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背影》对话教学案例中,探索对话教学以提升学习动力

在《背影》对话教学案例中,探索对话教学以提升学习动力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丽君一、案例背景(一)教材分析《背影》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首篇教读课文。(二)学情分析《背影》视角独特,语言质朴。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背影》就更有纪念意义了。“我”眼中的父亲——学生站在20岁的朱自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丰富“背影”内涵。

在《背影》对话教学案例中,探索对话教学以提升学习动力

周丽君

一、案例背景

(一)教材分析

背影》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首篇教读课文。作为朱自清散文名篇,该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质朴的语言再现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世界

编者在单元说明中特别指出:本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事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学习本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王荣生教授说散文是“触角最灵敏”的一种文类,其特征是“有我”,即散文是真实人与事的抒写,不联系到被写的人与事,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散文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离开了写作的这个人,也谈不上对散文的理解。基于散文的体式特征,散文的对话教学要着眼于作者独特的情感认识和独特的语句章法。

《背影》是回忆性散文,与其他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典型的文体特征:运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时的双重叙事角度,即20岁的“我”和28岁的“我”眼中的父亲。这种叙事抒情时回望的姿态决定了文中所叙事件的内涵及情感会更加深厚和丰富。这恰恰是我们品读这类文章的关键所在。

(二)学情分析

《背影》视角独特,语言质朴。可正是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恰恰成了它不太容易被现代的青少年所接受的原因。“背影”角度虽然新颖,但在学生看来文中父亲的背影实在是有些笨拙吃力,没什么好看之处。文章语言质朴情深,但在学生看来实在是缺乏文采,不太像大家风范。朱自清的时代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显得有些遥远;他看到父亲背影而流泪的表现也让孩子们不太容易理解。如何在课堂中创设对话情境,开展多元对话,让学生们真正走进朱自清的心灵世界?这是我在备课中反复思考、琢磨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

(一)学习目标

(1)分析父亲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历程。

(2)领会“背影”的丰富意蕴。

(3)学习回忆性散文运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时双重叙事角度的独特写法。

(二)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今年是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背影》就更有纪念意义了。下面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板书:背影朱自清)

2.多元对话

(1)“我”眼中的父亲(学生与文本初步对话)。

整体感知课文,分析父亲形象。

师:《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文章主要回忆了什么事?谁来概括一下。

生:那年冬天在浦口车站父亲送别儿子和买橘子的事情。(板书:父子)

师:好,这个事件在文章的哪些段落?

(学生找不准时教师提示:回忆性散文在段首往往有明显的时间词语做标志)

生:第2—6段。

师:在文章回忆往事的2到6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请每位同学用“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的父亲”句式写话。并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完成后到黑板前书写关键词,有“细心”“爱子”“坚强”“关爱孩子”“慈爱”“体贴”等,其中写得最多的是“细心”“爱子”。教师梳理学生答案,挑选讲解)

生:我读出了一个细心的父亲。从第4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句中的“甚是仔细”可以看出父亲很细心。

生:我读出了一个爱子的父亲。第5段“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父亲特地为儿子做了紫毛大衣,可见对儿子的爱。从“他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句中的两个“嘱”字能够体现爱子,“又”字也可以突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生:我也读出了一个爱子的父亲。我的理由除了刚才同学说的语句外,第6段“我买几个橘子去”可以看出,因为父亲是个胖子,穿过铁道,爬上月台很不方便,带有一定危险性,但父亲坚持亲自去,可以看出“爱子”。

师:请你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学生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带着黑布小帽……显出努力的样子”)

生:这段作者用非常细致的描写再现了父亲爬上月台买橘子的情景,更加显现出他的爱子。

师:具体说说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能体现出父亲的“爱子”?

生:“蹒跚”。“蹒跚”的意思是“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已经走路缓慢摇摆的父亲却坚持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体现对儿子的深爱。

师:好。品读必须落实在传神的关键词语上。第6段谁还有新的发现?

生:从“攀”“缩”“倾”这几个动词看到父亲买橘子时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攀”在这里是指“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的意思,这需要力量。对于已经上了年纪的父亲而言,很不容易。“缩”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都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同样,“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写出了父亲要爬上月台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

师:品析得很到位。你能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展现你的理解?

(学生朗读,语速稍快,师生点评后学生再朗读)

(2)“我”眼中的父亲——学生站在20岁的朱自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丰富“背影”内涵。

师:以上我们从文章的2到6段的关键语句中品味到一个细心周到、深爱儿子的父亲。(板书:深爱)面对这样的父亲,儿子是什么态度?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从起初的嫌弃、厌烦到看到父亲买橘背影的落泪。第5段“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的迂”。第6段的“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的泪又来了”。(板书:厌烦)

师:为什么先前还不耐烦,笑父亲迂,看到父亲的背影突然落泪?从文中找依据、谈看法。

生:因为父亲买橘子时的艰难而感动地流泪。(板书:感动)

师:艰难仅仅体现在爬月台买橘子的艰难吗?

