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反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反思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深思下来,这么处理朗读有些简单化、形式化,有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意味。在改革逐渐成熟的时刻,教师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更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听课者的评价而特意走这个形式。只要教师设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后实现了目标即可,这其中的策略是灵活的,多余的活动反倒无效。在评价语言上,笔者认为应该对错分明,是非分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化反思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于是学生都被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上课时,只要有问题,便让学生凑到一起讨论,然后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再点评一番。如此这般,一节课下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纠正大概有三四次。这种课堂教学,看似一改以前被动听、被动抄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占了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了,但是静下心来想想,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教学目的达到了吗?教师真正掌握课堂了吗?有一次听教师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在朗读这个环节,该教师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朗读,小组内同学之间相互纠错。一时间课堂里热闹起来,各个小组里你读我听、我读你听。这期间教师便站在前面等待,最后找几个代表来读,代表读得都不错,这个环节便完美结束了。深思下来,这么处理朗读有些简单化、形式化,有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意味。朗读教学有多种,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体读、听录音读,都能收到相当不错的效果,不是非得热热闹闹地搞小组活动。尤其是语文课堂讲究一种氛围。如讲诗歌时,需要一种诗意的氛围,教师通过讲解来创造一种浓厚的充满情趣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如果一节课如此三番地让学生讨论,势必会破坏这种氛围,效果不一定好。在改革逐渐成熟的时刻,教师没有必要为了改革而改革,更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听课者的评价而特意走这个形式。

只要教师设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最后实现了目标即可,这其中的策略是灵活的,多余的活动反倒无效。以背诵为例,如果需要的话,教师可以拿出整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读和背,完全没有必要进行小组活动。所谓优秀的教学模式也不是非得拿来用,是让我们借鉴的,用与不用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教学目标。

好学生都是夸出来的。这个道理在新课程改革理念里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人格,学生跟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这方面有些教师做得有些不妥,主要体现在评价学生时,都是内容空洞、言不由衷的鼓励。教师夸奖学生的话语如什么“你太棒了”“你真聪明”“你太伟大了”之类的话。即使学生回答了极简单的问题,也给予“你真是了不起”的夸奖。甚至回答错误时,教师也舍不得直接说出来,恐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样名义上是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实际上学生都听腻了。他们会认为教师是虚伪的,由此而看不起教师,更别说“亲其师,信其道”了。在评价语言上,笔者认为应该对错分明,是非分明。如在学生书写方面,不能不论好坏都夸奖一番,不好的地方一定要心平气和地给学生指出来,加以认真指导。如果只是为了维护学生的自尊和鼓励学生而一味夸赞,结果可想而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上。不论课文是什么题材,教师都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问题,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丝毫没有涉及。整整一节课,有时讨论,有时比赛,学生看似认真,看似积极,但等到真正测试时,有些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理解,更别说书写工整漂亮,作文语言优美了。还有的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把学生该说出来的、该写出来都写到课件里,只要打开课件读一读、看一看就行。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毛病。(www.xing528.com)

也许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对传统教学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要不然算什么改革,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传统教育。课堂上教师也不敢范读了,怕被批评说是一言堂;教师也不敢讲解了,怕被说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了,怕被说是挖苦讽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永不停,怕被说教学方式落后。在这种完全无视文本、脱离文本、只走形式的课堂上,学生哪还有时间和心思来朗读、吟诵、感受课文中那些优美的词句?那些课堂讨论的问题,看似新鲜有趣,其实没有多大的启发性,哪还有字、词、句、段、篇的落实?那些看似鼓励的语言其实只是言不由衷的表演而已,哪里起到了指导的作用?所谓的自主、合作和探索学习方式,究竟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呢?

教学改革不是追求时髦时尚,也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强制,它是一个扎根学生实际,以自主快乐学习为手段,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目的,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教学改良活动。它应该是充满灵动和活力的,应该是不被任何模式和模板约束的,不应该充满形式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