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 《学前教育史》中的成果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 《学前教育史》中的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的教育理论是其理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一些诗文中,还见之于他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小学》与《童蒙须知》中。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观理解,包含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古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 《学前教育史》中的成果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生于书香门第,父朱松进士出身,曾师从北宋理学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朱熹天资聪颖,自幼接受儒学教育与理学启蒙,奠定了学术和思想基础。18岁“举建州乡贡”,次年考中进士,被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开始其政治与教育生涯。然而仕途坎坷,50岁时才被任命为偏僻之地南康军知军,以后又在浙东、漳州、潭州等地任官,晚年受宰相赵汝愚推荐,为焕章阁等制兼侍讲,遭谗言,仅40余日即被解职,结束其政治活动。

朱熹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从政仅14年,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时间达40年之久。即使在为官期间,他也重视文教、锐意办学,未曾间断教育工作,如任南康知军时,修复白鹿洞书院,并在其中讲学,制定学规,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潭州知州时,倡导州学、县学,亲自主持修复岳麓书院,处理政务之余,仍教诲诸生不倦。

朱熹曾师事二程的三传弟子李侗,他的理学思想直接继承了二程(特别是程颐)的学术思想,同时吸收了周敦颐张载的主张,成为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教育理论是其理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朱熹著作颇丰,主要有《诗集传》、《四书集注》、《周易本义》、《近思录》等,后人编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等。他的儿童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一些诗文中,还见之于他为儿童编写的教材《小学》与《童蒙须知》中。

朱 熹

(一)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充和深化。

朱熹特别重视蒙养阶段的基础教育作用,他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又说:“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认为如果儿童在幼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同时他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为了说明蒙养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小学阶段的教育形象地比喻为“打坯模”阶段,并指出倘若自幼失了小学,或坯模没打好,大了要补填就十分困难。总之,在他看来,蒙养阶段的教育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很大,因此朱熹也与古代许多教育家一样,强调在幼儿教育中应注意慎择师友。

朱熹认为,对于普通的士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因为乳母与婴幼儿接触的时间较长,对婴幼儿的影响也较大,作为婴幼儿的最初教育者,“乳母之教,所系尤切”。如何选择乳母呢?朱熹提出的条件是:必选求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这是对乳母的要求,实质上亦是朱熹期望儿童所应具有的品行。(www.xing528.com)

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开始注意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朱熹曾在《与长子受之》这封家信中教育儿子所交朋友要有亲疏之分,“益友”应近之,“损友”则应远之。

普通人家的子弟要善择师友,对太子、皇孙来说,师友的选择就更为重要。针对当时皇太子、皇孙师友选择不当的情形,他大胆地指出太子、皇孙左右的官僚之选,罕有称其职者同时劝告统治者,应效仿古之圣王教世子法,选拔端方正直,道术博闻之士为太子师友。

(三)强调学“眼前事”

朱熹认为小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他指出:“小学之事,知之浅而行之小者也”。具体而言,它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这样一些内容。朱熹认为儿童学习这类“眼前事”不仅符合儿童认识的发展水平,而且能够为大学“学其理”打下基础,因为“理在其中”,事事物物之中都存有一个理。

为使儿童“眼前之事”的学习有章可循,朱熹亲自为儿童编写了《小学》与《童蒙须知》两部教材。《小学》系将古代童蒙读物加以选择、扩充,加上古今圣贤名流的嘉言善行汇集成书,全书共分内外两篇,内篇有四:《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二:《嘉言》、《善行》。《小学》一书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其地位相当于《四书》。《童蒙须知》则是朱熹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与要求。它依童蒙习学之序,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凡盥面,必以巾悦遮护衣服,卷束两袖,勿令有所湿。凡就劳役,必去上笼衣服,只著短便,爱护勿使损污”。又规定“凡百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等等,虽然比较琐屑,但却也有不少合理成分。

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四)提倡正面教育

朱熹在教育工作中一贯重视和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尤其是对儿童教育他更为强调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要求“多说那恭敬处,少说那防禁处”。同时在他编写的《童蒙须知》中,对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规定也主要着眼于进行正面的具体的指导。

根据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朱熹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时启发的要求,并把教师对学生的适时启发比喻为“时雨之化”。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观理解,包含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古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