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准确灵活:上海戏曲唱片研究成果

准确灵活:上海戏曲唱片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字眼儿唱得准确、清楚,观众听得懂,就容易接受剧中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但他的另一个特点是:也不死死的拘泥于成法,即不因腔害字,也不完全受吐字发音的各种规律的限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引文中提到谭鑫培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79]这就是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灵活运用的佳例。此外,也可以看出谭鑫培的师承以程长庚、余三胜为主。

准确灵活:上海戏曲唱片研究成果

天津的谭派名票王庾生曾对谭鑫培的唱腔特点,作过精辟的论述:

谭派唱腔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字正腔圆;他很少照谱填词,主要是因字谱声。他常说:“字是骨头,腔是肉”,有字无腔,自然干瘪枯燥,无人爱听;但有腔无字,再好听,也不可能感动人。字眼儿唱得准确、清楚,观众听得懂,就容易接受剧中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受到教育。不因腔害字,不光图唱腔的花哨好听而使字眼儿含混不清,是谭派唱腔的很大优点。

但他的另一个特点是:也不死死的拘泥于成法,即不因腔害字,也不完全受吐字发音的各种规律的限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在四声的唱法和念法上,他有四句口诀:“阳平低出,阴平高呼,去声挑,上声滑”。证之以全部谭派的唱腔和念白基本上都是这种读法。[77]

苏雪安在评论谭鑫培的唱念时,则认为“他能在唱念中把阴阳四声辨别得极其清楚,并且清楚到比认识很多字的念书人还要清楚些。他在艺术创造上所以能够有这么大成就,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关键[78]

引文中提到谭鑫培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兹举《宿店》为例:

《宿店》一场是最后的高潮,【二黄慢板】“一轮明”三字高唱,按这三个字照中州音、湖广音都是阳平声,据我舅父徐莹甫说:“有人问老谭,余三胜这三个字都唱阳平,‘一’字还拉长腔——‘十三噫’,何以高唱?”谭答:“我这出虽跟余老师学过,但我还兼学大老板(程长庚),从祖师爷传下来就是如此唱,本来阳平有高唱的说法,我觉得陈宫一肚子怨气,头三字高唱更合适。”[79]

这就是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灵活运用的佳例。此外,也可以看出谭鑫培的师承以程长庚、余三胜为主。(www.xing528.com)

接下来,再以1912年百代唱片公司灌制的《桑园寄子》为例,看谭鑫培在咬字方面的悉心揣摩和严格准确。此片被称为“浑穆中有辛酸之味,不假雕琢而神韵穷绝,炉火纯青之候也”[80]。谭鑫培饰演邓伯道:

【二黄慢板】叹兄弟遭不幸一旦丧命,丢下了年幼儿好不伤情。眼望着孤坟台珠泪难忍,见坟台不见人刀割我心。(【哭皇天】)

【二黄导板】见坟台不由人珠泪滚滚,【叫头】伯俭,兄弟!喂呀,难得见的兄弟呀!(接唱)【回龙】叫一声同胞弟细听兄云。【快三眼】曾记得弟在世何等的侥幸,兄与弟同商议家道隆兴。料不想身得病一旦丧命,兄弟丧命。兄弟呀![81]

这一段【二黄慢板】中“不见人”句“见”字一抑翻出“人”字,是去声接阳平声唱法,高低轻重最为妥适。尝有人讥此处“人”字提高似唱倒类阴平者,不只是承接去声之后,除用此腔,更无其他可以移易。盖与《卖马》“黄大人”句同例,想见当时声音咀嚼之际,煞费苦心,其一字不苟如此。[82]

谭鑫培的前“一张半”(《卖马》《洪羊洞》),因为分析评论文章连篇累牍,故本文不赘。

虽然瑕疵难免,然而依靠全新的唱片修复技术,谭鑫培的遗响,作为一个弥足珍贵的声音范本,在历经了一个多世纪后,仍然焕发着迷人的韵味和风采,“七张半”唱片的艺术价值也由此得以彰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