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由情侣的爱情:一段青少年的极简法国史

自由情侣的爱情:一段青少年的极简法国史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的结合,精神的交融,尊重并保留彼此的人格主体、人身独立,这一切铸成了他们有别于尘世且高于婚姻的爱情。波伏娃对萨特而言,没有任何名分,但后世将这份特立独行的自由爱情放在了令人仰慕的位置上。

自由情侣的爱情:一段青少年的极简法国史

一座普普通通的白色石墓坐落在巴黎蒙巴纳斯公墓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芬芳的花坛,甚至没有一只花圈,安静得如同一幅静物画。墓碑上只有一对逝者的名字及其生卒年份。对他们的名字,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让·保尔·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没错,他们就是法国两位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作家。他们著作等身,以超前的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的观念;他们特立独行,用多彩个性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人生的意义。

而他们之所以合葬,并不是以夫妻的名义,虽然他们相知相爱50多年,却从来没有想过结婚。说他们是情人?“情人”通常是贬义词,而他们的爱情却很神圣,数十年如一日,至死不渝。就像萨特喜欢对波伏娃说的一句话:“我们的结合是一种本质上的爱。”

两人迥然不同的童年经历或许让他们在相遇时得到了某种互补的契合。儿时的萨特孤苦伶仃,先后经历了父亲的死亡和母亲的改嫁;而波伏娃则是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的幸福少女。如同命运安排的路线,他们在高校相遇,很快走到一起,从此以后两人都再也没有离开过对方的生命以及灵魂。

他们两情相悦,从内心深处达成相互的理解与默契,而萨特又提出:他们的相爱,是真正的爱,但不要一夫一妻的世俗模式,应该有各自的空间和生活。就是说,他们永远相爱,并全力维护这种关系,但在此基础上,他们各自享有感情自由。这种观点与波伏娃的不谋而合,于是他们达成了共识。在他们的一生当中,萨特追求过很多女性,波伏娃也有过另外的刻骨铭心的恋情。可这一切,正如他们相爱之初的约定,没有妨碍他们真正的爱情,他们仍然相伴到老,直到最后相守长眠在地下。

也许,我们直到今天仍然无法理解这两位哲人学者的爱情模式。在一般人认为的爱情意义上的“背叛”,似乎没有给他们的关系笼罩上阴影。萨特去美国访问时,结识并爱上了多情的多洛丽丝,以后经常寻找机会去美国;同样,波伏娃去美国访问时,爱上英俊的翻译阿格林,回国后给阿格林写的情书,热烈得让人惊羡。但是当多洛丽丝想要和萨特厮守一生,阿格林提出要与波伏娃永不分开时,两人毫不犹豫地回绝了。(www.xing528.com)

人们会看到萨特与波伏娃一起出国访问,一起接受媒体采访,俨然是一对夫妻,但他们各自都有家,有住房,有各自的著述,并相互指正,相互切磋。在萨特逝世前,波伏娃所有的书在出版前都由萨特通读全稿。他们是思想交融的伴侣,并非举案齐眉的夫妻。在他们的字典里,没有“婚姻”这个世俗性词语。思想的结合,精神的交融,尊重并保留彼此的人格主体、人身独立,这一切铸成了他们有别于尘世且高于婚姻的爱情。

萨特病重期间,波伏娃的一位女友向她提问:如何理解她与萨特的爱情及《第二性》里的一句话:“一对幸福的男女是在爱情中认识自己,置天地和时间于不顾,他们自我满足,他们实现绝对。”波伏娃的回答是:“《第二性》里所说的,并不直接波及萨特和我的问题。我从我们的爱情里获得了启发,而源自幸福爱情的绝对感,幸好是普天下都能实现的事情。两个深深相爱的人热爱生活,是无须任何别的理由的。纵然岁月流逝,真正的爱情始终能保持,会赋予生活全部的意义,全部存在的理由。”

1986年,78岁的波伏娃患了和萨特同样的疾病——因肺部炎症而导致肺水肿。这一年4月14日,女权主义者波伏娃悄然离开了人世,而萨特的忌日恰巧是4月15日(萨特逝世于1980年)。在6年前萨特的墓志铭上,波伏娃就写道:“他的死使我们分开了,而我的死将使我们团聚。”人们打开萨特的墓穴,把波伏娃的遗体放在萨特的身旁,这一对没有结婚的终身情侣,死后也永远相守在了一起。波伏娃对萨特而言,没有任何名分,但后世将这份特立独行的自由爱情放在了令人仰慕的位置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