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初解放时期宁夏新闻事业

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初解放时期宁夏新闻事业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9月23日,宁夏全省解放,当时沿用民国时期的宁夏省原称和辖区版图,面积同前,总人口71.56万人。宁夏省解放后诞生的第一张报纸---《新闻简报》,9月28日,即全省解放后的第六天,银川市军管会成立的第三天就和读者见面了。该报报道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宣传党的城市政策,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大造革命舆论。虽然条件差、担子重,宁夏日报社、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还是很好地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

中国地区比较新闻史:初解放时期宁夏新闻事业

1949年9月23日,宁夏全省解放,当时沿用民国时期的宁夏省原称和辖区版图,面积同前,总人口71.56万人。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全部并入甘肃省,原宁夏省辖区分别改为甘肃省的银川专区、河东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变为吴忠回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它是全国五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辖区除原宁夏省的2市(银川、吴忠)、12县(永宁、宁朔、中宁、中卫、贺兰、平罗、惠农、陶乐、金积、灵武、盐池、同心)外,将原属甘肃省的固原回族自治州(辖固原、西吉、海原三县)和隆德、泾源2县划入。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居倒数第6位。1958年末,总人口193.5万人,1988年末为445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88年各地人口状况),仅多于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在全国省、市、自治区中居倒数第三位。

宁夏原有的新闻单位到1948年已所剩无几,因为全是官办的,解放前夕随着旧政权的垮台和主要官员的溃逃而先后关闭,解放后无一家继续存在。1949年9月26日,银川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军代表张源等带领工作组,接收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宁夏民国日报社、中央社宁夏分社和早已停止试播的宁夏广播电台的设备以及省印刷局。当时战乱刚停,百废待兴,共产党急需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创办报纸等舆论工具就成为当务之急。宁夏省解放后诞生的第一张报纸---《新闻简报》,9月28日,即全省解放后的第六天,银川市军管会成立的第三天就和读者见面了。该报报道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宣传党的城市政策,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大造革命舆论。该报(4开4版,日报)共出42期,于11月8日终刊。

同年11月11日,中共宁夏工委(后为省委)机关报《宁夏日报》(对开四版)创刊。张源为创始人,任副社长兼总编辑,社长由省委宣传部长贾怀济兼。

新华通讯社宁夏分社也同时成立,分社主编兼宁夏日报社通采室主任,分社人员同时也是报社通采室人员,既负责向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发稿,又负责为《宁夏日报》采写地方新闻,实际上是与宁夏日报社通采室合署办公。到1950年6月才与宁夏日报社分开,由总分社任命冯森龄为宁夏分社第一任社长。

同时,宁夏人民广播电台也开始筹建,1951年7月1日正式播音,省委宣传部长梁大钧兼任台长。同月,中卫县文化馆创办了石印小报《中卫简讯》(周报),这是解放后宁夏第一家县办的报纸。同年,银川市有线广播站也应运而生,成为全省第一家。此后,宁朔、灵武两县也分别于1952年、1953年建立了有线广播站。

这一阶段,各新闻单位所担负的宣传报道任务十分艰巨。当时经济文化落后,文盲占人口90%以上,《宁夏日报》稿源奇缺,读者甚少,发行量上不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发展通讯员队伍,扩大稿源,而且要建立读报组,以发挥报纸的作用。这种报社既管办报又管读报的情况,在内地大概是很少见的。1950年初,宁夏日报社在各县设立了通讯干事,同年6月又开始普遍组建读报组6 900多个,有超过19万人参加读报组活动,占全省总人口的24%。为适应农民群众文化程度低的实际情况,宁夏日报社还于1953年11月1日创办了一种通俗的报纸《宁夏农民》(周报)。

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后也是步履维艰。当时,全省普遍缺少收听工具,政务院得知这一情况,全力扶持,发给各市、县、旗5042型干电池收音机各一部,各市、县、旗党委宣传部专门设一名收音员,抄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的记录新闻,供当地领导参阅,并出油印小报和黑板报加以传播。另外,收音员还要巡回下乡,背着或用驴驮着收音机,送广播到农村。农民对无线广播深感神奇,收音员每到一村,周围农民便来看稀罕,有的甚至从十几里外赶来,自发地形成了听广播的集会。(www.xing528.com)

虽然条件差、担子重,宁夏日报社、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还是很好地完成了宣传报道任务。它们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不仅正面报道了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建设、民族团结等各项工作的成绩和经验,还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的某些官僚主义、违法乱纪等行为进行了批评报道,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在提高群众觉悟,安定人心,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1954年9月,宁夏省建制撤销后,新华通讯社宁夏分社并入甘肃分社;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停播;《宁夏日报》于1954年8月31日终刊,共出报1 368期。

1954年9月1日,中共银川地委机关报《银川报》创刊,四开四版,三日刊,每期发行8 000份左右。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停播时曾改为银川人民广播电台,不久又奉命改为转播台,后转播台也停播了。

这一时期,银川专区和吴忠回族自治州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较快,引黄灌区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的好转促进了群众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为适应这一形势,继银川市和宁朔、灵武两县之后,永宁、贺兰、平罗、吴忠、中卫、同心、中宁、盐池等县也相继于1956年、1957年建立了有线广播站。这两年,银川专区所属8县,吴忠回族自治州所属4县,除陶乐县外,其余都创办了县报,有的油印,有的石印,有的由银川报社印刷厂承印,大多为八开,少数为十六开,篇幅二到八版不定,一般为周报。后来因物质条件较差,人财不济,历经一年,这些县报均先后停办,有的报纸出版时间还不到半年。关于县报短命的具体原因,1956年9月25日中共银川地委关于停办贺兰等4县县报向甘肃省委的请示报告中列举了以下几点:第一,银川地区一马平川,交通便利,村庄较集中,地委的《银川报》发行量大,每个农业社平均约60份,出报后的一两天内即可送到农村各个角落;第二,县报办报人员编制是三四个人,多为初次做新闻工作,水平低,报纸质量不高,作用不大,尤其是稿件来源困难,有的一天只能收到一两篇稿子;第三,经费和纸张困难。此外,西吉、海原、固原三县也在同一时期办了县报(当时这三县属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均为周报,四开两版,均于1957年7月停刊。三县报停刊后,州委机关报《固原州报》于1957年8月1日创刊。四开四版,五日刊,1958年7月1日改为周二刊。州委很重视报纸工作,州委领导下乡常约州报记者同行。州报创刊的当月,期发1 100份,至1958年5月,期发行量增至5 260份,全州平均127人有一份州报。

这期间,上述各报和广播站突出经济建设的宣传,着重报道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业生产的成就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特别报道了农业生产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对总结推广农业合作化的经验,指导农业合作化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还倡导了移风易俗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但在政治思想领域里的宣传方面,“左倾”教条主义已露苗头,在“反右”斗争等政治运动的报道中,往往无限上纲,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打击了一批有胆识有才华的知识分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