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与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导航

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与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导航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我国数学课程的发展过程,古代数学课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技术实用性,强调实用,注重结果,注重统一的算法形式。在我国的大跃进和全球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兴起了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对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大纲和教材、数学课程现代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进行了各种数学教学改革的试验。

我国数学的发展历史与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实施导航

纵观我国数学课程的发展过程,古代数学课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技术实用性,强调实用,注重结果,注重统一的算法形式。最典型的是秦汉时期我国最早使用的数学教材《九章算术》,直至宋、元时期,我国数学课程仍然表现出以程序化算法为核心的数学体系。鸦片战争以后,从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开始,逐步建立了近代的教育制度和课程结构,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数学课程虽然保留了算学内容,但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目的、方法上,与古代数学课程相比,都有很大差异。简略回顾一下已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1904年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学制(癸卯学制),相应地制定数学课程标准;1912年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细则》以及1916年的《国民学校令施行细则》中都有有关数学的要目;1940年公布《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其积极意义是使我国的数学课程纳入了制度化、正规化的道路,也跳出了强调实用的狭隘性,趋向于更合理的结构和内容。但是,在封建的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中,不可能结合我国国情真正学到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以及管理方法。

解放后,我国开始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到目前为止,先后颁布了十几个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标准,从全面学习前苏联,到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以及1963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乃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改革,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

新中国成立不久,就着手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50年,教育部颁发了《数学教材精简纲要》,出版了一套供全国使用的教材。

接着,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方针下,于1952年制定了《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并在1954年、1956年分别作了修订。在学习前苏联的过程中,我国的数学教学明确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加强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但是也存在着盲目照搬的缺点,不必要地延长了算术课的教学时间,而且取消了高中平面解析几何课,降低了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水平。

在我国的大跃进和全球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兴起了1958年的教育大革命,对数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大纲和教材、数学课程现代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案,进行了各种数学教学改革的试验。这次改革有其积极的一面,例如,指出了教材中存在的内容贫乏、陈旧落后、脱离实际、烦琐重复等问题;主张数学教育要为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服务,因此中学数学应学习某些现代数学知识;阐明了数学教材必须有严谨的理论体系,同时,这个体系应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强调了数学教材应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识能力,概念应尽量从实际引入,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等。改革中的一些好的经验与有效的成果,如强调函数,在中学数学中增加了解析几何的内容,把方程与函数和图象联系起来等,都在以后的教材中采用了。但是,也有要求提得过高、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否定过多(尤其是几何)、新增内容过多等问题。随后,在我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下,认真总结了全面学习前苏联和教育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教育也进行了调整。

1963年制定的《全日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在我国数学教育史上首次全面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根据这个大纲编写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数学教材。当时普遍认为这是建国以来编写得最好的一套教材。增加的内容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使我国中学数学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在1978年制定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首次提出了“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课程目标的又一进步,这也体现了国际数学教育中不断发展对解决数学问题的认识和实践的趋势。(www.xing528.com)

1982年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开始注意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指出:学生的能力是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能力一经具备,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并更明确地提出了“逐步形成运用数学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986年,国家教委按照“适当降低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明确具体”的三项原则制定了《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正式把“双基”和“三大能力”作为中学数学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1988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这个大纲与旧大纲相比,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由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性质、任务和目标的大转变,反映了数学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是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相结合的现代教育目的观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国家教委还组织编写了适合不同学制、不同地区的六套数学教材,实现了“一纲多本”。这些变化都具有理程碑的意义。无论是在课程的目标、内容,还是在课程的体制上都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

1996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经过一轮试验,于2000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2年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这个大纲的一个变化是将“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应该说这是对数学的教育功能认识的又一提升。事实上,数学给予我们的不只是逻辑思维的能力,它对于人们说理的、求真求实的态度和精神,质疑的、批判的态度,探索、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一句话,对于人的理性思维、理性精神的培育,都有着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数学发展对课程的要求以及教育发展对教育本质和学习本质的深刻揭示,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期,我国又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的理念、目标,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思考、比较和分析,于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又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可以说,这是一次力度较大的改革,它较为清晰地回答了我国的数学课程要改革什么、提倡什么和需要做什么等问题;突出了人的发展,突出了数学教育的育人本质;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的基本理念,以及“提高作为未来公民基本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的课程总目标,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数学教育的本质。

从上述对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大致脉络的回顾和认识中,我们会感受到新一轮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数学发展、教育发展的必然,这对于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是一个机遇,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继承我国的优秀传统,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观念和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更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大家通力合作,来推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