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教育:现状与改进

学前教育:现状与改进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几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顶层设计人员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制定蓝图。的确,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比如科学的幼儿观、教师观、教育观、幼儿园课程观、教学观、幼儿教育质量观等,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很容易知晓。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幼儿教育开始重视游戏,但对各科教学的过分强调,削弱了游戏的地位。

学前教育:现状与改进

近几年来,学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国家顶层设计人员为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制定蓝图。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选择学前教育作为研究方向,破解学前教育的诸多“未解之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科学实践呐喊助威。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上了“幼儿教育”,相信这是一份伟大的事业,甘愿付出自己的智慧和心血,一生相许幼教事业。的确,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置疑。然而,愿景是美好的,但现实却困难重重,问题很多。学前教育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幼儿园经常被媒体曝光,或是食品问题,给孩子们吃变质食品;或是安全问题,老师照顾不周导致幼儿出现生命安全危险;或是幼儿教师体罚幼儿;或是幼儿教师与家长发生冲突纠纷……这些事情层出不穷,屡屡遭到媒体曝光,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学前教育究竟怎么了,是社会与家长存在偏见还是教育内部出了问题。比如,教育者不够理性,不懂得科学育儿。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一)理念的先进与现实的“骨感”

其实,在园长和教师那里,拥有先进的理念并不难。比如科学的幼儿观、教师观、教育观、幼儿园课程观、教学观、幼儿教育质量观等,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很容易知晓。这些观念随着专家的解读、各类培训的开展和教师自己的领会逐渐清晰、明朗,进而被“悟到”。然而,在实践中,将这些理念转化为行动和习惯,则不是那么容易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合格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些具有导向性的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教师专业意识和行动中薄弱和不足的方面。我们不得不反思,从理念走向行动,幼儿教师必须储备哪些知识,获得哪些能力,在幼儿园课程实施和一日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该如何真正用新的教育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呢。

以幼儿为本、尊重幼儿的独立个性和人格,这些耳熟能详的教育原则,幼儿教师们都能信手拈来,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认真思考过究竟应尊重幼儿的什么,怎样才是尊重幼儿,尊重幼儿与教育幼儿有何关系等。在现实中,更多的幼儿教师经常不经意间就把自己的想法、意志强加给幼儿。希望幼儿怎么做,这是教师的一种习惯性想法,习惯于为幼儿设计好一切,即使让幼儿参与到讨论中,也是通过启发把幼儿对问题的思考引导到教师设计好的标准框架之中。这种习惯性的力量大量存在,像一只“无形之手”在幼儿园里牵着幼儿走。

(二)“玩”与“教”的两难困境

幼儿园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课程与教学的游戏化,通过游戏进行各类整合性的教育,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教学。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的幼儿教育开始重视游戏,但对各科教学的过分强调,削弱了游戏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教学”二字在许多场合被取消,笼统称之为“教育活动”。

幼儿园课程中既有游戏也有教学,游戏与教学就会产生关系,所以处理好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重点和难点。[1]过分强调游戏,弱化教师的教学,这种价值取向常常容易导致“游戏神圣化”;而过分强调教学,忽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这种价值取向又常常导致“教学小学化”。这就产生了最近几年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两个极端现象,即:一方面,幼儿教师十分重视游戏,知道游戏对幼儿的成长价值,知道幼儿园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游戏,所以在活动中弱化或取消了教学,教学原来应承担的任务却悄然被游戏代替了;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幼儿园从小班开始,每天都是学习汉字、数学、拼音、诗词、英语等,完全忽略了孩子喜欢游戏的天性,孩子学习负担重,甚至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这样,幼儿园里出现了“玩”与“教”的两难境地。

游戏其实并不难,因为幼儿天生会游戏,但在幼儿园教育中,一涉及游戏,问题就变复杂了,游戏似乎变得很难了,各种障碍也渐渐衍生出来:一是态度障碍,比如工作与游戏对立、游戏是幼儿的工作这两种态度;二是结构障碍,比如预先设计或结构好的课程对幼儿游戏在空间、时间与材料上的限制,又或者教师抱怨缺乏足够的空间和游戏材料,再或者教师和幼儿比例不均衡等;三是功能障碍,幼儿教师待遇低、教师流失现象严重、缺乏合格的幼儿教师造成的幼儿园游戏中存在着诸如不知如何组织与指导游戏、不知道如何观察与记录孩子的游戏、不知道如何参与和介入幼儿游戏、不知道如何将课程与游戏整合等种种问题。因此,幼儿园教育要让“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落地,需要理性处理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游戏与幼儿园教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的关键。

教中有玩和玩中有教均不容易。游戏与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两者互不可替代,所以,幼儿园课程并非全然的“要教”或“不要教”,幼儿园课程之间的差别只是表现在“教师教学”与“幼儿游戏”在比例上的不同,而这种比例的把握需要教师具有相当的专业水平和智慧。(www.xing528.com)

(三)幼儿当下的幸福与未来的准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幸福是学前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为了尊重幼儿的天性,我们必须践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使幼儿有一个自由生长、快乐成长的童年。在满足幼儿当前幸福的前提下,还必须让幼儿在快乐中有深度和广度地学习,养成良好的身心素质和学习品质,为未来奠基。

当今是一个压力倍增的时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盛行的时代,童年在消逝,童年在异化、窄化、模式化和小学化,有的儿童没有童年,儿童失去了应有的纯真和澄明,他们与幸福童年渐行渐远。[2]成人从童年中走过,却往往容易忘却童年。教师能了解儿童,才能解放儿童,幸福的童年亟待教师给予捍卫和保护,但这样的教师一定是一名研究儿童的研究者,因为只有能研究儿童的“做和学”,才能给儿童提供适宜的“教”。

教师是一个自主的学习者,才能尊重儿童的自主学习;教师是一个善于反思和思考的人,才能鼓励儿童的反思和思考。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教师歌》中写的那样:

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发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发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了解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了解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解放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解放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信仰你的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信仰了你的小孩。来!来!来!来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变成一个小孩。你不能教导小孩,除非是变成了一个小孩。

这首《教师歌》强调了作为教师最本质的教育原则,同时也道出了幼儿教育的真谛:发现孩子、解放孩子、发展孩子、教育孩子。后来陶行知提出了幼儿教育的方法——“解放儿童”,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

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强有力的人生之初》对幼儿保教观——幼儿园教育是关注幼儿“当下生活”还是“未来准备”,是视幼儿为“合格的公民”还是视为“将来的劳动者”,是要“原生态的生活”还是要“基本的学习能力”,进行了批判,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简单对立了起来,要二选一。相反,应该把两者联系起来——首先非常珍视作为生活在当下的公民的儿童,让儿童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考、兴趣生活,而又将之视为最好的“未来准备”。一个儿童的早期保教经历就是他的人生经历,也同时是面向未来人生的准备,应保障每个“生活在当下”的儿童过“有意义的生活”。[3]

教师是让儿童能够有幸福童年的捍卫者,应理解童年,尊重童年,呵护童年,放飞童年,捍卫童年,这是幼儿教师的使命。在此过程中,教师追求的职业状态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关键,发展实践智慧,研究幼儿、指导幼儿、影响幼儿,使幼儿健康、幸福而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