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拉塞尔·康威尔:伟大的演讲家与布道者

拉塞尔·康威尔:伟大的演讲家与布道者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威尔是天生的演讲家,但他的口才并不是仅靠天赋,而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思考与练习练就的。这是康威尔一直秉持的原则。演讲时要有热情,不能仅靠临场发挥,所以康威尔在每次演讲与布道之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酝酿情绪,做到心中有爱。像康威尔这样要求如此严格的演讲家似乎很少见了。迈步走向布道台的时候,康威尔是全场瞩目的焦点。在康威尔看来,凡是说出的话,就必须让所有人都听得明白,布道如此,诵读《圣经》也应如此。

拉塞尔·康威尔:伟大的演讲家与布道者

文/罗伯特·沙克尔顿

威尔是天生的演讲家,但他的口才并不是仅靠天赋,而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思考与练习练就的。演讲时,他总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只要他一开口,所有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这是一个人素质、气质与控制力的体现,说起来很空洞,但却是事实。

康威尔年轻的时候口才就十分出众。南北战争爆发初期,他经常发表各种爱国演说,并由此被征招入伍。入伍之后,部队里常常给他假期,让他在各地进行演讲活动。他的演讲极具说服力、亲和力与爱国情感,每到一处都能吸引大批听众,许多人在演讲结束后踊跃报名参军。作为牧师的他,布道时同样喜欢使用简洁、具有亲和力的语言,在信众中反响热烈,吸引了很多新教徒加入基督教

康威尔是天生的演讲家,但他的口才并不是仅靠天赋,而是通过刻苦的学习、思考与练习练就的。演讲时,他总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寥寥无几。只要他一开口,所有人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这是一个人素质、气质与控制力的体现,说起来很空洞,但却是事实。

25年前,康威尔出版了一本小书,教年轻人如何学习并训练口才。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要点是“口才的魅力在于清晰的口头表达”,康威尔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在演讲时,无论你在礼堂的哪个角落,每一个字你都能听得清清楚楚,而他丝毫没有刻意去重读。他本人反对“雄辩式的演讲”。如果你听过他的演讲,你会发现,他的声调总是很柔和,从不吞吞吐吐,即便进入古稀之年,他仍保持着一贯的作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只是像正常人一样说话,不刻意追求效果。

他还在书中写道:“演讲者必须心中有大爱,能容得下所有听众。”对于康威尔主义,他是这样解释的:“你有热情,别人才会有热情。”这是康威尔一直秉持的原则。演讲时要有热情,不能仅靠临场发挥,所以康威尔在每次演讲与布道之前都会花大量的时间酝酿情绪,做到心中有爱。

“演讲者必须心中有大爱,能容得下所有听众。”

“使人发笑很容易,但同时也很危险,因为你要想办法让人们在笑过之后重回现实,继续理性地思考。能否控制好观众的情绪是对演讲者最大的考验。”

我曾亲眼见过在一次布道会上,所有信众哄堂大笑之后,康威尔立即引入话题,将众人的注意力再次转移到自己身上。

演讲过程中,康威尔也会适时地幽默一把。他的幽默有个特点:浅显易懂、效果明显。比如他会说双关语,但听过之后,你不会只记得哪里好笑,反而会对他要表达的主旨印象更为深刻。他说的笑话带有一种轻松愉悦、感染人的力量,能将所有人都置于他的掌控之下。并且当你听完之后,你不会觉得他这个人很搞笑,而是会觉得能与他分享有趣的事很快乐,这就是演讲家的魅力所在。

他还在书中提到,“记得一定要忠于事实、言简意赅”,还带着些许调侃的口吻说,“只举能说明问题的例子”。像康威尔这样要求如此严格的演讲家似乎很少见了。在他漫长曲折的一生中挑些具体事例来讲,应该是最有说服力也最能引起听众兴趣的了。事实也证明,效果的确很好,每次他讲到这些时都能立即在听众中引起共鸣。前一晚在火车上听一个小男孩说的话,在哪里看到了什么,上个月、上年甚至10年前在俄亥俄州加利福尼亚州伦敦巴黎纽约孟买见了谁都可能是他引用的素材。对康威尔来说,每段记忆、每个故事都是有用的工具,都蕴涵着某个道理。

