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西新闻事业在新时期的快速成长:一场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的探索

广西新闻事业在新时期的快速成长:一场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的探索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报业逐步深化新闻改革,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广西各报宣传报道的重点已经全面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广西日报》在恢复贯彻执行“七性”方针的同时,勇于创新,不断探索。这些年来,《广西日报》紧密围绕广西“老、少、边、山、穷”的实际,组织了一系列专题报道。《柳州日报》1986年在广西率先实行自办发行,取得较好的效益。

广西新闻事业在新时期的快速成长:一场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的探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西报业逐步深化新闻改革,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各类报纸相继复刊或创刊,到1997年年底,全自治区公开发行的报纸达到78种,其中省(自治区)级报纸3种,地、市级报纸18种,县(市)级报纸6种,专业报23种,企业报2种,对象报5种,广播电视报9种,侨报12种。此外还有内部发行的县报、专业报、企业报、校报等数十种。2000年,广西加大了报刊的治散治滥工作力度,停办了9家报刊和12家侨刊乡讯类出版物,划转或变更了18家报纸的主管主办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行政与出版行为不分,结构重复,公款消费,强迫征订等不良现象。

广西各报宣传报道的重点已经全面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报纸在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宣传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增强可读性,更加贴近生活新闻报道和副刊(专栏、专刊)具有更加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充分反映各族人民的生产情况和生活风貌,为群众喜见乐闻。报纸与读者增加双向沟通,专栏、专刊增多,日报与专业报向晚报看齐,纷纷出版“周末版”“星期天版”“月末版”等。《广西日报》在恢复贯彻执行“七性”方针的同时,勇于创新,不断探索。20世纪90年代初又提出在保持指导性、权威性的基础上,加强服务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在坚持办好《广西日报》和1994年起扩版为八版之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先后增出《广西老年报》、《广西经济报》、《大西南经济导报》(彩印,中英文对照版,向国内外发行)。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还增出《民运新闻》。到1997年底止,广西日报社同时出版3种报纸:《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彩印都市报)、《当代生活报》(彩印周报)。

这些年来,《广西日报》紧密围绕广西“老、少、边、山、穷”的实际,组织了一系列专题报道。1991年起,突出宣传左右江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山区、贫困地区和沿海沿江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又宣传“共建大通道,服务大西南”,连续报道修筑南宁昆明铁路和建设北海、防城、钦州港口金三角地区的进程,带动其他各报使之成为一个时期的报道热点。《广西日报》还先后抓了一些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揭露暴徒凌辱女青年事件与表扬灵山陆屋公社妇联主任刘朝娟,宣传探矿功臣李正海和好军嫂韩素云,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

其他各报也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地区优势,突出宣传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办出自己的特色。《桂林日报》抓住桂林市是风景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办出了以旅游、经济、文化宣传为主的特色。《柳州日报》一个时期中连续报道柳州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在全国中型工业城市报纸的宣传报道中引人瞩目。曾经出版的《桂林旅游报》和梧州出版的《计量报》,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后者是全国计量战线第一家专业报纸,受到各省计量工作者的欢迎和支持,在国内建立百余个记者站,拥有千余名特约记者和通讯员,在广西行业报纸中独树一帜。

广西报业由“文革”中《广西日报》的单一型构架,恢复和发展为以一报为龙头,各级机关报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各行业系统专业报、企业报和对象报为辅体的新闻宣传网络。全区形成了以首府南宁市为报业中心,各市、地和部分县(县级市)报为框架支点的合理布局。南宁市一地就出版自治区、市、地三种机关报。《南宁晚报》除保持自身首府晚报的特色外,又增出《读者周末报》和《南方侨报》。南宁地委出版了《南宁日报》。《柳州日报》《北海日报》也增出《柳州晚报》《北海晚报》。玉林地委、玉林市委各出版《玉林日报》《玉林晚报》。百色地委和百色市委各出版《右江日报》和《百色市报》。桂林、柳州、梧州三市都同时分别出版市委机关报。这样,作为地委所在地的若干中心城市,都各有两种以上至五六种报纸。为满足城市人民的需要,除南宁有广西日报社主办的都市报《南国早报》外,全自治区就已有5个城市出版晚报。一些经济、文化条件较好,报业历史较久的县城,也出版县报,如《宾阳报》《横县报》《鹿寨报》《灵山报》等。各类专业报也应运而生,各行业报纸专业化程度提高,分工越来越细,读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同类报纸之间在报道内容、时效、编排和广告、发行等多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经济、科技、政法、文化等报纸,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致富参谋、生活良友。各地的广播电视报纸已飞入千万百姓家庭。各地乡情报、侨报则成为海外同胞了解家乡变化的信息来源。

