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牛市口得胜场:原华阳县牛市重镇与交通经济中心

牛市口得胜场:原华阳县牛市重镇与交通经济中心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牛市口“在四川华阳县东五里,为往来津要,颇繁盛,一名得胜场”。牛市口也是以市或作坊而形成的地名,和它以相同方式得名的地名还有盐市口、海椒市、柴码头等。牛市口也是老成都与盐市口齐名的交通与经济中心,是原华阳县得胜乡的场镇所在地,这里有成都最大的耕牛市场。牛市口也号称东山五场之首。牛市口得名于清代,在鸡市街附近设牛市,各地耕牛集中交易,每月有固定的赶场日期。

牛市口得胜场:原华阳县牛市重镇与交通经济中心

牛市口“在四川华阳县东五里,为往来津要,颇繁盛,一名得胜场”。如果从东城迎晖门(原成都东城城门)算起,往东五华里,正好是现在牛市口的得胜上街,也就是牛市口得胜场的中心地段。得胜场的由来,有老人说是清军在此打败了张献忠,逼得张献忠不得不带着金银财宝坐船南下,后在彭山江口镇遇到伏击,于是有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故事。

唐代的成都,曾经设有东、南、西、北四个市场,后来还在锦江边开了夜市。据赵抃《成都古今记》载,当时的成都每月都有专门的市场,“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棉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因为商贾云集,手工作坊兴起,市区的许多街道就有了专业的分工,因此得了专属的名字,比如:金丝街、银丝街、铜丝街、棉花街、纱帽街、暑袜街、丝绵街、染坊街、烟袋巷、灯笼巷、豆腐街、鹅市巷、羊市街、草市街、皮房街、线香街、锣锅巷等,多达七十条成都的街道因市获名。

牛市口也是以市或作坊而形成的地名,和它以相同方式得名的地名还有盐市口、海椒市、柴码头等。牛市口也是老成都与盐市口齐名的交通经济中心,是原华阳县得胜乡的场镇所在地,这里有成都最大的耕牛市场。牛市口也号称东山五场之首。

牛市口得名于清代,在鸡市街附近设牛市,各地耕牛集中交易,每月有固定的赶场日期。由于牛行经纪照顾周到,买卖双方均感便利,生意兴旺,为人、畜服务的客栈应运而生,带动了这一区域经济的兴盛与繁荣,牛市口因此闻名遐迩。街两旁都是两层的穿斗房,街边总是一间间的大茶铺,通街还有几家酱园铺和餐馆。街上更多的是日杂农具店,为农业社会的生产服务。1927年6月9日创刊的《解放报》每日出一中张,发行部设在成都新集商场左边楼上第45号。这份报纸上就设有“牛市口那头”和“牛市口这头”专栏,分别为国内外和本市新闻,可见牛市口在当时成都市民心目中的重要性。

在老成都的习惯里,成都市区出牛市口往东去往重庆方向的大路就叫东大路,牛市口是东大路的成都这边的起点。民国初年,当时成都各界要求成渝之间修建公路的呼声很高,但当时的四川是军阀割据的防区制,很长一段时期里,成都、内江、重庆三地由刘文辉、李家钰、刘湘三位军阀分别统治,穿越三位军阀的防区共修一条成渝公路困难重重。一直到1927年,重庆到简阳的公路才初步修通。1930年,初步修通成都到简阳的公路。1933年,完整的成渝公路总算建成,此时在公路上除极少军用车辆之外,基本上没有民用车辆。1936年,成都与重庆之间的公路才算真正通车,百姓才有了可以搭乘的长途汽车。当时的成都东门汽车站就设在牛市口。牛市口也因成为成渝两地的交通枢纽而更加地繁荣起来。

成渝公路建成后,这里成为成都的起点站,进出成都的东大门。

张宗和先生的《秋灯忆语》里曾写到,1943年其全家从重庆两路口上四川公路局到成都的客车,开始“万里还乡”之路。车开了不到两天,就到了成都外东牛市口,然后在汽车站转车去了骡马市的成都招待所。

