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测问卷调查报告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测问卷调查报告分析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宁区银滩路小学刘克文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调查方式为学生独立笔答调查问卷,以期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资料。(二)结果分析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做了调查。学完《刷子李》后指导学生阅读《泥人张》《快手刘》。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前测问卷调查报告分析

安宁区银滩路小学 刘克文

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一、调查的范围、对象及方式。

我们确定了三年级的一个班级,抽样调查了20个学生。调查方式为学生独立笔答调查问卷,以期获得更为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资料。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数据统计:学生问卷调查表共发放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100%。

(二)结果分析

我们对学生语文学习情况做了调查。(问卷调查表附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基本情况是:

1.70%的同学表示喜欢课外阅读,也喜欢阅读课中老师穿插的小故事和小笑话。但30%的学生对课外阅读只是有点喜欢。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2.40%的学生非常喜欢老师补充的课外知识,50%的学生是喜欢,只有10%的学生对老师补充的课外知识有点喜欢。教师所补充的课外知识一定是学生感兴趣的,喜欢的,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欲望的。

3.在语文教学“听、说、读、写”的四个环节中,喜欢每个环节的学生都有,并且比例相当。语文学习的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很好地把握时机,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就会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www.xing528.com)

4.“你认为怎样的语文课堂最能吸引你?”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充满风趣”或“学问探究”型的课堂。设计好我们的课堂,让学生在愉快的探究中成长。

5.“语文课给你带来的最大的帮助是什么?”85%的学生选择了“增长了学识”,还有个别学生选择了“培养了能力”或“丰富了生活”。语文带给大家的好处还真不少。

三、问题与设想。

(一)存在的问题

教师眼睛不能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使学生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服务。

(二)解决的途径

1.以某一篇目为基点,从不同角度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课文《金钱的魔力》中首先上场的是托德,表现了他的势利眼和傲慢无礼及市侩小人形象。其次出场的是裁缝店的老板,刻画出他的唯利是图、世故圆滑、阿谀奉承、献媚讨好的丑态。学完课文后,教师简单介绍《百万英镑》,激发学生了解故事前因后果的欲望,并推荐学生课后去读全文。学完《刷子李》后指导学生阅读《泥人张》《快手刘》。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就把学生带进《红楼梦》;教《猴王出世》就把学生带入《西游记》……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2.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单元。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围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完四年级语文下册的第7单元“执着的追求”本组课文时,可以给学生提供《绿手指》《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弹琴的姑娘》《我背父亲去上学》《当代“神农氏”》这几篇文章。通过这几篇文章的阅读,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人物精神的理解,并且使自己的灵魂受到震撼,同时学到了作者的写作方法。

3.将文本的相关资料引入课本,如一些背景材料等。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学习《再见了,亲人》,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在教学《金色的鱼钩》前,可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课前搜集资料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总之不管采用的是哪种办法,其原则就是要适合文本情境特点,创设较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