经营管理方面,报社成为企业管理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经济实力增强,不再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而且每年可上缴可观的税利。广西日报社是当代广西影响最大、实力最雄厚、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综合报业机构,1994年度国有资产总额达到5 221万元。1997年底拥有编采业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印刷厂职工580多人,在自治区内外派出众多记者,编辑出版《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当代生活报导》,并主管《广西画报》和新闻图片的编发,还设置了广西南国广告公司。一般市、地报纸和专业报亦有数十人乃至百余人。少数专业报人力较少,《广西老年报》仅有3名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人员,而以聘用若干名外单位人员兼任编辑的办法来维持出报。许多报纸版面增加,开张扩大,刊期缩短,加大新闻信息量,增强报纸服务功能。同时广告在报纸版面中比重逐渐上升,广告收入成了报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收入来源和增强自身活力的主要支柱。据1997年底的统计,全自治区报业广告户数为78户,从业人员718人,广告额达到13 770.6万元。只有少数报纸仅靠财政补贴和发行来维持,原因是广告极少。

报纸发行也是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进入80年代以后,邮局发行报纸的费用逐步提高,最高达到37%,加大了报纸成本,加重了报社亏损。城市报纸由于读者比较集中,多数改为自办发行。《柳州日报》1986年在广西率先实行自办发行,取得较好的效益。《南宁晚报》也建立自办发行的网络,并在市内各街道旁设置售报亭,并代办订阅。自办发行的报纸不但让读者提早看到报纸,而且降低了发行费用,增加了收入,发行份数也有上升。《南国早报》1995年10月创刊,采用邮局订阅和自办零售相结合的办法,销售份数逐步上升,到1998年10月底已达到期发15.5万份,成为全广西期发数最高的晚(早)报。其发行地区范围不限于南宁市,几乎遍及全广西,在广大农村也拥有读者。一般报纸仍采用邮局发行的方式。《广西日报》和各级党报在征订下一年度报刊前,采取报社发行人员、邮局和各级党委宣传部门三方面相结合进行推广宣传的办法,力争下年度发行量稳中有升。至1997年底止,全自治区公开发行的有78种报纸,其中40种已自办发行。78种有全国统一刊号的报纸中,《广西日报》期发行数为19.8万份。一般报纸发行量在1万份至10万份之间。《广西广播晚报》(周报)期发超过100万份。

广西各报的出版印刷、通讯摄影等技术设备和部分报社房屋建筑都有了更新。全自治区除2种报纸外,均已实现激光照排和胶印。广西日报社电台1986年实现自收新华社传真照片,1987年开通微机中文收稿系统接收新华社电稿。其印刷厂1990年采用激光照排系统,从此告别“铅”与“火”,1992年采用卫星版面数据传输系统接收代印《人民日报》版面。还利用其技术改造的优越条件,为《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羊城晚报》《足球》《中国证券报》等京穗报纸代印,并为自治区数十种报刊排印。外地报纸版面由纸型航空传送、胶片传真到卫星传版,大大缩短了报纸与广西读者见面的时间。

在报社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广西日报》1978年9月恢复总编辑负责制,设编委会。1985年7月恢复解放初期社长负责制,仍设总编辑、副总编辑等职,社委会与编委会并存。其他报社有的采用社长制,有的采用总编制,有的同时实行社委会领导下的编委会分工负责制。有的报社又设若干名社长助理或总编助理。报社根据人员多少,在机构设置上分工有粗有细,分设采编业务若干部、组,经营管理若干处、科,行政管理若干处、室,并有党委、工会等组织。多数报社自办印刷厂,《广西日报》还在自治区内各地、市派驻记者站。全自治区各报社已实行新闻等系列专业人员的职称评聘。

近20年来,报业从业人员的构成也有了较大变化。解放初至“文革”前,各报社人员主要由各级党委机关干部抽调配备,从北方各报社调来的具有办报经验的人员并不多。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曾由北京、上海、广州等高等院校新闻专业全国统一分配来一些毕业生充实报社新闻队伍。经过“文革”的动乱,新闻从业人员调动减员,加以人员逐步老化,自1990年以后陆续调进年轻的大专毕业生,队伍次第更新。到1997年底止,绝大多数“文革”前参加工作的编辑、记者均已离、退休。经过广西各高等院校自身培养的新闻、中文、经济、历史等系科的毕业生进入报社。1972年广西大学设立新闻专业,1987年3月改为新闻系,1997年改称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系。多年来该系为各报社、电台、电视台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干部,90年代各报骨干力量多出于此。《广西日报》还采取选送青年采编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与高校联办培训班等多种办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1985年4月广西农垦大学设立新闻专业,聘请广西大学新闻系教师和《广西日报》等新闻机构的资深编辑、记者任教,为广西和国内各省的农垦系统培养了一些新闻专业人员。据1994年底统计,广西报纸编采人员平均年龄35.39岁,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者2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194人。为加强新闻阅评工作,1999年聘请8名新闻阅评员,每月编发《新闻阅评信息》,指导全区新闻宣传工作。

至1999年底统计,中央新闻机构和全国性报刊在南宁建立的派出机构,除原有的新华社广西分社、中国新闻社广西分社外,外地新闻单位和报刊驻广西记者站已达78个。南宁的新华社广西分社在桂林又设立了分社。《人民日报》在南宁设有驻广西记者站之外,1995年又设立广西新闻中心,两者共有员工18人,其中9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广西日报》等自治区内各报社共在各地建立记者站86个。新华社出版的《参考消息》在南宁设立广告部广西分部,1998年在广西地区每周出版发行《参考消息》广西信息广告版,随《参考消息》印行。《人民日报》1997年在广州设华南分社,每周5期编辑出版《人民日报华南版》,随《人民日报》在南宁代印发行。这两例是中央级报纸在广西出版发行分版的开端。