何其芳先生的散文《坐人力车有感》中提到,他坐成渝长途汽车也是坐到牛市口这个终点的。可见当时牛市口的汽车客运站就是承接成渝客源的一个交通枢纽。牛市口扼守成都城外沙河要道,随着客家人在东山地区越来越多,成都东北郊相继出现了西河、保和、十陵、大面等新场镇,人口增加也催生物资交易的需求,除了各场镇的零售外,还需要一个商品批发市场,牛市口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这个批发中心,直到现在牛市口还有米市坝、鱼市坝、鸡市坝、海椒市等多条街名默默作证。华阳东山曾有谚语“填不满的牛市口,扯不空的甑子场。乌龟坝上乌龟桥,乌龟桥头埋死人”,比喻再多的东西拉到牛市口一下就卖光了,甑子场的钱再花都花不完,乌龟坝就是钢管厂、420厂一带,因有大量中华草龟出没而得名,乌龟桥就是五桂桥。

牛市口繁华地段有一条小巷与东大路上的得胜街交会,街口路中央有一口百年大水井,水质清澈甘甜。旧时,众商家与邻近的许多茶铺都来此取水,取水担水的人在小巷时常川流不息。挑水洒漏的水,常常弄湿石板路,当地人因此唤这条小巷叫“水巷子”。“水巷子”是牛市口最老的古街,虽宽不到五米,但两侧商铺林立,户户皆为木板铺面,小青瓦,穿斗房,街上商家云集,老式作坊店铺都是前店后坊,后门另有一个院坝,有着浓郁的川西风格。

水巷子也是牛市口一个重要的节点。牛市口有两条大路可通简阳,一条是通过下水巷中段的洗脚河条石桥,沿小河往东北向到五灵庙(万年场),经跳蹬河、龙潭寺、院山到石板滩,从沱江水路到简阳;另一条最初是沿老路从五灵庙到多宝寺,到赖家店、石灵、西河场……后改为经下水巷、四方碑、乌龟桥到保和场、石灵、西河场、洛带镇,然后进入龙泉山再经五里坡、义兴桥、万兴场、三百梯、九倒拐、五凤溪,坐船顺沱江而下去简阳、重庆。下水巷洗脚河条石桥的商铺继续向东北延伸约五十米的街道不远处就是四方碑,是官道迎来送往的地方。水巷子的石板路到洗脚河条石桥路就终止了,这条路因此是古代通往川东的官马大道城镇场口的终点。这两条通往简阳的路都必须经过上水巷,两条路上的客人都汇聚到水巷子,水巷子的商业繁荣可谓占尽地利和人气。因旁有华光寺,东山三乡五场来朝拜的信众颇多。民国时期,水巷子已开始演变为专营日用百货、香蜡钱纸、推车抬轿的专业市场,但由于这里仍然是通往东山三乡五场的要道,酱园、粮油零售、铁器、书裱、茶社、布庄、锅碗热补冷镶、小吃等生意依然兴隆。经过岁月的洗礼,此时水巷子的石板路开始有些破败,但依然排列有序,石板路中心修有车辙石槽,专为鸡公车、载物的高车使用。四人大抬轿的轿夫正好走在两边的石板上。石槽两边石板,也供牛车马车、架架车使用。

上水巷不到一百米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残存三四家生意惨淡的轿子铺,织布机房数家。[1]牛市口是川西棉纺织业的发源地,清朝时棉纺织作坊即聚集于此,其时棉织业、绸缎业、生绉业、绫纱业、成衣业、服装、鞋帽等,手工作坊遍布;牛市口的棉带、棉纱品质优良出名,因此很多商户都置有织带机和纺车,织带纺纱是牛市口居民的一种副业:逢场天将铺面门板用两根高板凳架放在街沿下做生意;“寒天”生意冷清时,男人一般坐柜台前抽烟喝茶,算账理货,女人则在旁边纺纱、织带。一家人里,老人、妇女、小孩人人都会使用纺车和织带机,有时几部机头摆在街檐下,伴着织机嘎叽、嘎叽的节拍声,阖家一边织带,一边谈天说地,好一派市井生活的安宁与祥和。正因为有这样的纺织传统,后来成立的川棉厂也选址在牛市口旁边的万年场附近。牛市口还以草鞋出名,现在大田坎聚星小学对面还有席草田巷,席草田就是种席草的水田。

水巷子左边有一条三五米宽的大水沟,一年四季清流不断,名洗脚河。溪流由北向南,穿越得胜路经包家巷、莲花村流向锦江。

老成都人似乎都还记得,有一首歌谣曾这样传唱着牛市口的繁盛场景:

开的面店河南人,开的大饼山东汉。

麻花馓子锅魁店,糖油果子三大炮。

抄手糍粑叶儿粑,简阳开的羊肉汤。(www.xing528.com)

耗子洞的张鸭子,大田坎街占市面。

糖果点心锦果铺,马家药房来凑数。

刘家茶铺很红火,各种旅馆高中低。

成都行馆大吉祥,李记客栈鸡毛店。

还有马棚和牛棚,吃喝玩乐有去处!

