江陵议分祀天地”,第835—836页。

[41]《太常续考》卷8“崇雩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9册,第318页。

[42]《明世宗宝训》卷5,《明实录》第99册,第397—398页。

[43]《明史》卷49礼三,第1268页。

[44]《明世宗实录》卷300,《明实录》第44册,第5712页。

[45]关于嘉靖时期礼制纷更的具体考述,详参赵克生《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研究》,是书从郊礼、庙礼、祀孔礼等多方面详细考证了嘉靖时期礼制改革的具体过程及深层原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46]《明世宗实录》卷66,《明实录》第39册,第1527页。

[47]亲制祈谷乐章事见《明史·乐志》,《实录》未载。

[48]《明会要》卷21乐上,第344页。

[49]《钦定续文献通考》卷7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8册,第217—218页。

[50]《明史》卷48礼二,第1257页。

[51]《明世宗实录》卷174,《明实录》第42册,第3783页。

[52]《明世宗实录》卷175,《明实录》第42册,第3790页。

[53]廖道南《稽古乐以禆盛典》,选自陈子壮辑《昭代经济言》卷11,《丛书集成初编》第759册,第223—225页。

[54]《明会要》卷22乐下,第362—363页。(www.xing528.com)

[55]同上书,第363页。

[56]《明史》卷65乐一,说是增至二千一百名,不过从具体人数记载的情况来看,还是当以《太常续考》所记为准。

[57]《太常续考》卷7“神乐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9册,第253页。

[58]《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5“乐考·历代乐制”,第80—81页。

[59]夏言《恭拟端阳宴乐歌三阙》,《夏桂州先生文集》卷8,《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4册,第402页。

[60]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4“园陵设教坊”,第361页。

[61]《钦定续文献通考》卷7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28册,第187页。

[62]《明史》卷307陶仲文传,第7896页。

[63]孟森《明史讲义》,第224页。

[64]《宪宗实录》卷156,第2850页。

[65]《明孝宗宝训》卷2,第146—147页。

[66]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嘉靖青词”,第59页。

[67]《明史》卷307陶仲文传,第7897页。

[68]《礼部志稿》卷7“建官小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第104页。

[69]《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4,第65页。

[70]统计数据来自潘大龙《明代乐书研究》,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李舜华教授指导。其所参书目包括明清目录书籍33部,现当代目录书籍10部。

[71]傅维鳞《明书》卷59乐律志一,第565页。

[72]朱载堉《乐律全书·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3册,第24页。

[73]《明史》卷61乐一,第1513页。

[74]《明世宗实录》卷117,《明实录》第41册,第2781页。

[75]《明史》卷61乐一,第1513页。

[76]《明世宗实录》卷117,《明实录》第41册,第2787页。

[77]《明史》卷61乐一,第1513页。

[78]徐乾学《读礼通考》卷20,《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册,第483页。

[79]《明史》卷197席书传,第5202页。

[80]李诩撰、魏连科点校《戒庵老人漫笔》卷2“十可笑”,中华书局,1982年,第48页。

[81]涂山《明政统宗》卷24,《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2册,第655页。

[82]王圻《续文献通考》卷154,第2382页。

[83]关于张鹗乐论,详参郑梦初《〈明史·乐志〉之嘉靖朝张鹗乐论笺证》一文(未刊)。

[84]《明世宗实录》卷213,《明实录》第43册,第4371页。

[85]李文察《后进奏疏》,选自《李氏乐书六种·古乐筌蹄》,《续修四库全书》第114册,第132页。

[86]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7“乐类”,《续修四库全书》第924册,第75页。

[87]李文察事见于《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7“黄佐著《典乐》”:“孙学古序曰:……岁庚子,先生在春坊,大常典簿李文察受业得所教。后先生出莅南雍,文察为书增天枢诸舞以进,学古时观部政,亲闻大宗伯嘉奖,令协律郎肄之,然辅臣夏公竟报罢,而文察亦知磁州。使待先生书成而后进则必大行矣。”第138页。

[88]《明史》卷61乐一,第1499页。

[89]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第244页。

[90]孟森《明史讲义》,第224页。

[91]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第109页。

[92]《明史》卷213徐阶传,第5636页。

[93]《明史》卷193高仪传,第5127页。

[94]《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5“乐考·历代乐制”,第85页。

[95]以下皆参《明史·高仪传》及《明史·礼制》,不赘。

[96]《太常续考》卷7“神乐观”,《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9册,第253页。

[97]《礼部志稿》卷99“主议裁革员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第785页。

[98]《礼部志稿》卷99“主议裁革员役”,《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8册,第785页。

[99]《明史》卷74《职官志》,第1796页。

[100]《礼部志稿》卷3“祭祀之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7册,第52页。

[101]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代祀”,第50—51页。

[102]孟森《明史讲义》,第216页。

[103]《明史》卷19穆宗本纪,第258页。

[104]详参孟森《明史讲义》,第246—253页。

[105]《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卷25,《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40册,第475页。

[106]《明史》卷215詹仰庇传,第5679页。

[107]《明史》卷215王治传,第5674页。

[108]《明史》卷215刘奋庸传,第5689页。

[109]《明史》卷19穆宗本纪,第258页。

[110]《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5“乐考·历代乐制”,第86页。

[111]《明史》卷21神宗二,第294页。

[112]《明史》卷213张居正传,第5645页。

[113]孟森《明史讲义》,第259页。

[114]南炳文撰、吴彦玲辑校《辑校万历起居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82页。

[115]有诗云:“按歌曲调欲翻新,醉戏惊闻母后嗔。何至兢传师傅陆,数行罪己诏酸辛。”此为诗后小注。程嗣章《明宫词一百首》,收于《明宫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47—148页。

[116]《明史》卷213张居正传,第5649页。

[117]《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5“乐考·历代乐制”,第86页。

[118]张萱《西园闻见录》卷45“提学”,《明代传记丛刊》第30册,明文书局,1940年,第387页。此为张居正所言。

[119]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详解此“颓风”云:“自明中叶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控制渐松,整个社会所出现的奢侈浮靡、越礼犯分的一派‘颓风’。这种风尚的变迁,反映在人们的观念变化、衣食住行,反映在交往、求知、娱乐,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由勤俭走向浮华,由质朴走向藻饰,由恪遵礼教走向肯定私欲,由遵从天理走向曲侚人情,无需敏锐的洞察力,人们便可感知,在明代社会的内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巨变。”第378页。

[120]李舜华《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第245—246页。

[121]《钦定续文献通考》卷105“乐考·历代乐制”,第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