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助力教师成长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助力教师成长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兰州市安宁区崔家庄小学左晓玲“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助力教师成长

兰州市安宁区崔家庄小学 左晓玲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非常淡薄。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要求,这也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改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现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的体会。

一、改变单纯的教材学习,把教材作为学习的蓝本。

教材虽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对教材的处理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这个例子,主动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每篇讲读课前都有“预习”,课后都有“思考·练习”,阅读课前都有“阅读提示”,每个单元的“积累·运用”中都有“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其中,有很多内容就是引导我们对课外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第九册第二课《夕照》的预习中写道:“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呈现在我们面前。你注意观察过夕照吗?请你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再读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夕照的哪些景色,你的观察和课文的描写有哪些不同……”这样的预习把学生引向了生活,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比较。第三课《古诗两首》的预习又这样写道:“……还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李白苏轼和他们写的诗。”这样又把学生引向课外读物,图书馆甚至网络。“积累·运用一”的第三部分“口语交际·小小导游员”中要求“你的家乡一定有优美的风景、名胜,你能给前来参观的客人当一回导游吗?这次导游的任务就是向游人介绍家乡的风景或名胜……”可见,课本中的课文再也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本成为点燃生活体验的火苗。只要我们依据按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充分考虑到语文课程的特点,也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二、引导开发和利用学生的课外读物。

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使学生最终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为自身的学习、实践、探索活动服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课前五分钟读报。各班订一份语文学习报。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课前的五分钟,让学生轮流读报刊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内容给同学听,这样使学生既学会了从报刊中筛选信息,又从同学读报的内容中获取信息。

2.推荐好文章。各教学班可以成立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藏书带回来交换阅读,这样,即使缺少学习资源的农村学生也可以有较多的资源共享了。学校可安排一定的课时作阅读交流,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好书、好文章推荐给同学。这样,学生相互启发,思维相互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老师也可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名家名著。

3.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语文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它除了生活的积累外,还有阅读的积累。因此,让学生设置信息采集本,教会学生摘录就成为学生阅读积累的好方法。指导学生摘录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摘录,并给摘录的语段写上心得,写清摘录内容的出处、摘录的时间。每每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之后引导学生对其中精彩的语句、语段进行品析鉴赏,让学生领悟何谓好词好句,让他们摘录到信息采集本上,并学着教师指导的方法,在课外读物中进行摘录。当你每周检查一次他们的信息采集本时,你会发现,学生的本子里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好词好句,有精彩片断,还有诗歌、谚语、春联,甚至还有剪贴报,他们自己画的图画等等。

信息的采集,让学生的语言和信息得到贮存,并能在写作等实践活动中及时提取,学以致用,起到厚积薄发之功效。(www.xing528.com)

三、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绝不仅仅束缚于课堂和教材之中,在“大语文观”的指引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可以使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如: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作文竞赛等。

四、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

要转变“课堂即教室”的狭隘教育观。从语文课程实施的活动空间来看,教室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放眼四周,广播、电视、书籍、报刊、典雅美丽的校园风貌、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这些无一不是我们宝贵的课堂教学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予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关注生活,挖掘以“乡土”为特色的课外学习资源。

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他们天天身处山乡村野,却对身边的一切熟视无睹,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味道。因此,挖掘身边的“乡土”资源,对于农村学校不仅简便易行、经济实惠,而且十分必要。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农村学校乡土资源丰富,对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爱自然、爱家乡的感情。农村,有许多有趣的习俗,以此为学生课外学习的资源,独具风味。“婚丧嫁娶”“农具节”“端午包粽子赛龙舟”……这些平时生活中的小事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习作之米。

六、应充分认识教师、学生、家长是最重要的“人本”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不仅仅只是学校、教师有组织开发的内容,还包括孩子个体的生活素材。我们都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在孩子与家人、伙伴相处或独自活动时,都伴随一种经历与体验,这些经历与体验具有不可重复性。当教师将其作为课程资源时,在恰当的时候,这些经历与体验就会被调动,重新内化形成新的生命体验。

把人作为最具活力的课程资源来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就农村学校而言,应不断完善师资培训机制,增强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提升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学校还应改革对学生的传统评价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家长与学校的全面配合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广大农村教师而言,的确是个崭新的课题,但只要大家转变教学观念,做开发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的有心人,就一定能闯出符合农村特色的语文教学新天地。只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增强意识,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明确学校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重视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教师的主动参与、开发、利用,将会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