康威尔一生阅人无数,走过很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会用心观察,这些心得最终在他的脑海中形成取之不尽的素材宝库,只要他想,抽出即用。他从来不说自己在书中读到了什么,他所说的一切,都来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的好友亨利·H·斯坦利形容他是“复视人”,“无论什么事,只要他看一眼,他就知道它现在是怎么回事,以前又是怎么回事”。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总能将例子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当说到在加州萨特社区发现金矿时,他会提到一句——“我几年前就在那个地方作过一模一样的演讲,那可是整座城市的发祥之地”。说起发明缝纫机的故事时,他会补充一些细节,“如果我问在座的各位是谁发明了缝纫机,相信所有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哈维,但我告诉你们,你们都错了。南北战争时我就与哈维在一起。他告诉我,他努力了14年想把缝纫机研究出来,但都没有成功。最后他的妻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在他研究的基础上继续钻研,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就成功了。”听康威尔演讲,你会觉得所有人、所有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论是在布道台前还是在演讲台上,甚至私下里,康威尔的为人和言谈举止都保持着朴实、简单与真诚。如同他在书中所讲的,“没有人有滥用语言的权利”,演讲者和作家一定要对语言和修辞抱有一份敬意。

“没有人有滥用语言的权利”,演讲者和作家一定要对语言和修辞抱有一份敬意。

“要真诚”,这是他演讲时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做人的准则。

有个年轻的牧师告诉我,康威尔曾经非常认真地对他说,“你要记住,每次布道,你都是在拯救一个人的灵魂”。康威尔在一次与友人的谈话中也提到:“每次布道,我总是有种感觉,台下有个人或许一生只听我讲这么一次,因此我要抓住这唯一的一次机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说到这里,所有人就应该明白,为什么他每次布道都如此令人印象深刻,为什么他始终精力充沛。他总在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错失任何机会,不浪费一分一秒,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迈步走向布道台的时候,康威尔是全场瞩目的焦点。他从不刻意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相反,人们总是被他身上朴实无华的气质所深深吸引。“我想把布道当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去做,我讲的时候,你不觉得我是在布道,而是在听一个朋友娓娓道来。”这是康威尔在一次周日布道会上讲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头到尾,整场布道会的语言都亲切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在康威尔看来,凡是说出的话,就必须让所有人都听得明白,布道如此,诵读《圣经》也应如此。康威尔在讲《圣经》的时候就会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当中的情景,使听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他所讲的故事。

例如,在读到《撒母耳记》第十章开篇的时候有一句话,“你将遇到一行先知”。

康威尔就会补充说,“这里的先知就是‘歌者’的意思,”说完抬眼扫视一周,之后继续,“你将遇到一众从高处而下的歌者……”(www.xing528.com)

每当他觉得必要的时候,他都会停下解释,而听众也会在脑海中立即生成一个具体的画面。康威尔会接着说,“所谓高处,就是指山上那座又小又旧的教堂,大家都知道吧”。几个词,言简意赅,而且生动有趣!“你将遇到一行先知”这样刻板的语言经康威尔一讲解立刻就生动起来了,变成了一群歌者从山上的旧教堂下来的景象!他的语言的确有神奇之处。

“你将会遇到一群歌者,他们手持索尔特里琴、手鼓、笛子竖琴,一路从山上教堂走下来,边走边唱。”

如果说康威尔有几大得力助手,音乐肯定算是其中之一了。在祈祷会上,在教堂礼拜上,康威尔常会哼唱一曲,且沉醉其中,不知不觉中,信众们也跟着唱起来。

我就曾亲眼见过在一次礼拜上,领唱正站在唱诗班前领唱的时候,站在布道台后面低头看着赞美诗的康威尔也跟着唱了起来。他有些跑调,自己却浑然不觉,而且还打起拍子来。这时的他俨然成了领唱,所有信众都看着他,跟着打拍子!他不是故意的,而是随着乐曲的旋律,不知不觉间就成了这样。他的脸上有种能感染人的笑,所有看到他的人都会不由得会心一笑。似乎他天生就有种魅力,能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周围的人。

在康威尔主持的教堂活动中,不仅有演唱者,还有索尔特里琴、手鼓、钹等各种乐器。伴奏的乐器有时是钢琴,有时是长号、大号的风琴,还有排钟。康威尔比较倾向于声音洪亮的乐器,可能是觉得在某些特定时刻洪亮的声音听起来更有感染力吧。

