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学前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学前教育史》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二)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心理学和论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赫尔巴特认为最有效的管理方法莫过于课业本身。赫尔巴特还是赞成体罚的,但他又主张不宜常用。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阐明教育与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但他把教育与教学完全等同起来。

赫尔巴特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学前教育史》

(一)生平

赫尔巴特(1776—1841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出身在普鲁士的一个法官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后进入奥登堡文科中学和耶拿大学学习。赫尔巴特曾经当了3年的家庭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其间结识已负盛名的裴斯泰洛齐。1802年后,他分别在哥廷根大学和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承担教育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赫尔巴特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裴斯泰洛齐的直观教学ABC》(1802)、《裴斯泰洛齐教学方法批判》(1804)等。其中《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它是西方最早以“教育学”来命名的教育专著,这本书奠定了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二)论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哲学、心理学和论理学思想的基础上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都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他把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集中于道德培养方面。赫尔巴特把教育目的看成两个部分,一是“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在于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培养具有完美道德的人,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另一种是与每个人未来职业有关的目的——“可能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达到一切能力的和谐发展。他更看重的是前者。

(三)论儿童的管理

1.管理的目的

赫尔巴特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管理、教学和训育。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管理先行。因为儿童生来就有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盲目的强烈情绪的种子,它是儿童不守秩序的根源。如果不及早加以管束,势必影响后面的教育教学工作。他把对儿童的管理看做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前提,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儿童“天生的野性”,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秩序。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也是实现教育总目的的强有力手段,反对教育一味地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认为把人交给自然甚至把人引向自然,在自然中锻炼是“一件蠢事”。

2.管理的措施

(1)课业。赫尔巴特认为最有效的管理方法莫过于课业本身。如果课业本身没有组织好,儿童就会空闲、懒散,就会到处惹是生非,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儿童有事做。课外要让儿童参加手工劳动和野外活动。成人应对儿童提出活动的任务和规则,以保证在活动中养成秩序。

(2)威胁。赫尔巴特认为“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威胁”,威胁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手段,由家长或教师向儿童宣布一些确实而具体的命令和禁则,并设置惩罚记录本,专门记载儿童的过失。

(3)监督。对于威胁方法不起作用的儿童,就需要用监督的方法,即将他们严格控制在父母和教师的监督之下,一发现过失就马上纠正。因为年幼儿童控制行为能力差、经常不能遵守成人的规定,因此监督对他们极为有效。但不应给儿童太大的压力,以免影响其才能和个性的发展。

(4)惩罚。如果上述措施均不奏效,当儿童出现恶劣行为,就必须加以惩罚,包括体罚、剥夺自由、挨饿、关禁闭室和站墙角等。赫尔巴特还是赞成体罚的,但他又主张不宜常用。

为了克服前几种方法带来的消极后果,赫尔巴特把父母和教师的威信以及对儿童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方法。

(四)论教学

1.教育性教学的原则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原则,把教学视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以此说明教学与道德的关系。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有两种:终极目的和一般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与必要的教育目的相一致的,即通过教育、教学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的人。赫尔巴特的突出贡献在于阐明教育与教学之间的本质联系,但他把教育与教学完全等同起来。

2.经验、兴趣与课程

赫尔巴特把儿童的兴趣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并且根据六个方面的兴趣设置了一个广泛的课程体系(参见下表)。包括自然知识方面兴趣(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兴趣(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www.xing528.com)

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历经多次改革之后,现行普通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类型还是与赫尔巴特当年提出来的相一致,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3.形式阶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以其观念心理学为基础,特别是依据“统觉作用”原理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由于观念活动的状态不同,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儿童不同的心理活动来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①明了阶段——学生明确地感知新教材,所采用的方法是叙述法;②联想阶段——学生形成新旧知识的联系,所采取的方法是分析法;③系统阶段——学生将知识系统化,采用综合的方法;④方法阶段——知识的运用,采取应用的方法。赫尔巴特这一形式阶段教学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为“五阶段教学法”,即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个阶段。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被后世人们归纳为三个突出的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和教师中心,他本人也被称为“传统教育的鼻祖”,以后遭受杜威的猛烈批判。

(五)论学前教育

赫尔巴特在其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曾专门论述了0—8岁的婴幼儿教育问题。他把婴幼儿教育分成两个阶段:0—3岁和4—8岁。

1.0—3岁的教育

0—3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照料儿童的身体,因为这时期儿童生命很脆弱,必须精心照顾。成人应为儿童提供安全的活动场所,以供儿童四肢充分的活动,并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尝试促进对事物的观察。

赫尔巴特提倡对3岁前儿童及时地实施智育活动,因为他们具有巨大的潜能,但他也提到,这应根据儿童的健康状况而定,不宜使儿童负担过重。智育主要是以感官教育和语言教学为主。成人应为儿童的眼、耳等感官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特别注意说话时避免不正确的表达和儿童不能理解的内容,以防止对儿童语言产生不良影响。

德育方面,主要任务是防止0—3岁儿童养成任性的毛病,要训练他服从成人的管理。对儿童的管理要及早进行,任何人不应听从儿童的摆布。要让儿童不断感受到成人的长处而觉得自己是无能为力的,这样他才会自觉服从成人的管理。

2.4—8岁的教育

4—8岁阶段的儿童,赫尔巴特主要强调德育和智育两个方面。

在德育方面,他要求对儿童继续加强管理,要彻底消灭其任性的毛病。还要防止其他坏习惯的养成。有些儿童身上常常表现出后天学会的恶习,赫尔巴特主张利用让儿童过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受严格的纪律约束。这阶段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儿童合理的生活习惯,从中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另外要给儿童一些自由,以使他们有机会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在智育方面,赫尔巴特主张在这个阶段应进行初步的综合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包括数数、组合、观察学习、计算、阅读、绘画、书写等,以此增长儿童各方面的知识。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①鼓励儿童提问题。儿童在努力谋求新经验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天真幼稚的问题,但老师应认真对待,及时、彻底回答儿童的提问。②寓教学于游戏之中。尽量避免使教学成为儿童反感的事物,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六)简评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家中试图使教育学称为一门科学的开山鼻祖,试图在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开辟了教育学发展的新途径,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尽管他未能真正达到建立科学教育学的目的。

赫尔巴特儿童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有许多方面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如教育性教学原则,主张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等,他对0—8岁儿童教育的主张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过于强调对儿童采取严酷的管理,过于强调教师的作用以至于忽视儿童的主动性,这些都存在明显的局限。赫尔巴特作为传统教育的代表,在世界教育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