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成长之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教师成长之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成长之路: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安宁区崔家庄小学课题负责人 左晓玲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或者是多订购几本教材,甚至进口国外教材。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纲为纲、以课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接受文化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工夫。

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我们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符合我校教学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提倡教师树立强烈的资源意识,努力成为学生课程资源的设计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学习和探索语文,感受富有语文情趣的语文学习。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课题界定。

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从广义的角度来说,课程资源指的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包含的内容很广泛,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涉及教材资源和现实生活资源,但它更指向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教学资源,它的来源可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根据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它可以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可以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本地区悠久的文化历史、名人的生活事迹,以及能够反映本土特点的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等广泛的社会资源、物产资源,甚至可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个人修养、施教手段以及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资源。

教科书并不是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着这样的描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课程资源结构的重心发生变化时,本课题立足于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求实验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资源的观念,关心生活,热爱生活,投身生活,在生活中构建校本语文资源体系。在实际教学中自觉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展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创造性地开发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教学融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的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小学语文阅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1.互补性原则。

在开发校本语文课程资源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现有教材思想内容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力求避免出现置教材于不顾,随意开发课程的极端行为。

2.儿童化原则。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否则,再好的课程设计都难以落实。

3.适应性原则。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要考虑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更要考虑特殊学生的个别具体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特定教育对象的现有知识技能、素质背景,以此来选取材料、组织材料、使用材料。

4.和谐性原则。

各种语文课程资源之间配合要得当、匀称,学科之间的沟通相融应当是有机的,而不是人为勉强的拼装组合。语文课程资源的选择与调配,不能仅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情感氛围,使语文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健全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语文教学所承载的重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教学的基础,更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就成为我们每位教师所应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逐步引起了课程理论界的重视。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伟目标就很难实现。可是,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坚持哪些基本原则?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体,可以采用哪些可能的途径与方法来开发课程资源?所有这些都是迫切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探讨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预期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语文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策略,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对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学技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推动甚至是挑战作用,对于改变“知识本位”的单一式教育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可以更好地建设学科教学教育资源库,提高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率。(www.xing528.com)

2.通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切实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效落实课程三维目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教育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推动现有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语文学习不应再是独立的、封闭的、机械的,它是灵活的、开放的。本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全面开发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家庭语文学习资源、社会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语文。

3.通过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总结具有操作性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案例,并在全校乃至全区范围推广,使教师确立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从而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性的保障。教育资源的开发过程不但会在教育领域内引发一场教育观念的变革,而且会使全社会的教育意识、教育观念有一个提升,为学习化社会的来临奠定基础。

4.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资源观念,使教师真正成长为新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料的设计者与开发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以师生问卷调查、走访调查形式,搜集、挖掘农村生产生活、乡土文化中可利用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2.实验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课题组教师选择语文教学中一个领域,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开展实验研究,及时总结反思。

3.文献研究法:认真钻研新课改文集,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课程理论和自主学习等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模式的特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网络、杂志和报纸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4.经验总结法:主要用于各总结阶段对实践中搜集的各种资料、积累的经验反思等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归纳、提炼、论证,以期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做出有价值的结论。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健全课题研究管理制度。

1.领导制度。成立课程资源开发领导机构、专家顾问小组、配备专职与兼职结合的开发队伍,制定相关措施,保证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原则的落实和目标的达成。

2.评价机制。肯定和鼓励教师个人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所做的尝试。

3.扶持机制。经验相对丰富的老教师扶持经验相对缺乏的教师,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完善教师培训的方式。

1.采取集中的方式,聘请专家就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问题进行专题式培训。

2.观摩教师上课,听上课教师作情况介绍,专家点评。

3.培养骨干教师,通过选拔部分业务能力强的教师集中进行理论学习、外出考察等形式的培训,发挥由点到面的辐射作用。

(三)加强活动与研究方式的指导。教师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指导学生,要坚持不包办代替,也不放任自流的原则,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在指导方式上注重时效性、针对性。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4月):由课题负责人左晓玲牵头,成立课题组,确定小组成员,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填写申报表,进行课题申报;课题负责人左晓玲撰写《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并对方案进行论证。

2.研究阶段(2015年4月-2016年4月):召开课题组会议,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组织课题组人员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课题研究,深入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工作实践进行实验研究,积极研讨交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主要由课题组成员梁媛负责制定实施计划,组织开展系列研究(撰写随笔论文、课例展示)。

3.总结阶段(2016年4月-2016年12月):由课题组成员左晓玲负责收集成果资料,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为做好推广工作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

1.完成经班级实验后成熟的课堂教学展示课3-5节,展示研究成果;完成3-4节录像课,然后进行集体评议;

2.完成研究论文、随笔等5-8篇。

3.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完成研究报告,并把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2015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