在牛市口沙河对面是沙河堡,沙河堡是军营,清初时驻防陕西营,过去有军队就有军马,马需要草料等配套物品,加上市民需要耕牛与牛肉食品,于是官府把牛交易市场定在得胜场,既方便东山民众也方便军队,还因为这里离九眼桥码头近,离城区距离也合适——太近有气味,太远也不方便。为鼓励移民,清初时政府会无偿给移民牛马,后来改为买牛半价补贴,最终自由买卖,自然就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比如牛市口大纪行就拥有住宿、牛棚、餐饮、中介、借贷、税收等一条龙服务,赶牛的苦力到了牛市口就会得到工钱,拿到钱就会喝小酒泡茶馆,卖牛的老板就会入肚肠进花房,至于唱川剧、唱莲花落、打金钱板、卖花生瓜子之类的自然也少不了。

住在牛市口的商人来自全国各地,以陕西人最多,清初这些陕西人随清军入川,把持了四川的经济命脉,成都最大水码头五凤古镇和大旱码头牛市口都是以陕西帮势力最大。陕西人与东山客家之间因此常起纠纷。

牛市口发达的经济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据民国《华阳县志》记载,“尚義乡塾”民国八年(1919)易名为华阳县得胜乡区立第一初级学校,在牛市口华光寺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再次易名为得胜乡高级小学,迁到邓家花园老公馆;1958年10月因成都无缝钢管厂落户牛市口乌龟坝,学校搬迁到得胜乡莲花大队滑车道;20世纪80年代末期因修建二环路又迁往琉璃场锦华路,该校现名为盐道街小学得胜分校。陈毅郭沫若都是牛市口华得高学堂的学生。

牛市口也是成都市区和东山客家的一个分界站。最早研究成都东山客家人的学者钟禄元先生曾在1943年的《风土什志》创刊号上发表的《东山客家风俗一瞥》中提道:“只要步出成都东门外牛市口,就可以听见那难懂的语言。”牛市口在成都东门外五华里,由此出场口东行两华里即到塔子山,便进入了当时客家人聚居地域,即东山客家方言区。这在中国的城市是非常特殊的现象,因为广东、福建、江西及台湾的客家人一般都聚居在远离都市的地方。

过去在离牛市口两华里的牛王庙还都是讲成都官话,到了牛市口就进入客家话的地盘,做生意“木丝广卡嘎哇木达嘎”(不会讲客家话不行)。因此牛市口的本街商铺很多人也都会讲客家话,特别是妇女、小孩,不会讲也能听懂。

1936年牛市口划入成都市,不再局限于以耕牛市场交易为主,而成为这一区域的片区名。20世纪50年代,这一区域开始建设东郊工业区,在牛市口区域内改造沙河,修筑牛龙公路,并先后建起了成都无缝钢管厂、成都电池厂、成都茶厂、空压机厂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牛市口不再是闻名遐迩的“牛市”了,人民公社化后耕牛不准私自买卖和屠宰,但牛市口名气仍然很大,说起牛市口的“自由市场”,老成都无人不晓,所有在城里菜市场、副食品店凭“号号票”买不到的鱼肉、瓜果、蔬菜、副食,牛市口的“自由市场”里都应有尽有,琳琅满目,牛市口于是成了市民纷至沓来的“百日场”。

牛市口片区后来发展到东起成都无缝钢管厂,南到九眼桥一带,北至牛龙公路,西到牛王庙上、下街,牛市口为老地名,原属华阳县得胜场,至今在牛市口公交站旁还有一个不起眼的路牌——“得胜上街”,寂寞地彰显着这片区域老名字。

【注释】

[1]这几家织布机房集中在街中段,被称作“织带社”,扩大后迁往包家巷粮食仓库,改建为棉织十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