(生读第2、3段)(www.xing528.com)

生:还有家境的艰难。祖母死了,父亲失业,家道中落。经商亏空需“变卖典质”才能偿还,丧事需“借钱”才能操办。

生:还有儿子与父亲分别,依依不舍地流泪。与祖母是死别,与父亲则是生离。

师:此时父亲的“背影”不是日常生活中朱自清看到的背影,而是在家庭遭遇变故,生活陷入窘迫时父亲尽自己所能为儿子奔波劳碌的背影。这个背影背负了父亲家道中落的伤感、母亲离世的悲凉、事业衰颓的辛酸、送子远行的牵挂……看到眼前这个聚合厚重的背影,儿子怎能不潸然泪下?让我们再次齐读这人世间最动人的一幕。

(学生齐声朗读第6段)

(3)“我”眼中的父亲——学生站在28岁的朱自清的角度与文本对话。

梳理父子矛盾,领会作者情感历程。

师:这动人的一幕发生在1917年。是父子间最和谐乐章。当时作者在北大读书。可文章却写于8年后的1925年。下面听老师范读第1、7段,8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父子关系怎样?从字里行间寻找并推测。

生:我读出了父子二人的矛盾和距离。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开头说“我和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结尾说“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可以看出父子二人有矛盾。

师:好!眼光敏锐。究竟从买橘送别到写作本文的1925年这8年间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我们看一个资料。

屏显:

1917年(即那年冬天),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困顿。父子别离。

1920年,儿子大学毕业,到南方工作。

1921年,儿子由杭州扬州工作,父亲代领工资,儿子辞职离家。

1922年,儿子回家,父亲不让进门。

1923年,儿子再次回家,父亲无言。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4年,儿子写小说暴露家庭矛盾。

1925年,父亲给儿子写信(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儿子在泪水中写《背影》。

师:原来这8年间隐藏着父子之间的一场“家庭矛盾”。据朱自清先生自己说,他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屏显: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这句话说得很矛盾。既然是身体平安,又为什么说膀子疼痛?仅仅只是“举箸提笔”的不便,又为什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了呢?从父亲自相矛盾的话语中,想要表达什么?

生:一个主动化解矛盾的父亲。

师:对,一个主动示弱、向儿子求和的父亲。(板书:示弱)那面对这样的父亲,已为人父的养育了5个子女的28岁的朱自清此时又是怎样的心境?

生:充满了愧疚和悔恨。

师:说出文中的依据。

生: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作者脑海中再现父亲八年前的那个背影,留下悔恨的泪水。(板书:悔恨)

生:第5段还有“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个“聪明”都是反语,作者自责当时没有体会到父亲的一片深情。

师:还读出了什么心境?

生:还有对父亲深深的理解。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中两个“自然”一词说明他对父亲的理解。(板书:理解)

师: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据朱自清的弟弟朱国华回忆说,当父亲一字一句读完《背影》时,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出光彩。父子和解了。

3.总结提升

师:从以上的多元对话交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从细心周到、深爱儿子到主动求和示弱的父亲;看到了一个从不理解父亲到被父亲的背影感动得潸然泪下再到今天自责悔恨、理解父亲的儿子。从父亲的形象和作者情感的变化当中,我们看到了回忆性散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的两个不同的叙事角度。一个是2—6段从20岁的我的视角看待父亲,为父亲的背影深深感动;一个是1、7段28岁已为人父的我的视角反思当年自己的所作所为,在自责悔恨中再现父亲的背影。而两种叙事角度恰恰是回忆性散文一个典型的文体特征。一个视角站在当年的角度叙述当年的感受,另一个视角是从现在的角度评判、反思过去的行为。类似的文章还有《秋天的怀念》《藤野先生》等,大都采用两种叙事角度的方式。推荐大家阅读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体会回忆性散文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时双重叙事角度的文体特征。“背影”作为写父爱的独特视角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师:最后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路径。读文章要善于从看似平淡的行为中寻找矛盾点和对比处,通过对细节描写中关键语句的分析体味父爱,梳理作者情感的变化,从中也读出两代人情感的沟通和理解的深意。朱自清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们,为人子女要能够尽早体会并理解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做一个珍惜爱、享受爱的幸福者。下课!

附: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深爱

示弱

三、教学反思

如何让课堂对话真实、有效地发生?结合《背影》对话教学案例浅谈几点拙见。

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关注学生”。课前充分体察学情,课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平等开展对话。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习一篇文章,学生已经明白、掌握了什么?会遇到哪些困惑?需要教师给予什么帮助?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这些“学情”才是我们开展对话的前提,这样的对话课堂才是真实的、有效的。

试教《背影》时,由于学生没有关注到本文作为回忆性散文的代表,其典型文体特征是“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时的双重叙事角度”,从而导致对文章的“误读”——文末父亲的来信中“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是因为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攀爬月台艰难用力,胳膊受伤所致。笔者捕捉到课堂中学生的这一看似荒诞幼稚,引起余生轰然一笑的“错解”插曲,适时调整教学预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三个时间词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1923年)、“那年冬天”(1917年)、文章落款处的写作时间“1925年”,来理解文章回忆叙写的是1917—1925年8年间父子的情感历程。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激活思维”。高质量的对话课堂来源于有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课堂核心问题。要时刻提醒自己摒弃是非问、肯否问、零碎问等“假问题”;力推进入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综合问、探索问、发散问等“真问题”。高质量的对话课堂来源于高阶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通过创设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思维、换轨思维、整合思维的具体情境和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改变孤立的识记性学习或脱离情境的只为应试的“死记硬背”式“无思性”学习,跳出低阶思维的泥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智慧的高阶思维。执教《背影》,笔者提问:在回忆往事的第2—6段,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学生在这一开放性问题的指向中,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文本的不同段落的关键语句,去生发、去品味、去建构20岁的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形象,从而开展多元对话的课堂实践活动。

对话教学的关键是“学会倾听”。在开放式的对话课堂中,不在于教师精彩地讲多少,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倾听、学会倾听。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倾听有助于教师明白学生已经读懂了什么,把握学生的学习困惑,捕捉指正、点拨、引导、提升的最佳契机,在课堂生成的精彩鲜活的教学情境中把控教学方向,适时调整教学预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