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中的民族与国家意识:追寻根源

中国历史中的民族与国家意识:追寻根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姚大力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第1版定价:69.00元前些时候,某公众号将《经济观察报》编辑朱天元2018年7月刊发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的访谈《中国文明是一个“多数的文明”》,换了一个“扯眼球”的标题,再次把作者有关“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学术思考,介绍给读者。他在本书中讨论的是,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以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

中国历史中的民族与国家意识:追寻根源

姚大力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1月第1版

定价:69.00元

前些时候,某公众号将《经济观察报》编辑朱天元2018年7月刊发对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姚大力的访谈《中国文明是一个“多数的文明”》,换了一个“扯眼球”的标题,再次把作者有关“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的学术思考,介绍给读者。(www.xing528.com)

20世纪史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在于对中国文化的单一起源的挑战与质疑。傅斯年的夷夏东西说、徐旭生的华夏多源说、张光直的史前文化交互作用圈等假说,都在不同程度上挑战与质疑传统的以汉民族——中原本位的历史观。随着20世纪以来民族融合以及现代民族学理论的发展,我们发现似乎越来越难用一种体质语言、文化特征来界定一个民族。姚大力就此对“历史民族”和“近现代民族”阐述:“历史民族与近现代民族的区别,其实与近现代出现的民族主义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历史民族与近现代民族之间,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的连续性。因为近现代民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塑造出来,而不完全是历史民族本身在进入近现代社会后形成的某种‘被更新’的形态而已。”

至于那个标题的表述,查看原文姚大力是这样说的:“现代中国的人口,十分之九是汉族,而且尤为集中地分布在东部中国。生活在那里的汉族,对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识,很容易停留在相当抽象的层面。在他们口称‘中国’时,浮现在心里的很可能大多是如今属于汉文明的那些符号,如汉语汉文、禅寺道观、唐诗宋词毛笔筷子之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现象似乎带那么一点自然而然的性质。但这样的观念又极端有害。”他在本书中讨论的是,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以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各自世代居住,或在由若干个不同民族共享的场合下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所构成的。怎样在统一国家的宪制框架下,让这些历史地属于各民族、各人群的世居家园都获得富有各自独特性的发展,这是中华文明史留给当代中国人的一个重大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