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中国广西新闻事业发展史

新中国广西新闻事业发展史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西的新闻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1949年9月,中共广西省委在武汉成立时即着手筹组《广西日报》的办报班子,并随军南下。首任社长史乃展于当年12月3日创刊的同时,组建新华社广西分社并兼任首任分社社长。由省报负责人在中央党报上公开检讨,在解放后的新闻史上还是首次。这一复示成为此后全国各级党报必须遵行的原则。

新中国广西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西的新闻事业有了飞跃的发展。地处边陲南疆的广西是解放较迟的省份之一,所以中共省委机关报《广西日报》的创刊也较其他省、市为晚。1949年9月,中共广西省委在武汉成立时即着手筹组《广西日报》的办报班子,并随军南下。报社领导干部史乃展、刘毅生、廖经天、钟纪民等都是从北方调来,具有多年的老区新闻工作经验。史乃展、钟纪民两位且曾在重庆《新华日报》时期即参加办报。同时调来的还有一批经过《新湖南报》和华东新闻学院培训的青年干部。11月22日解放桂林后,吸收了一批由地下党推荐的青年知识分子,并接收新桂系广西日报社,留用了部分人员,以其旧址和机器设备创办中共省委机关报《广西日报》。首任社长史乃展于当年12月3日创刊的同时,组建新华社广西分社并兼任首任分社社长。1950年1月初,中共广西省委迁至省会南宁,《广西日报》于1月22日随迁南宁出版,部分人员留在桂林创办中共桂林区委机关报《桂北日报》。新华社广西分社亦迁至南宁。中央社广西分社在南宁解放时被军管会接收。广西各地原国民党党政机关报也先后被接管。各地民办报纸共20多家,在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期先后停刊。中共地下组织所办报纸和各游击队办报纸,也先后由地、市委机关报所代替。

解放初期开始至50年代中期,是广西各地、市、县报纸和对象报、企业报等各类报纸欣欣向荣的时期。1949年11月22日桂林市解放,中共桂林市委组织一批青年学生随即出版《解放快报》,到12月3日《广西日报》创刊后停刊。1951年5月1日,《桂北日报》停刊后即创办中共桂林市委和桂林地委联合机关报《桂林日报》。柳州市1949年11月25日解放后,即由军管会接管桂系《广西日报》柳州版,出版《新华电讯》,12月8日创办中共柳州市委机关报《柳州日报》。1950年1月1日,梧州市在接管国民党苍梧县党部机关报《梧州日报》的基础上创办《建设日报》,同年6月停刊。1951年1月1日创办中共梧州市委机关报《梧州报》,9月1日改名《梧州日报》。1951年8月1日创办了《梧玉大众报》,一个多月后改名《大众报》。1949年12月初百色解放,解放军接管国民党政府百色专署办的《西南日报》,改出《百色电讯》。1952年1月1日创办中共百色地委机关报《右江农民》报。这期间,宾阳、宜山、桂林等地委均出版农民报,1956年9月南宁市委创刊《南宁人民报》。同年《玉林报》《灵山报》《贵县报》等县委机关报也先后创刊。面向工、青、妇、少年、兵、侨等的对象报《广西工人报》(1958年5月1日)、《广西青年报》(1954年9月)、《广西妇女》报(1953年3月5日)、《广西少年报》(1955年10月)、《人民战士报》(1950年11月)、《广西侨报》(1956年6月5日)等陆续出版。此外,广西第一家企业报《广西铁路工人》报也于1953年2月7日创刊。1955年3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驻广西记者站在南宁成立,并开始了新闻纪录片的采摄工作。1957年7月1日,全国唯一的壮文报纸《壮文报》创刊。这个时期,全省共有40多种报纸。

