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经表》:两汉经师、通经者及其著作概述

《通经表》:两汉经师、通经者及其著作概述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毕氏秋帆作《传经表》,并作《通经表》,自通一经以上至十数经者皆录焉。其尊汉经师,盖不言而喻矣。予既遵陆氏元朗录传经诸儒以明家法,因又录通经者以示博约。汉承秦火而后,经籍尽亡,治一经为难,故田、齐之《易》,伏生之《书》,毛公之《诗》,高堂生之《礼》,公、穀之《春秋》,皆止一经。

《通经表》:两汉经师、通经者及其著作概述

毕氏秋帆作《传经表》,并作《通经表》,自通一经以上至十数经者皆录焉。其尊汉经师,盖不言而喻矣。予既遵陆氏元朗录传经诸儒以明家法,因又录通经者以示博约。

汉承秦火而后,经籍尽亡,治一经为难,故田、齐之《易》,伏生之《书》,毛公之《诗》,高堂生之《礼》,公、穀之《春秋》,皆止一经。

而通二经者则有:鲁人申培公治《鲁诗》及《穀梁》,东海孟卿治《春秋》、《礼》,燕人韩婴治《诗》、《易》,司马迁治《易》、《古文尚书》,博士江生治《鲁诗》、《孝经》,夏侯建治《尚书》、《论语》,虢人徐敖治《古文尚书》、《毛诗》,琅玡王璜治《易》、《古文尚书》,洛阳贾嘉治《尚书》、《左氏》,鲁人荣广治《诗》、《穀梁》,临淄主父偃治《易》、《春秋》,丙吉治《诗》、《礼》,贡禹治《公羊》、《论语》,王骏治《易》、《论语》,翼奉治《诗》、《孝经》,汝南尹更始治《左氏》、《穀梁》,尹咸、朱云治《易》、《论语》,寿春梅福治《尚书》、《穀梁》,高阳王尊治《书》、《论语》,五鹿充宗治《易》、《论语》,琅玡房凤治《左氏》、《穀梁》,翟方进治《左氏》、《穀梁》,刘嘉治《尚书》、《春秋》,东昏刘昆治《施氏易》、《徐氏容礼》,宛人卓茂治《鲁诗》、《礼》,无锡虞俊治《公羊》、《左氏》,冯豹治《诗》、《春秋》,西平郅恽治《韩诗》、《严氏春秋》,京兆第五元[先]治《京氏易》、《公羊》,成武孙期治《京氏易》、《古文尚书》,定陶张驯治《大夏侯尚书》、《左氏》,扶风李育治《左氏》、《公羊》,鲁人孔子建治《古文尚书》、《毛诗》,长安右师细君治《鲁诗》、《论语》,会稽包咸治《鲁诗》、《论语》,济南徐巡治《古文尚书》、《毛诗》,成都张楷治《古文尚书》、《严氏春秋》,安众宋均治《诗》、《礼》,弘农杨秉治《京氏易》、《古文尚书》,定阴[6]刘陶治《古文尚书》、《春秋》,新野邓宏治《易》、《欧阳尚书》,邓德甫所治同,朝那皇甫规治《易》、《诗》,杨赐治《尚书》、《左氏》,蒙人夏恭治《孟氏易》、《韩诗》,阆中樵元治《易》、《春秋》,平舆廖扶治《欧阳尚书》、《毛诗》,胶东公沙穆治《韩诗》、《公羊》,长陵乐恢治《齐诗》、《春秋》,赵牧所治同,宜春陈重、鄱阳雷义皆治《鲁诗》、《严氏春秋》,郭恩治《周易》、《春秋》,许人陈纪治《齐诗》、《左氏》,冠军贾复治《易》、《尚书》,宛人孔乔治《古文尚书》、《左氏》,京兆韦著治《京氏易》、《韩诗》,(郑)[酂]人李昺治《京氏易》、《鲁诗》,南阳宗资治《孟氏易》、《欧阳尚书》,绵竹杜真治《周易》、《春秋》,茂陵耿弇治《诗》、《礼》,祝睦治《韩诗》、《公羊严氏春秋》,南阳韩歆治《费易》、《左氏》,绵竹任安治《孟氏易》、《夏侯尚书》,李孟元治《易》、《论语》,绵竹董扶治《易》、《欧阳尚书》,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东平阳田君治《京氏易》、《韩诗》,夏承治《尚书》、《诗》,鲁峻治《鲁诗》、《颜氏春秋》,卫宏治《古文尚书》、《毛诗》,魏郡许淑治《费氏易》、《左氏》,成都杜琼治《尚书》、《韩诗》,广信士燮治《尚书》、《左氏》,高诱治《礼》、《孝经》,弘农董遇治《费氏易》、《左氏》,敦煌周生烈治《左氏》、《古论语》,高密郑小同治《小戴记》、《孝经》,河南征崇治《易》、《左氏》,丹阳唐固治《公羊》、《穀梁》,余姚虞翻治《易》、《论语》,杜陵杜宽治《礼记》、《左氏》,钟繇治《易》、《左氏》,利漕郭恩治《易》、《春秋》,南阳何晏治《易》、《论语》,彭城张昭治《左氏》、《论语》,山阳王弼治《易》、《论语》。

