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与策略研究:编排和编写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与策略研究:编排和编写课程内容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认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应遵循以下原则:1.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数学科学与小学数学课程不仅在程度深浅上和分量轻重上有差异,在编排体系上也有区别和联系,这是由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与策略研究:编排和编写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的编排体系决定教与学的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序”;内容的呈现方式体现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影响到教与学的活动及其效果。所以,科学的编排、加工课程内容,建立合理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学习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的主要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定位应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一般认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应遵循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儿童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

数学科学与小学数学课程不仅在程度深浅上和分量轻重上有差异,在编排体系上也有区别和联系,这是由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认知特点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通常情况下,数学科学的体系是从定义、公理出发,讲述定理、公式,并加以证明,从事这样的学习多半是一件枯燥、乏味、艰难的事情。对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形成阶段的儿童来说,如果数学课程内容也从概念、原理出发,只注意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演绎顺序,就会大大增加学习的困难。因此,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性,以满足教材的科学性要求;又要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智力发展水平,要根据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将数学知识重新组织成适合儿童学习的材料。

小数的编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来看,小数是分数的特例,即十进分数,它的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在理论上是由分数的相关知识导出的。完全按照这一逻辑顺序来编排,就要先教分数及其四则运算,再教小数及其四则运算。由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小数的机会很多,学习小数也可以更多地利用小数与整数的联系,发挥学习的正迁移作用,所以学习小数要比学习分数更为容易。因此,小学数学教材一般采取先让学生直观地初步认识分数,作为引进小数的基础,再系统教小数及其四则运算的方式进行编排。这样既可以保证这部分内容的可接受性,又兼顾到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2.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课程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线式,即将教学内容按照课题由低水平到高水平,一个接着一个地进行下去,直线推进,不予重复。这种编排方式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不断接踵而来的新内容,在中学的高年级和高等学校的教材中用得较多,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教材通常不这样安排;另一种是螺旋式(又称圆周式),即将教学内容按照深浅、难易的程度,让某些概念、原理重复出现,经过几个循环,逐步扩展、深化,螺旋上升。这种编排方式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小学生认识事物,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往往不能一次完成,需要有个逐步深化理解的过程,而且小学生的认识能力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所以适当的反复是必要的。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除了从整体上适当划分阶段以外,还应该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对教学内容做出具体的处理。采用螺旋上升的体系要适度,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为准。过多的重复和循环,把知识分得过于细碎,会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3.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课程内容的编排,还必须处理好知识的主与次、源与流、因与果的关系。“主”“源”“因”就是教学法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小学数学中,诸如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主要法则,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常见图形的主要特征,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等等,在整个知识链中仍然处于重要地位,对进一步学习起着重要作用。突出这些重点内容,使学生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有利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

4.突出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与综合

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部分。代数初步知识比较抽象,宜于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与运算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几何形体的面积与体积,需要用到数的运算;简单的统计知识更是离不开数与数的运算;至于应用题,它反映了各部分知识是如何应用于实际的,与各部分知识都有密切联系,但首先还是和数与运算的联系。由此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整体结构,可以采用混编的形式组织,以数和数的运算知识为主线,其他各部分知识合理穿插其中,相互配合,以体现“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各部分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联结的知识网络,展示数学的整体性,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另外,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排还应关注数学与现实世界及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编写的主要原则

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编写,要根据教学目标,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对经过合理编排的数学知识进行加工。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www.xing528.com)

小学数学教材的素材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周围事物中,选择学生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感兴趣的事与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实践活动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数学游戏),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视野逐渐开阔,信息来源渠道也会逐渐增多。相应的,教材应逐步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

2.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化

我们不能假设孩子们都非常清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够单纯依赖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学生们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从事数学学习。为此,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征,采取适合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例如,丰富多彩的图形是“图形与几何”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教材应做到图片与启发性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的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和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内容呈现形式的多样化能够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选择或设计表现形式时,不仅要考虑它的外在趣味性,还要考虑怎样才能形象、直观地表现数学的内涵,并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教学的要求。

3.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改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一个改革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内容的展开应力求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努力提供让学生动手实践、参与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条件。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操作、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无疑需要时间,为此,教材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间从事这样的活动。例如,可以设立“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等栏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还可以适当提供开放性的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为学生拓展探索的空间。

4.重视数学的应用

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落实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为此,教材应当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数或形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应用数学的兴趣、意识以及相应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学中教与学方法的改革。综合与实践是一种具有现实性、问题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每次活动一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活动的设计应当体现出现实性、趣味性、可操作性,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实践活动,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使学生了解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和应用,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数学课程标准》所列出的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编写必须明确这些基本要求,不能任意拔高,以确保基本要求的实现。另外,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和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教材编写应体现一定的弹性,为因材施教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例如,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教材中还可以设计一些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或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课后习题配备应突出层次性,如分为必做题、选做题(通常打上※号)、思考题等。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计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6.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教材中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在对数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材可以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一些介绍数学背景知识的辅助材料,如数学发现、数学趣闻、数学史料、数学家介绍以及数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等,使学生对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所了解,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采用阅读材料的形式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