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来新作《云中记》揭秘汶川地震后的村庄搬迁

阿来新作《云中记》揭秘汶川地震后的村庄搬迁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合到自己的新书《云中记》,阿来坦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他就赶赴灾区。长篇小说《云中记》讲述了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有300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100余人,并且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

阿来新作《云中记》揭秘汶川地震后的村庄搬迁

阿来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4月第1版

定价:55.00元

2019年5月17日,周五,阿来先生托彝族诗人鲁娟来电约我去他下榻的邛海宾馆晚餐。最近一段时间他频繁到昭觉县的悬崖村走访脱贫攻坚、在布拖县与帮扶制药企业座谈、上螺髻山考察凉山杜鹃花的科属种,既是为出任一部反映凉山脱贫攻坚电视剧编剧充分准备,也是以迷恋植物的方式用心来感知天地。这几乎成为他的喜好——每到一地,只要时间允许,都会去附近尽可能地多走动、多看见,匆忙而充实。

聚餐时人不多,热闹但是嘈杂的场面是他想避免的。话题相对集中,中国的扶贫社会历程推进中有着怎样的意义,文艺作品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题材,优秀作家的作品所呈现出的大格局与大视野来自何方。题目是我后来归纳的,相谈却海阔天空、轻松愉悦;当然,说是聊天,席间我等主要还是听客,本来阿来的口才就十分了得。(www.xing528.com)

阿来侃侃而谈:眼下的脱贫攻坚,是在中国开展的伟大的社会运动,同时是在全世界追求社会公平的伟大工程;联合国有一个“减贫运动”,中国利用制度的巨大能力,动员社会资源在短短十几年里推动了这一运动,到明年基本实现脱贫,是多么巨大的成就。而文学应该采用怎样的姿态和立场?都说作家对社会变革最敏锐,但我们发现今天的文学好像是另一种存在,作家成为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群体,以所谓“纯文学”的幌子,对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持一种漠然、消极甚至错误的看法,结果作品是空洞、麻木、无病呻吟的,这很不正常。结合到自己的新书《云中记》,阿来坦言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第二天他就赶赴灾区。到处是废墟,到处是伤痛,他不免思考苦难悲伤之外,生命里最高贵的东西是什么,一直就有要写一些什么的想法,“但是那时候,我不知从何说起。”他回忆,“那些艰难的日子,白天帮着救援,晚上听到失去亲人的人们的哀泣,我睡不着,觉得有东西需要思考,要写出来。”

长篇小说《云中记》讲述了汶川地震后,四川一个有300多人的藏族村落,伤亡100余人,并且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村里祭师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去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云中村”历经陨灭与重生的巨大变故,阿来没有把重点放在人的悲痛与无助上,而是着力于废墟之后的新生。在传统与现代、鬼与神的辩证思考与叙述中,讲述了生与死光明与黑暗、自然与人类等关联之间的彼此依存。“我要用颂诗的方式来书写一个殒灭的故事,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尤其经历巨大灾难后我们的幸存者在自己的生命建构中,经过这样的洗礼又得到什么。让我歌颂生命,甚至死亡。”谈到这部小说的创作,阿来的目光眺望远方,“我愿意写出生命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生命所呈现出的意义。”远方青山逶迤层叠,近处湖水波光滟滟。

时隔10年之际开写,只用了5个多月的写作堪称一气呵成。“很顺地写下来”,阿来告诉我,莫扎特的《安魂曲》作为陪伴的古典音乐,“我心中总回想着庄重而悲悯的吟唱”。这也是新书的封面,山峦的天空,飘动歌吟的音符。

早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中,阿来就以充满诗意的文笔和想象,书写了一个大时代的到来必然带给藏地的历史蜕变;此次的《云中记》,一个古老的藏族乡村艰难地在旧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徘徊,阿来又以对自然礼赞的方式,审视当下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他的心灵贴紧大地,同命运共呼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