其通三经者则有:郯人后苍治《齐诗》、《礼》、《孝经》,瑕邱江公治《鲁诗》、《穀梁》、《论语》,鲁人周霸治《易》、《尚书》、《鲁诗》,清河胡常治《古文尚书》、《左氏》、《穀梁》,兰陵萧望之治《齐诗》、《礼服》、《论语》,邹人韦元成治《鲁诗》、《礼》、《论语》,扶风班伯治《齐诗》、《尚书》、《论语》,代郡范升治《梁丘易》、《论语》、《孝经》,安成[7]周磐治《古文尚书》、《诗》、《左氏》,安平崔骃治《易》、《诗》、《春秋》,鲁人孔僖治《古文尚书》、《毛诗》、《春秋》,茂陵马续治《尚书》、《诗》、《论语》,梓潼景鸾治《施氏易》、《齐诗》、《礼》,南昌唐檀治《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崔瑗治《京氏易》、《诗》、《春秋》,濮阳闿泽治《韩诗》、《左氏》、《礼记》,宛人任延治《易》、《诗》、《春秋》,华阴刘宽治《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外传》,中山刘祐治《古文尚书》、《严氏春秋》、《小戴礼》,南昌徐稺治《京氏易》、《欧阳尚书》、《严氏春秋》,林虑杜乔治《京氏易》、《欧阳尚书》、《韩诗》,阳都诸葛瑾治《尚书》、《毛诗》、《左氏》,南阳樊安治《韩诗》、《论语》、《孝经》,武荣治《鲁诗韦君章句》、《孝经》、《论语》,扶乐袁准治《易》、《书》、《周官经》,云阳韦昭治《毛诗》、《孝经》、《鲁论》,弘农辛(僐)[缮]治《易》、《诗》、《春秋》。

其治四经者则有:鲁人孔安国治《诗》、《尚书》、《古文孝经》、《古文论语》,胶东庸谭治《古文尚书》、《左氏》、《穀梁》、《论语》,东平夏侯胜治《尚书》、《礼》、《穀梁》、《论语》,河内张禹治《易》、《论语》、《孝经》、《左氏》,河南郑兴治《漆书古文》、《周官经》、《左氏》、《公羊》,郑众治《费氏易》、《[毛]诗》、《周官》、《左氏》,延笃治《易》、《尚书》、《左氏》、《礼》,贾徽治《古文尚书》、《毛诗》、《周官经》、《左氏》,卢植治《尚书》、“三礼”,徐淑治《孟氏易》、《周官经》、《公羊》、《礼记》,巴郡文立治《毛诗》、“三礼”。

其治五经者则有:董仲舒刘向、兰陵褚大、琅玡王吉、楚人龚胜、龚舍、鲁人夏侯始昌、平陵鲁丕、沛国桓谭、堵阳尹敏、平陵贾逵、成都张霸、东(都)[郡]张恭祖、广戚姜肱[8]、西鄂张衡、外黄申屠蟠、召陵许慎河间刘淑、南顿蔡元、南郑李(合)[郃]、鲁阳樊英、会稽韩说、郿人井丹、法真、京兆玉况、华容胡广、蕲县施延、宛人朱穆、郯人刘虞、武德王奂、南郑李固、西平李咸、涪人尹默、广陵张(弦)[紘]、彭城严畯、南顿程秉、东海王朗、乐安任嘏。

其治六经者则有:刘歆、何休。

其治七经者则有:张宽、汝阴[9]荀爽、成都赵典、梓潼杨克、涪人李撰、南阳许慈。

其治八经者则有:乐安孙炎。

其治九经者则有:王肃(朗子)[10]

其治十经者则有:高密郑康成。

其治十一经者则有:茂陵马融。

又帝王通经则有:孝武帝、孝昭帝、汉宣帝、孝元帝、孝成帝、孝哀帝、光武帝、孝明帝、孝章帝、孝和帝、孝安帝、孝顺帝、孝桓帝、孝灵帝、蜀先主、蜀后主。

又皇后通经则有:孝昭上官后、孝成赵后、班婕妤、明德马后、和熹邓后、顺烈梁后。

又诸王通经则有:楚元王交、夷王郢客、梁襄王揖、淮南王安、河间王德、燕刺王旦、淮阳宪王钦、广川王去、齐武王、千乘王伉、东海王彊、东平献王苍、沛(献)[宪]王辅、北海敬王睦、陈敬王羡、济南孝王香、琅玡孝王京。

