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觉隐喻的识读教育探索

视觉隐喻的识读教育探索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1]可见,相似性是引发受喻者识读视觉隐喻的重要心理机制,是沟通施喻者与受喻者之间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也正是各类意义上的“相似性”的共同作用,使得受喻者能通过本体的各类视觉形式来理解视觉隐喻中的相应喻义。

视觉隐喻的识读教育探索

身处视觉文化时代的当代中小学生正日益身陷丰富的视觉隐喻之中,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负面效应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认知与生存,甚至造成人格的重大缺失。为此,有必要从视觉隐喻的剖析出发探索学生的识读教育策略,以帮助学校美术教育迎接时代的挑战。

(一)视觉隐喻的教育意义

视觉隐喻的教育意义可针对教育意义层面的喻义进行分类,并且特别注重负面喻义教育所起到的重大现实意义。

1.教育意义层面的喻义分类

笔者认为,它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正面的喻义与负面的喻义。正面喻义,是指施喻者出于对真善美的追求来策划的喻义,其对受喻者具有积极的正面教育意义;负面喻义,是指施喻者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考虑,来对受喻者施行负面误导的一种喻义。其中,正面喻义具有公益性等特点,是社会应该进行大力传播的;负面喻义具有私利性,小至误导他人消费观,大至人生观价值观等严重后果。后者应该成为我们识读教育的重点。

2.关注负面喻义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易受负面喻义的吸引与误导。对于年幼而又缺乏生活体验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在影像识读方面知识的严重不足,再加相当一部分的视觉文化以“丑”为核心,并套用令人审美愉悦的外衣,最终博得青少年对新奇、刺激、凶杀、死亡等暴力美学的强烈追捧。

负面喻义具有重大危害。广大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面临着负面喻义的侵蚀。特别是大众传媒,长时间地播放着各类“被审美化”了的负面影像,学生们长期沉浸其中,肯定会深受其害,甚至深信其中喻义的真实性,直至影响到他们的想象与行为处事。例如有一位小学生曾告诉笔者,在她的同学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跳楼后,我们的肩膀会长出翅膀,会像动画片中的小鸟一样在空中飞翔。”这样的传言太可怕了!

因此,负面喻义教育有紧迫性。“隐喻用一种极有渗透力的基本的方式,建构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我们的知识和信仰系统。然而,有些隐喻用不恰当的方式来解释世界……我们对选择哪些隐喻负有责任,我们对用了这些隐喻会导致的结果要保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59]

可见,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努力通过开发相关的课程来培养学生识读视觉隐喻的知识与技能,让他们学会对其进行批判与反思。这一点对于身处视觉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生来说,显得尤其迫切与具有现实意义。

(二)视觉隐喻的识读基础

对视觉隐喻识读机制的讨论,实际上就是围绕“人是如何识读视觉隐喻的”这样一个问题的讨论。这会涉及诸多方面,限于篇幅,笔者择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加以简介。

1.视知觉心理上的相似性机制

阿恩海姆认为,视觉对象的形成遵循的是简洁性原则,而在该原则中,相似性是一个特别要遵守的规则。视觉物象越是具有统一性,视觉要素就越是严格地相似。[60]李湘也认为,在广告的视觉隐喻设计中,存在着作为本体的图像和作为喻体的概念之间的物理相似性或心理相似性。其中的物理相似性是指在形状上、外表上或功能上的一种相似;而心理相似性是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种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61]

可见,相似性是引发受喻者识读视觉隐喻的重要心理机制,是沟通施喻者与受喻者之间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也正是各类意义上的“相似性”的共同作用,使得受喻者能通过本体的各类视觉形式来理解视觉隐喻中的相应喻义。

2.媒体认知理论

此理论由美国的休斯(Hewes)与普兰诺普(Planalp)提出。他们认为,个体在接受各类视觉媒介时,需要两个核心要素——知识结构和认知过程。其中,“知识结构由人的认知系统中的信息组织构成,也就是个人自然累积的知识总和。即使是最简单的信息也需要大量知识去理解”;而“认知过程头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机制”,它包括7种主要的、相互关联的过程:集中、综合、推断、存贮、搜寻、选择与执行。[62]

毫无疑问,学生自身在相关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因素肯定有助于他们对喻体的识读产生积极的动力,也会具备更广的视野与更深的理解力。这也就有可能对视觉隐喻进行多元化识读。同时,如果学生也具备识读视觉隐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话,那么他们受到负面视觉隐喻的影响也就会大大降低。这一点也正是笔者所期待的。当然,在学生认知信息的过程中,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认知过程也必定会相互作用、共生共存。

3.知识的情境化

“人的知识获得离不开经验产生的情境,并且受到情境中各种特征的影响。因为知识获取和应用的最重要情境是人们重复参与的练习,所以严重受到这些练习的特点的影响。”[63](www.xing528.com)

同样,个体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来学习与识读视觉隐喻的。这种具体的情境有助于对个体的识读产生辅助作用,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视觉形式的各类喻义。从修辞学意义上来看,词汇的具体隐喻是通过上下文的语境来诱发受喻者识读出相应的喻义。类似地,受喻者通过本体视觉形式中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其具体传播的环境与时段等情景来获得启示,识读相关喻义。