这一时期的报纸继承和发扬无产阶级报纸的优良传统,贯彻执行“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方针,配合党的各项政治运动开展宣传,使人民提高觉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1950年春到1951年底,《广西日报》和《桂北日报》的剿匪报道较为突出,记者携带电台设备随军行动,及时发回重大稿件配合对敌斗争,推动剿匪工作的开展。但是,由于在办报经验方面仍然不足,存在一些缺点。如1951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对国内包括《广西日报》在内的20家报纸提出公开批评,指出在处理毛泽东斯大林关于“九·三”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互致贺电的发稿时序上发生错误。1952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上刊出《广西日报》社长廖经天代表《广西日报》编辑部作的自我批评。由省报负责人在中央党报上公开检讨,在解放后的新闻史上还是首次。又如《宜山农民报》在报纸上曾批评宜山地委个别委员的错误,为此中共中央宣传部于1953年3月给中共广西省委宣传部复示,明确指出党委机关报编辑部无权以报纸与同级党委会对立,不得批评同级党委。这一复示成为此后全国各级党报必须遵行的原则。1956年,《广西日报》学习和推广《人民日报》改版经验,克服教条主义和“党八股”的缺点,报纸内容和形式均有改进。但是,1957年随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广西日报》以大量篇幅宣传报道省内外的斗争情况,报社内百余名干部中就有15名编辑、记者被错划为“右派”,其他报社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和编辑、记者当时被错划为“右派”,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平反。

这个时期的报社体制和机构设置仍沿袭我国报馆的体制,并吸取了解放区党报重视群众办报和集体领导的优良传统,设有社长、经理、总编辑、编辑主任、采访主任、编辑、记者、校对等职。《广西日报》1950年改社务委员会为编辑委员会,分设编辑部、经理部和社长办公室,编辑部下分农村、工矿、财经、文教、政法、党的生活、时事、读者来信、通联、美术摄影、资料、检查、组版等组,各专业组实行“编采通合一”。1951年并在各地、市分设通讯站,1956年改为记者站。经理部下设工务、总务、会计广告发行等科,附设印刷厂。社长办公室下设人事、秘书、电务等科。1955年3月,《广西日报》在全国报纸学习苏联经验的形势下,改社长负责制为总编辑负责制,不设社长职务,由总编辑全面领导报社各项工作,社长办公室改为总编办公室。其他各报也参照这个办法,只是机构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组织分工不太细致。1956年11月,《广西日报》编辑部若干专业组改为部,其他各报编辑部下仍设组。

1957年到1965年是广西报业发展大起大落的时期。1957年至1958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展整风“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广西各县一哄而起办了县报,据不完全统计,全省77个县、市就有49个县、市办了报,以至省内各类报纸总数达到70种。新办县报一般是四开或八开,两至四个版面,每周1-3期,多为内部发行,铅印或油印、石印,印数较少。由于不顾条件盲目“上马”,办报人员素质差,报纸质量差。1961年,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鉴于国家经济困难,纸张供应缺乏,决定县报一律停办。此后,桂林等4个地委报纸和《广西工人报》《广西妇女》《广西青年报》等相继停办。1963年1月,《广西日报》增出四开四版的《广西日报农村版》,面向自治区内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自治区政府还在订阅该报的报费上实行财政补贴,因而深受读者欢迎。到1966年“文革”前夕,全自治区报纸仅有11种。

1958年1月12日,毛泽东主席在南宁会议期间写信给中共广西省委负责同志,对办好《广西日报》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把《广西日报》同“各省报纸比较又比较”,“找出一条道路”。中共广西省委(后改为自治区党委)和《广西日报》编辑部经过一年的努力,在版面、新闻、社论、理论、文艺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进,曾在1959年北京出版的《新闻战线》刊物上发表了一组经验文章向全国介绍。但是,由于1958年“大跃进”期间全国出现浮夸风,《广西日报》及省内其他报纸都先后发表过不少“假、大、空”的宣传报道,鼓吹“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论调。《广西日报》为早传“捷报”,有段时间曾每天分出上午版、下午版,特殊情况还出版“号外”。1959年9月至10月间,广西先后放出了环江县一亩多中稻田亩产13万斤,忻城县19小时产煤67万吨,鹿寨县日产20万吨铁的一批“卫星”,“创造”了在这些生产领域虚假的“全国纪录”。各报在“政治挂帅”的口号下报道这些“卫星”时出现了假报道。《人民日报》误信为实,曾为庆贺这些“卫星”问世,竟于10月间连续发表《祝广西大捷》《再祝广西大捷》两篇社论。1960年,《广西日报》认真检查了这段时间的报道失误,并实事求是地突出报道了柳州电厂、柳州钢铁厂等重点建设项目的进程,改进了经济、文化建设的宣传。