又列女通经则有:伏胜女[一]、曹宫[二]、文季姜[三]、崔发(贯)[母]师氏[四]、崔(实)[寔]母[五]、张雨[六]班昭[七]

又宦官通经则有:赵祐[八]

【笺注】

[一]伏胜女,即伏生之女,能传家学,以《今文尚书》口授晁错

[二]曹宫,成帝宠姬,赵皇后传:宫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经》,授皇后。

[三]文季姜,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四列女:汉文季姜,梓潼人,将作大匠王敬伯之妻。少读《诗》、《礼》,前后八子,爱育亲继如一堂,子孙虽二千石犹杖之,内门相化,服姑之教。

[四]崔发母师氏,据《汉书》卷八十二《崔骃传》载:(崔)舒小子篆,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莽嫌诸不附己者,多以法中伤之。时篆兄发以佞巧幸于莽,位至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后以篆为建新大尹。

[五]崔寔母,据《后汉书》卷八十二《崔骃传》载: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符始。少沉静,好典籍。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六]张雨,寿张县女子,据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九“谢夷吾”条:“夷吾为寿张令。县人女子张雨早丧父母,年五十,不肯嫁,留养孤弟二人,教其学问,各得通经,雨皆为聘娶,皆成善士。夷吾荐于州府,使各选举,表复雨门户。”姚之骃案:“雨以贞女抚弟,使二亲虽殁犹存,千古奇媛也,范删之何居?”

[七]班昭,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曹世叔之妻,班彪之女。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博学高才。班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事迹见《后汉书·列女传》。

[八]《后汉书·吕强传》:“时宦者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等五人称为清忠,皆在里巷,不争威权。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赵祐博学多览,著作校书,诸儒称之。”

【注释】

[1]广文本刊语云:“说”下疑脱“经”字。

[2]朱彝尊《曝书亭集》卷第三十五《江村销夏录序》。详见本书下编。朱彝尊号竹垞。

[3]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卷十五《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书籍考》,即《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其文详见本书下编。

[4]《后汉书》卷七九上。

[5]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3册第581~582页,又见《江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8~70页。

[6]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颍阴”误“定阴”。

[7]广文本刊语云:原本“安成”误倒。安成,今河南汝南县。

[8]广文本刊语云:“肱”疑当作“纮”。

[9]广文本刊语云:“汝阴”疑当作“颍阴”。

[10]《经解入门》误作“王朗、子肃”,据《通经表》改正。

又诸王通经则有:楚元王交、夷王郢客、梁襄王揖、淮南王安、河间王德、燕刺王旦、淮阳宪王钦、广川王去、齐武王、千乘王伉、东海王彊、东平献王苍、沛(献)[宪]王辅、北海敬王睦、陈敬王羡、济南孝王香、琅玡孝王京。

又列女通经则有:伏胜女[一]、曹宫[二]、文季姜[三]、崔发(贯)[母]师氏[四]、崔(实)[寔]母[五]、张雨[六]、班昭[七]

又宦官通经则有:赵祐[八]

【笺注】

[一]伏胜女,即伏生之女,能传家学,以《今文尚书》口授晁错。(www.xing528.com)

[二]曹宫,成帝宠姬,赵皇后传:宫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经》,授皇后。

[三]文季姜,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四列女:汉文季姜,梓潼人,将作大匠王敬伯之妻。少读《诗》、《礼》,前后八子,爱育亲继如一堂,子孙虽二千石犹杖之,内门相化,服姑之教。

[四]崔发母师氏,据《后汉书》卷八十二《崔骃传》载:(崔)舒小子篆,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莽嫌诸不附己者,多以法中伤之。时篆兄发以佞巧幸于莽,位至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后以篆为建新大尹。

[五]崔寔母,据《后汉书》卷八十二《崔骃传》载: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符始。少沉静,好典籍。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六]张雨,寿张县女子,据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九“谢夷吾”条:“夷吾为寿张令。县人女子张雨早丧父母,年五十,不肯嫁,留养孤弟二人,教其学问,各得通经,雨皆为聘娶,皆成善士。夷吾荐于州府,使各选举,表复雨门户。”姚之骃案:“雨以贞女抚弟,使二亲虽殁犹存,千古奇媛也,范删之何居?”

