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金龙口述天桥历史,揭示神奇之处

王金龙口述天桥历史,揭示神奇之处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叫王金龙,在业内,大家都叫我“大龙”。这次咱们天桥口述历史,我捐出了收藏的两件私家的东西。提起义合堂,就要说郭进财、范进宝这两位老先生。不仅有历史的渊源,而且也有神奇之处,令观众流连忘返。这次咱们要口述天桥历史,要寻找昔日天桥文化,要弘扬我们的民俗文化,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

王金龙口述天桥历史,揭示神奇之处

我叫王金龙,在业内,大家都叫我“大龙”。这次咱们天桥口述历史,我捐出了收藏的两件私家的东西。这两个物件,也和我的经历有关。我是60年代生人,所以让我来说老天桥我没有资格,我不是老天桥昔日繁华景象的亲历者,但我可以说是天桥的后人。为什么呢?我捐的这两件物件,一个是一把三弦,这个三弦是我们曲艺行当里边,特别是鼓书艺人,像单弦、大鼓啊,标准的伴奏主乐器。这是我父亲买的,家里用过的,因为我也是出生在一个文艺世家吧,自小呢受文艺传统的熏陶,我父亲当年演出搞宣传的时候,一直在用这个。这把弦子后来还经过了翻新,是有一定年代感的,就一直在家里存着。这次说捐献呢,我把它捐出来,什么意思呢,由此带出我所了解的咱们老天桥的故事。在咱们天桥,曲艺里边有这么一个重要的曲种,叫单弦。先生单弦里边有很多的代表人物,我从小也是非常喜欢,后来拜师学习,我的老师是已故的单弦名家张玉林先生,他是我父亲的挚友。提起张玉林先生有的可能不太熟悉,但是提我的师爷,我老师的老师是曹宝禄先生,应该说是名扬京城的一位曲艺名家,是“单弦泰斗”。由这个弦子就引到了单弦,单弦距今有三百来年的历史了,它源于满汉文化的融合,起源于清朝,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很多的八旗子弟就流落民间了,其中一大批人就是以演唱岔曲谋生,单弦这种曲艺形式在天桥这块宝地,他们通过献艺来换取收入养活家人,这样才出现了职业的单弦演唱者。

单弦有五大流派,就是荣谢谭常曹。我说的是曹宝禄就是曹派单弦这一支,也可以说曹派就是生于天桥,发于天桥,传于天桥。这个曹派单弦在发展过程中发扬光大,成为咱们北京单弦艺术当中的非常有名的代表流派。我作为曹派第三代传人,也在继续完成当年老先生们把这个民族曲艺发扬光大的使命,也是坚持不懈地在演唱。现在也有很多的票房,其中包括我们在天桥街道办事处搞了已经十几年的“天桥曲艺茶社”,我在曲艺茶社里做负责工作和主持工作。这些年我们做了一些努力,试图把鼓曲艺术发扬光大,传承下去,成为咱们说北京道北京,表现北京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让我们感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我在演唱单弦的时候,由弦师伴奏,这把弦子虽然说有点儿老了,声音还是可以。

我再说说捐的第二个物件,这个叫“拢子”,这是干什么用的呢?是变戏法用的。说到变戏法,这里边有个故事。这个“拢子”是我父亲的另一位好友,也就是后来成为我另一个师父的樊春生先生传给我的。提起我师父来,老天桥的人都比较熟悉,是咱们天桥“义合堂”的传人,在天桥可以说鼎鼎大名。提起义合堂,就要说郭进财、范进宝这两位老先生。在咱们老天桥的名录当中和历史照片当中,以及现在的天桥印象博物馆,都有郭进财变戏法的照片,他们两个是师兄弟。

樊春生当年在天桥

范进宝是我师爷,怹有四个徒弟,其中二徒弟就是我的师父樊春生。我师父为什么能成为义合堂的弟子呢?因为怹出生在天桥,自幼家境贫苦,但是灵性很高,十几岁的时候就经常到义合堂这块场子来。我师父跟我说过,这块场子在哪呢,是借人家杂技表演艺术家张宝忠的这个地,是跟他们一起在那献艺。当时郭进财、范进宝这老哥俩靠这块地,就是这个场子,给大家表演中国古典戏法,名气非常大,是著名的天桥民间艺人。我师父呢,就经常去看他们的演出,老在旁边看,最后就找到了我师爷,说要跟我师爷学戏法。我师爷看我师父灵性很高,经过了一番的考验,后来收怹为徒。就这样怹跟着师父在天桥撂地演出,一直到天桥被解散。我师父的师兄弟里边,有我的师大爷叫潘长林,还有我两位师叔,一位叫郭永安,一位叫何起祥。我见过我师大爷和郭师叔。因为我师父和我父亲是好朋友,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怹就曾经说过,要不你就跟我学戏法吧。当时我已经拜了张玉林先生在学习单弦,怹说行,这个也好,咱们以后还有机会。等到了后来,我拜樊先生学习中国古典戏法,也成了义合堂的后代传人,这也是情理之中。我们爷俩对中国戏法非常热爱,我跟师父经常参加一些演出,活跃在北京的舞台,包括很多公益性的宣传民族文化的演出,我们都参加过很多,那时候很多大大小小的演出都能看到我们爷俩为大家表演。