4.文化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

实验层面已证实文化与儿童图像认知之间的相关联系。“文化对一般的非言语心理任务(如临摹图形、画画音乐等)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画画和临摹图形非常依赖于文化和实践。图画的深度知觉也受文化的影响……对于那些依赖于图像的非言语智力测验,文化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64]实验层面得到的文化与儿童认知图像之间的相关结论,更为我们探索识读视觉隐喻提供了一些实证依据。

“隐喻认知是在一种约定的社会文化模式的约束和指导下展开的意义推理和概念建构过程;文化因素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一种潜在的宏大背景和框架。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作为心理沉淀的文化背景潜意识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进而确定了隐喻理解的取向。”[65]

可见,文化在个体识读视觉隐喻中的作用实质,似乎更加趋向于受喻者通过长期的地域生存所获得的一种有关本土方面的缄默知识。同时,我们知道,知觉学习是一种内隐学习。[66]正是个体在这种无意识状态下,通过视知觉的内隐学习获得了大量地域性的缄默知识,并成为其“内隐的文化”,也即受喻者识读视觉隐喻所需要的重要知识源泉之一。

5.视觉隐喻中“死隐喻”的作用

从修辞学上来看,隐喻有“死隐喻”与“活隐喻”之分。笔者前面也谈到过“活的视觉隐喻”。同样,对于死隐喻,它也是视觉隐喻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即“死的视觉隐喻”。例如在影视作品中,“以青松象征坚定和崇高,以红旗象征革命,冰河解冻象征春天或新生,花开并蒂、鸳鸯戏水比喻恋人相爱,咕咕叫的鸭子比喻喋喋不休的长舌妇”[67],以及“玫瑰花代表爱情;鸽子代表和平;骷颅头代表死亡”[68],等等。这种几乎固定的视觉隐喻早已成为我们的识读基础,影响着我们对包括影像在内的视觉形式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其中的相应喻义。

(三)视觉隐喻的识读教育策略

1.明示义的识读教育策略

笔者主要依据法国学者巴尔泰斯提出的“谁”(who)或“什么”(what)是“怎么”(how),即3W法的识读教育策略,来引导学生了解本体视觉形式中的基本信息,进而引导他们识读明示义。一般来说,明示义是学生视觉隐喻识读教育中的初级内容,并且学生大都能正确解读。为此,笔者对明示义识读教育在此不作过多的论述。

2.隐含义的识读教育策略

隐含义识读教育的基本原则:“如果人们遵循每一个潜在的意义系统去对作品的所有主要构成成分进行组织,就会最终产生出一种独特、深刻而又清晰的意义。”[58]237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的识读角度,如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等,他们就有可能对本体视觉形式产生不同的探索视角,从而寻找其中的内在逻辑,以求获得多种隐含义。

隐含义识读教育的具体策略:面对多视角、多系统的识读教育,笔者从视觉形式的基本信息所传达的局部喻义来进行一步一步的探索,最后再加以归纳,以此来揭示与获得多重的隐含义。具体的策略为:首先,关注视觉形式构成的技术层面,也就是本体的内在结构,如对影像,我们应分解其中的一系列要素,包括构图、主体物的造型及色调等等基本的视觉符号;然后,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的阐释与解读,以求获得无尽的隐含义。

下面,笔者以电视广告为例,对其视觉隐喻中的识读教育策略做进一步解说。

一是感知广告。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直接观看电视广告,并用简要的词汇或语句记录第一印象中所激发的明示义与隐含义。记录是为了与自己最后的识读形成比对。

二是解构广告。这一策略是基于对广告的构成要素进行分解。笔者把电视广告的构成分为:语言(主要指解说词、对话、语速、解说人员的性别等)、字幕(主要指视频中出现的标志以及各类文字等)、画面(包括人物、场景、色调、各类镜头的切换以及它们呈现的时间长短等)、音乐(主要包括节奏、演奏的乐器等)四大部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这些要素在广告中的作用进行一一阐释。再则,在此基本上对上述四大方面的结论分别进行归纳性地识读。最后,学生们就可以列出整个广告的多重喻义。这也是学习视觉隐喻识读中的重点部分。可见,上述过程具有“分解与合成”的方法论支撑。

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启发式为主给学生以提示。例如:“我们在观看这个画面后,通常能联想到什么”“这样的画面设计能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广告的音乐对画面起到什么样的效果,使你有什么样的内心感受”“影像的场景设计有何特点,它为什么这样设计,其意图何在”“你喜欢这样的视觉效果吗”等基本问题。在学习方式上,笔者主要采用个体识读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以期尽量挖掘每一位学生的识读能力。

三是批判广告。在解构广告后,发挥组内每位成员的独特感受来进行多视角批判,以揭示该广告中视觉隐喻所涉及的负面喻义,然后记录下来。

四是反思广告。在学生经历了感知广告、解构广告与批判广告后,再将最初记录的视觉隐喻与当前讨论后全班获得的各类隐喻进行比对,来进一步提升他们对视觉隐喻的理解。这会涉及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