[七]班昭,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曹世叔之妻,班彪之女。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博学高才。班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事迹见《后汉书·列女传》。

[八]《后汉书·吕强传》:“时宦者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等五人称为清忠,皆在里巷,不争威权。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赵祐博学多览,著作校书,诸儒称之。”

【注释】

[1]广文本刊语云:“说”下疑脱“经”字。

[2]朱彝尊《曝书亭集》卷第三十五《江村销夏录序》。详见本书下编。朱彝尊号竹垞。

[3]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卷十五《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书籍考》,即《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其文详见本书下编。

[4]《后汉书》卷七九上。

[5]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3册第581~582页,又见《江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8~70页。

[6]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颍阴”误“定阴”。

[7]广文本刊语云:原本“安成”误倒。安成,今河南汝南县。

[8]广文本刊语云:“肱”疑当作“纮”。

[9]广文本刊语云:“汝阴”疑当作“颍阴”。

[10]《经解入门》误作“王朗、子肃”,据《通经表》改正。

又诸王通经则有:楚元王交、夷王郢客、梁襄王揖、淮南王安、河间王德、燕刺王旦、淮阳宪王钦、广川王去、齐武王、千乘王伉、东海王彊、东平献王苍、沛(献)[宪]王辅、北海敬王睦、陈敬王羡、济南孝王香、琅玡孝王京。

又列女通经则有:伏胜女[一]、曹宫[二]、文季姜[三]、崔发(贯)[母]师氏[四]、崔(实)[寔]母[五]、张雨[六]、班昭[七]

又宦官通经则有:赵祐[八]

【笺注】

[一]伏胜女,即伏生之女,能传家学,以《今文尚书》口授晁错。

[二]曹宫,成帝宠姬,赵皇后传:宫属中宫,为学事史,通《诗经》,授皇后。

[三]文季姜,穆彰阿《(嘉庆)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四列女:汉文季姜,梓潼人,将作大匠王敬伯之妻。少读《诗》、《礼》,前后八子,爱育亲继如一堂,子孙虽二千石犹杖之,内门相化,服姑之教。

[四]崔发母师氏,据《后汉书》卷八十二《崔骃传》载:(崔)舒小子篆,王莽时为郡文学,以明经征,诣公车太保,甄丰举为步兵校尉……莽嫌诸不附己者,多以法中伤之。时篆兄发以佞巧幸于莽,位至大司空。母师氏能通经学百家之言,莽宠以殊礼,赐号义成夫人,金印紫绶,文轩丹毂,显于新世。后以篆为建新大尹。

[五]崔寔母,据《后汉书》卷八十二《崔骃传》载: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符始。少沉静,好典籍。桓帝初诏公卿郡国举至孝独行之士,寔以郡举征,诣公车,病不对策,除为郎。明于政体,吏才有余,论当世便事数十条,名曰《政论》,指切时要,言辩而确,当世称之。……时鲜卑数犯边,诏三公举威武谋略之士,司空黄琼荐寔,拜辽东太守。行道,母刘氏病卒,上疏求归葬行丧。母有母仪淑德,博览书传。初,寔在五原,常训以临民之政,寔之善绩,母有其助焉。服竟,召拜尚书。寔以世方阻乱,称疾不视事,数月免归。

[六]张雨,寿张县女子,据姚之骃《后汉书补逸》卷九“谢夷吾”条:“夷吾为寿张令。县人女子张雨早丧父母,年五十,不肯嫁,留养孤弟二人,教其学问,各得通经,雨皆为聘娶,皆成善士。夷吾荐于州府,使各选举,表复雨门户。”姚之骃案:“雨以贞女抚弟,使二亲虽殁犹存,千古奇媛也,范删之何居?”

[七]班昭,一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曹世叔之妻,班彪之女。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博学高才。班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事迹见《后汉书·列女传》。

[八]《后汉书·吕强传》:“时宦者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汝阳李巡、北海赵祐等五人称为清忠,皆在里巷,不争威权。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赵祐博学多览,著作校书,诸儒称之。”

【注释】

[1]广文本刊语云:“说”下疑脱“经”字。

[2]朱彝尊《曝书亭集》卷第三十五《江村销夏录序》。详见本书下编。朱彝尊号竹垞。

[3]清金鹗《求古录礼说》卷十五《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书籍考》,即《汉唐以来书籍制度考》,其文详见本书下编。

[4]《后汉书》卷七九上。

[5]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73册第581~582页,又见《江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8~70页。

[6]广文本刊语云:原本“颍阴”误“定阴”。

[7]广文本刊语云:原本“安成”误倒。安成,今河南汝南县。

[8]广文本刊语云:“肱”疑当作“纮”。

[9]广文本刊语云:“汝阴”疑当作“颍阴”。

[10]《经解入门》误作“王朗、子肃”,据《通经表》改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