受感染的不只是信众,还有唱诗班的人!做礼拜时,他们会在布道台后面站成弧线,全身心投入歌唱中。即便礼拜结束,信众散去,他们还是会一边收拾一边唱,直到离开教堂。他们很快乐,康威尔很快乐,信众们也很快乐。康威尔让每个来到教堂的人都感到快乐,让教堂成为人们都愿意来的地方,就像多年前豪威尔斯在莱克星顿时那样。

而且不仅仅是快乐,还有轻松、舒适、愉悦。你不会有任何压抑或者不自然的感觉,所有人都心怀崇敬。或许正因为如此,每次活动时,偌大的教堂才座无虚席吧。

康威尔喜欢使用简单的手势。想要强调的时候,就一个拳头与手掌相击。整场布道会结束,你几乎不记得他用过什么手势,但他的声音却犹在耳边,他的眼神似乎始终追随着你。年过七旬,康威尔的眼神仍像年轻人一般焕发着神采。

康威尔做事尤其注重细节。一次在一位老信徒的葬礼上,作为司仪的助手一时忘记了逝者住所的街道名和门牌号,就顺口说大家可以在电话簿上查到,这时康威尔打断他说,“是在海豚街这里(展示给大家看)”。他的声音很低沉,但是在场的每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丰富的经历是康威尔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每次布道或是演讲,他的思绪都会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多年以前。在那里,记忆虽历经光阴,却从未褪色。当时的那些人、那些事通过他的描述完美得以再现。

一次,他无意间提到了第一次见总统候选人加菲尔德的情景。“因为我之前认识麦金利少校,他和加菲尔德又都是北俄亥俄州的同乡,我就请麦金利上校和我一起去见加菲尔德,顺便帮我引见。到了之后,邻居帮我们去叫他,‘吉姆!有人找!’他是这么喊的。大名鼎鼎的加菲尔德在邻居眼里不过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吉姆,可见将邻居当做伟人,的确不那么容易!”他顿了顿,等会场静下来又接着说:

“我们三个人开始聊天,”——麦金利、加菲尔德、康威尔,多么罕见的三人组合——“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赞美歌。麦金利和加菲尔德都说他们特别钟爱古体的赞美歌,《旧时的宗教》是加菲尔德最喜欢的一首。说起其中的渊源,加菲尔德说他从小是由一个善良的老人抚养长大的,对于老人的养育之恩,他非常感激。每天清晨,老人总是在他窗外草地的篱笆边唱这首歌。只要听到歌声,小吉姆就知道该起床了。长大之后,他听过世界上最动听的演唱会歌剧,但最喜欢的还是《旧时的宗教》。麦金利也说了他最喜欢的赞美歌,但我忘记了,我只记得他和加菲尔德一样,都非常喜爱那首赞美歌。”

康威尔总是能抓住一切能影响听众的机会。这里就有一个例子,足以证明康威尔强大的感染力。当他的脸上浮现出不一样的表情的时候——似乎先于其他人想到了什么,多数情况下都是如此,他通常会说:“我们一起唱赞美歌吧!”说罢他立即点了曲名,风琴声随即响起,教堂里的每个人,不论男女老少就都跟着唱了起来,唱完一节唱下一节,丝毫不觉得疲倦,他们唱的就是《旧时的宗教》。这首赞美歌很简单,只是重复一个旋律:

现在对母亲来说已经很好了,对我来说也已经很好了!

在滚烫的熔炉边很好,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了!

下面也是一样,只要一直重复,连同歌词一起,后面的节奏感更强一些:

旧时的宗教,旧时的宗教,旧时的宗教……现在对我来说已经很好了!

对希伯来的子孙很好,对保罗和塞拉斯也很好,它将救你于危难,为你指引去往天堂的路。

《旧时的宗教》在哀伤、惆怅与真诚的气氛中被吟唱着。领唱的正是那个讲述自己与昔日两位伟人相交故事的人。此时的他就站在众人面前,带领所有人唱着赞美歌。他的目光炯炯有神,像燃烧的火焰,让人想起了营地的故事,那些相聚的日子和开天辟地时艰难的岁月。那时,宗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非凡的意义,没有亲身参与的人也都或多或少地感同身受。如今,活着的人再次唱起当年的老歌,沉寂已久的心再次因追忆往事而感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