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中学化学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动态生成教学已逐渐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但是各学校化学动态生成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动态生成教学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案例对其教学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这种流于形式的动态生成教学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探索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中学化学教学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动态生成教学已逐渐融入中学化学教学,但是各学校化学动态生成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动态生成教学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案例对其教学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教学形式大于动态生成教学本质

转变传统教学形式,是化学教学改革中的重点问题。在改变教学形式时,经常会过于看重教学模式的新颖性和课堂活跃程度,这样虽然能够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是混乱的教学模式会严重降低动态生成教学的教学效果,使动态生成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反映出化学教学的真实效果。

2.教师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资源重视不够

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流失,也是其教学形式的重要弊端。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教师逐渐开始加大对课外资源的收集和利用,使课内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比重大大降低,从而造成教学资源的流失。例如,在做 SO2与 BaCl2反应的实验演示时,有教师将实验结果直接告知学生:SO2与 BaCl2反应不会产生白色浑浊物。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认为 SO2与 BaCl2反应时应该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却看到了白色浑浊物,教师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只是肤浅地告知学生:可能 BaCl2溶液中有杂质。学生们虽然有疑问,但是教师没有深入地解释,也就没有深入地思考。这种流于形式的动态生成教学会让学生逐渐失去探索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3.部分教师无法容忍意外事件

所谓意外事件,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事前没有预料到的生成性事件,也就是教学偶发事件。在现实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部分教师不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意外见解,他们或者担心打乱原本的授课计划,或者担心自己不能回答学生的提问而丢了面子。仅有少部分教师比较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或意见,并同他们一起在课堂上讨论,尤其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不是敷衍学生,而是将其作为教学新的探究点,带领学生重新实验。

在常态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希望看到、听到与自己预成教案不一样的情况发生,他们认为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会干扰课堂教学正常进行,影响教学进度,导致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耽搁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在课堂的进行中,教师会不遗余力地、用各种理由排除、压制、回避各种意外事件的干扰,确保教学过程按照预成教案顺利进行。因为教师只是在意能否按时完成教案规定的任务,所以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事件(如意外的答案、学生的质疑、有价值的错误等)常采取压制、不理会或简单处理的方式和态度。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了揣摩教师的用意,尽力配合教师,恰到好处地给出正确答案,以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4.学生被“物”化

中学化学常态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沦为知识接受的容器,虽说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但在课堂上却没有主动权,一切都是教师说了算。课堂上由教师安排,学生的任务就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定的步骤静听、观看、阅读、背诵、记忆、反复做题。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显得被动和机械,甚至是呆滞,对知识经验也难以吸收和内化,学生被当做可按标准件去制作的“物”而存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即一种在学生身上“复制”确定的教育意义的过程,此过程置学生的态度、情感爱好于不顾,把学生置于严格的工艺流程并遵循程式化“输入—输出”方式进行控制,学生只能在学习中按预定的路线接受为其所选择的确定的课程与课程内容的意义,学生和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则沦为原件和复印件的关系。

5.学生感到压抑

笔者经常听到有教师这样抱怨:“这帮学生,上课的时候死气沉沉,一下课个个神气活现。”其实,学生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坚守在课堂上。而在课堂上的大多数时候,学生只是盛装知识的袋子,而教师只是装袋人。中学生活泼、热情、精力旺盛,是爱玩、爱探索、爱憧憬的一群花季少年,可是在课堂上有问题不方便说,没机会说,想探索没得探索,想思考没有机会和时间去思考,因为一切都有教师的安排。经年累月,让学生学习的“趣”从何来?“乐”从何来?常态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www.xing528.com)

(二)原因分析

1.将“预设”混同“预成”

课堂教学是一种人为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学校教育中的特殊实践活动。马克思说:“蹩脚的建筑师要比善造精致蜂巢的蜜蜂高明得多。”预设是教学的先行者,预设是为课堂教学开展做的预先设计,是一种计划,它是实践者一种在特定情况下不可缺少的细节安排。预设就是教师基于自身和学生生活情况的一种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预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满足学生在教学中的需要,是教师针对学生不同发展程度和需要而制订的促进其发展的策略。而预成是教学在展开之前已经对课堂教学全程(从传授的知识到获得的能力,从教师的授课方法到学生将要提出的问题等等)进行了设定,教学严格按照预定教案进行。预设是课堂教学的指南针,为课堂生成指明了方向,为课堂生成留白;预成则是教师执行的金科玉律,会导致教学程序化和机械化,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剥夺师生对课堂幸福生活的追求。

2.缺乏“活”的资源意识

目前,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上的每个学生都带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他们的身上综合着其所处时代、具体的生活社区、家庭等周围世界对他们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影响,这种独特性和丰富性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情趣、爱好、特长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完全可以成为教学生成的“活”资源。

叶澜教授指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资源。每个学生都是资源,且是独一无二、无法取代的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无论是以语言,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而在常态课的课堂中,教师对这些“活”的资源经常视而不见,无动于衷,不能充分利用实存于学生群体内部的各种生成性资源,或者说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可以成为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课堂教学程序化,过分强调统一和“齐步走”,难以适应不同学生个体多方面的发展的需求。而生成性教学重视差异,善于利用差异进行多向互动,善于发现潜藏于学生群体内部以及在教学互动中生成的资源,在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与专长,在互动中动态生成,从而利于顺利达成三维目标。

3.缺乏对人的足够关注

(1)忽视师生之间的交往

学生成长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实现的,既不是个体潜在的自然生长过程,也不是外部强制灌输的被动对象。在交往中,学生有选择地吸收着外部世界的多种信息,在观察、理解、参与、建设之中,形成个体的生命情态,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形成思维方式。

常态课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多为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仅仅保持传授与接收的单线联系,叫做单向交往;师生传授与接收的往返联系叫双向交往。这样的交往方式不利于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多方面的知识信息,不利于学生对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不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变成知识的记忆和技能技巧熟练化的过程,教学类似于“驯兽”,忽视了对学生(即“人”)潜能的激励与开发。生成性教学在课堂单向交往、双向交往方式的基础上,发动班级群体人员进行多向交往(师生、学生之间交叉联系,叫做多向交往。)在多向交往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互相观摩、启发、切磋、砥砺,交流思想,拓展知识,提高兴趣,发展思维,在交往中激发学生的潜能,顺利生成对课堂幸福生活的追求。

(2)忽视学生的多方面发展需求

有研究者从人类学的视角指出人的超级复杂性:“这是一个不时微笑、欢笑、哭泣的感情强烈和不稳定的生物,一个焦虑和惶惶不安的生物,一个享乐的、陶醉的、痴迷的、暴烈的、多情的生物,一个充满想象事物的生物,一个知道死亡但不愿被它降服的生物……”人是多元的、丰富的,人的发展需要也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我们在常态课大多数时候表现出来的为了简单的获得知识的需要,同时包含着拓展知识、深化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等多面发展的需求。如果我们忽视其发展的多方面内容时,学生某些方面的成长状态就会处于一定的“休克”“麻木”状态,甚至出现心理、精神的扭曲和生命质量的极大降低。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对“人”的多方面发展需要进行唤醒、滋养的责任和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