跨省区报纸在广西也开始出现。1992年5月北海市政府主办《沿海时报》,1995年发展为全国14个沿海城市联办,成为跨区域经济类报纸,每周5期。1993年9月18日至1997年底止,由广西区党委对外宣传小组领导,由《广西日报》社主办,曾编辑出版彩色印刷的中英文对照周报《大西南经济导报》得到西南各省、自治区政府的支持与协助,面向国内外发行。

新闻团体的恢复和建立是广西新闻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1959年初,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广西分会成立,曾接待越南等外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和来访者,“文革”中停止活动。1981年11月26日,广西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广西记协”)、广西新闻学会同时成立,其后桂林、柳州、梧州、北海等市和玉林地区记协分会相继成立。广西新闻摄影、新闻漫画、专业报、企业报、高校校报、报纸文艺副刊等分支学会或研究会也相继成立。这些新闻团体举办了学术研讨、好稿评选、编印书刊、区际交流、文体活动、创作征文旅行游览等活动,促进了广大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和增强体质,推动了报业发展。一些地、市报设立新闻研究室,《广西日报》成立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开展业务研究和编写新闻史志资料,取得丰硕成果。广西日报社新闻研究咨询室和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先后编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报业史料书籍:《救亡日报的风雨岁月》《国际新闻社回忆》《当代广西的新闻事业》《八桂报史文存》《桂系报业史》等,其影响在各省、市、自治区新闻史研究中居于前列。

除了新闻团体开展区际交流活动外,各报社亦广泛开展交流活动。《广西日报》与中南、西南各省、自治区党报之间,与其他4个自治区党报之间,都定期进行业务交流,并参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报和“东、西、南、北、中”党报的经常性交流,以及全国性各报一些单项业务,诸如时事、版面、校对、通联、内参等的研讨和交流。地市报纸、晚报和经济、法制等专业报皆与全国同类报纸建立了横向联系。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西新闻界加强与国外同行之间的交流与互访,外国驻京记者也曾多次应邀来广西采访。

(本章撰稿人:彭继良、张鸿慰,宁树藩部分改写)

【注释】

[1]古代报纸是和近代报纸相对应的称谓。其中官报部分通常概称“邸报”,具体称谓有多种。民办部分有“小报”等。

[2]唐景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曾由翰林历任官职到台湾巡抚。中日战争以后,被台湾人民推为总统,宣告台湾独立。在与日本决战中,将卒不用命,未战先溃,遂归隐桂林。(www.xing528.com)

[3]岑春煊:字云阶,广西西林人,为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以举人累迁至四川总督。中日战争事起,率众到山东省抗击。在《马关条约》签订后辞职南下,暂隐桂林。

[4]1896年秋,梁启超曾返广东,对当时广东政界保守情况十分不满。在写给汪康年、汪诒年的信中说,在粤省,“但知督、抚、藩、臬、学五台皆视西学如仇耳。度风气之闭塞,未有甚于此间者也”。这和广西情况形成明显差异。

[5]龚寿昌:《康有为桂林讲学记》,刊《广西文史资料》第一辑。

[6]蒙起鹏:《辛亥革命时期广西的报刊》,《辛亥革命在广西》(上集),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7]彭继良:《广西近代报史稿》(三),广西新闻史志编辑室编:《广西新闻史料》第二十一辑,1990年11月。

[8]《本社布告书》,《南风报》第四期,1911年2月。

[9]《伟哉某侍御之封奏》,《广西新报》1909年10月22日

[10]周孝先:《周仲武烈士和<岭表日报>》,载《广西新闻史料》第十辑。

[11]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上海世界书局1927年版。

[12]《梧州民国日报》是国民党梧州市党部机关报,社长谭寿林是中共梧州地委书记、特委书记和广西省委筹备小组成员之一,后被捕,于1931年5月就义于南京雨花台。该报总编辑是龙启炎,任中共梧州地委委员。报社地近广州,经常得到中共中央的关怀,1925年11月,时任两广党委常委的周恩来曾到报社进行指导。

[13]《右江日报》现仅见1929年12月18日出版的第44期(铅印),出版于百色起义第七天,按日出一期推算,创刊日期应是1929年11月5日。当时党的武装力量已经控制了右江地区。

[14]《工农兵》现仅见1930年2月12日出版的第5期。

[15]程思远:《李宗仁办报纪要》,张鸿慰主编:《桂系报业史》,广西日报新闻史志编辑室1997年版。

[16]据中国国民党广西省党部宣传部1932年10月召开的广西全省民国日报联席会议记录

[17]桂系当时在湖北、安徽两地出有多种报刊,在香港出有《新生晚报》,均未计入。

[18]夏衍:《懒寻旧梦录》,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437—439页。

[19]费正清:《对华回忆录》,陆惠勤等译,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30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