20世纪60年代初,《广西日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北京晚报》等报社的办报路子,从改进副刊入手,研究制订出“七性”(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群众性)办报方针,使宣传报道和副刊版面大有起色,较好地体现广西民族特点和地方特点。仅副刊就开辟近百个栏目,如“江雨集”“园边杂话”“言路”“桂岭风云”“广西历史百题”等。经济宣传和理论宣传注意反对形而上学,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随后又抓了一批工农先进人物的典型。《广西日报农村版》在通俗化方面下功夫,采取诗歌、说唱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给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但是,1962年以后,由于中共中央强调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广西各报宣传报道的“左”倾错误又有了发展。(www.xing528.com)

“文革”十年是广西报业肃杀凋零的时期。广西报业受到严重摧残和破坏,报纸成为林彪、“四人帮”对广大人民实行精神毒害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专政的工具。1966年“文革”开始,《广西日报》在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领导下,公开连篇累牍地批判报社总编辑钟林,执行“修正主义路线”,以“七性”方针对抗“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新闻路线”。钟林被免职,被诬为“三反分子”(1968年11月含冤辞世,“文革”后获平反),编委会被改组。1967年1月,《广西日报》及其农村版在动乱中被迫停刊。同年3月,《广西日报》实行军事管制,恢复出版,5月又因动乱再次被迫停刊,直到1968年3月才恢复出版。其他各报先后停刊,到1970年下半年全广西只剩下《广西日报》《铁路工人》两种报继续出版。这一年,大批老新闻工作者被下放劳动或调离报社,大大削弱了新闻队伍。由于《广西日报》已是全广西唯一的党报,同时自治区革委会又对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订阅实行地方财政专项补贴,因而1977年度发行量达67万份,创广西自有报纸以来一家报纸发行量的历史最高纪录。

1966-1968年间,在极左路线和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广西各地派性报纸如洪水泛滥,不须登记批准即可任意印发,在社会上制造动乱,挑动武斗。1968年7月以后,《广西日报》为配合“七三”布告,在一个半月内发表一系列社论和22个专版,以“雷霆万钧,疾风暴雨”之势,鼓吹“群众专政”,后果很严重。1975年7-9月,在全广西“大打批修批资总体战”和“学大寨”运动中,《广西日报》又大批“野马副业”,鼓吹“割资本主义尾巴”,流毒甚广。

这个时期的报社体制和机构设置多变。《广西日报》1967年由军管小组统管一切,直到1973年撤销军管。1971年成立报社革委会,以军管小组长、副组长为主任、副主任,同“革命领导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三结合”的领导班子,下设政工、编辑、办事三个组(各分若干小组)和印刷厂,各地、市设群工联络站。1973年撤销军管,改设总编室和处级业务机构。1976年,广西新闻图片社和广西画报社划归广西日报社领导。《右江日报》等地、市报纸在停刊前也实行军管,大致与《广西日报》相同。

1976-1978年,报纸宣传仍受“左”的思想影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后,全国各报纷纷转载,《广西日报》却迟迟未予回应,直到8月9日才补行刊登,成为全国最后转载的省(自治区)报。自治区党委后来对此作了自我批评。

广西解放前夕,《广西日报》在武汉筹备之时,即请当时任中南地区党政军领导人林彪题写了报名,1949年12月3日启用作报头。“九一三事件”以后,1971年11月2日报头改用粗黑体印刷字。1976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辰纪念日,改用毛泽东1958年1月12日致广西省委负责人关于办好《广西日报》指示信中的铅笔手书“广西日报”四字作报头,这是全国使用铅笔字报头的唯一实例。1978年12月11日,改用华国锋题字作报头,套红刊用,当天一版套红头条消息《华主席为本报题名》标题下又围框放大刊登这个报头,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版面处理罕见的“双报头”现象,受到自治区内外新闻界的指责。1981年1月1日,再改用集鲁迅手迹拼字的报头,沿袭至今。1978年12月8日,广西日报社为永久纪念毛泽东关于办好《广西日报》的指示信,在大楼门前建立一座大理石纪念碑,石刻毛泽东手书(放大)指示信全文。这是全国唯一的一座有关毛泽东新闻论述的纪念碑。许多年来,每逢1月12日,广西首府南宁市新闻界代表集会于广西日报社纪念毛泽东的指示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