戏法艺术高深莫测,渊远流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我师父给我讲了一些老天桥的故事,使我对天桥民族文化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我的两位师爷曹宝禄、范进宝,他们都参加过赴朝慰问演出。曹宝禄先生还是曲艺大队的副大队长。他们曾经两度赴朝慰问志愿军战士,说明咱们的曲艺和戏法非常受到观众喜爱和欢迎,是非常适合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表演的。不仅有历史的渊源,而且也有神奇之处,令观众流连忘返。(www.xing528.com)

到了我们这一代,师父已是桃李满门。虽然我年岁比较小,但是我是大师兄。师父过了多少年之后跟我说,当年你小孩的时候,我就想收你为徒。为了重振义合堂,师父在他有生之年,教了很多的徒弟和学生。这些徒弟和学生当中可以说干什么的都有,有的是专业从事文艺工作的,也有业余爱好的。还有外国人,中文名字叫丁波,他仰慕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追随师父,后来也收入门下。我们这些师兄弟,有很多在全国各地演出,从事着表演或者教学,可以说是戏法艺术的魅力长久不衰。这次咱们要口述天桥历史,要寻找昔日天桥文化,要弘扬我们的民俗文化,我觉得意义非常重大,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作为一个天桥的传人,应该做出我应有的贡献,所以我拿出我家里收藏的这两件东西物件。首先是缅怀历史,不要忘了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这都是民俗文化,是京味儿文化的瑰宝。同时为了纪念祖先,纪念我的父亲和师父,不管是单弦也好,戏法也好,他们干了一辈子民俗文化,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大半生,也取得了非常高的造诣。那么我今天把这些捐出来,供后人来共同瞻仰,也是对先辈们的感谢和传承。

我们的京味儿文化,特别是天桥文化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是北京的名片,弘扬和发展天桥的民间艺术是很必要的。

在北京的鼓曲当中曲种很多,单弦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北京琴书,以及京东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等等的鼓曲艺术,有的还能在公开的场合听到,有的呢已经听不到了。这些年,天桥街道工委办事处致力于天桥文化的挖掘与传承,积极做这方面的工作,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特别是与北京曲艺家协会搞了很多的活动,当时有历届“天桥杯”鼓曲赛,在咱们北京可以说名气很大,通过这些活动,汇聚发现了一大批曲艺爱好者。在2006年,北京曲艺家协会和天桥工委街道办事处合作,在咱们天桥共同办了一个“天桥曲艺茶社”,以鼓曲为主。北京现在比较多的是相声园子,相声现在可以说雨后春笋,但是鼓曲呢还是比较少,因为创作比较难,要有乐队伴奏,各方面的条件限制也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过天桥曲艺茶社发现了一大批民间人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平台展示他们的技艺,同时让广大的老百姓有一个欣赏鼓曲的场地。天桥是咱们北京京味儿民俗文化发源地,天桥曲艺茶社建在天桥这地方再合适不过了。当时曲艺茶社还请来了“琴书泰斗”、北京曲艺家协会的名誉主席关学曾老先生。他亲自题写了天桥曲艺茶社的匾额,参加了咱们天桥曲艺茶社的开幕式。在开幕式上,关先生现场还为大家演唱了祝贺天桥曲艺茶社成立的一段琴书,可以说是绝唱了,令人终生难忘。

领导非常信任我,让我负责天桥曲艺茶社的运营管理和组织演出。十几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可以说汇集了咱们北京市以及外省市爱好鼓曲的朋友们,到我们这来,切磋技艺,交流节目,展演他们的风采,而且我们还承办了许多咱们天桥的大型文化活动。这十几年来粗略算一算,茶社每个星期一次,再加上到社区、学校去宣传等,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天桥曲艺茶社演出达到600多场,有几十万人次看了我们的演出节目。天桥曲艺茶社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我想,下一步在咱们天桥街道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下,在弘扬天桥文化大旗的指引下,我们有决心让天桥曲艺茶社迈上一个新台阶,给咱们北京的曲艺爱好者和广大曲艺观众一个欣赏曲艺、特别是鼓曲艺术的好去处,给全国各地到北京来游览的宾客,创造一个欣赏北京文化的场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