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演说家:论辩演讲技巧与战术分析

打造演说家:论辩演讲技巧与战术分析

时间:2023-08-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8年第二届亚洲大专论辩会上,甲、乙双方就“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联合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论题展开了辩论。2.针对赛场形成战术氛围赛场论辩由评判员裁决,有听众旁听,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一)立论战术立论战术是指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的方法和技巧。因此,立论战术是论辩的最基本的战术。阐述观点要明确、毫不含糊,并在论辩过程中,严守本方观点,不发生游移。

打造演说家:论辩演讲技巧与战术分析

一、战略谋划

战略谋划是指在辩论前对赛场形势进行分析、预测,从而确立本方在比赛中的全局战略思想。

1.分析论题,确定战略基础

要想夺取论辩的胜利,必须在赛前进行认真而周详的审题。审题的内容主要包括论题的内容范围、论题词语的意义、论题的中心要点和论题的共认点和争认点,明确敌我双方的弱点和打击点,明确我方的主要论点,即强调什么、回避什么,这是确立论辩战略指导思想的重要基础。

审题的步骤,可分为细部审题和整体审题两部分。细部审题是将论题按照可以独立意义单位(词或词组)分为若干小节,然后逐小节地进行全方位的审题,在细部审题的基础上,整体审题就要对论题进行宏观的把握,综合各细部在论题中的重要意义,以获得最后立论的严谨。审题要力求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尽可能的细致、周密。

1988年第二届亚洲大专论辩会上,甲、乙双方就“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联合国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论题展开了辩论。乙方当时他们着重对“目前国际局势”“联合国”、“必要”等关键词组进行细部审题,经过整体组合,最后形成一个逻辑性很强的立论:“目前的国际局势是战争的阴影依旧存在,非洲灾民需要同情和援助,贸易保护主义需要各国的同心反对;希望和平,希望发展是主流,而联合国的宗旨正是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与发展,因此,它的存在就显得必要了。”“目前的国际局势”是甲、乙方的共认点,而甲方把原因归结于联合国的无能,从而来说明联合国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似乎是因为有犯罪所以就取消警察,在逻辑上经不起推敲,乙方充分认识到“目前国际局势重要性”,对此做足文章,最后取得了胜利。

2.针对赛场形成战术氛围

赛场论辩由评判员裁决,有听众旁听,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的态度、倾向在论辩过程中以笑声、掌声、神态等方式表现出来,对论辩双方产生鼓励、赞许或不信服、不赞赏的作用。因此要考虑赛场听众的文化背景和他们对语言美学态度,还要考虑对手的文化层次、语言风格交锋的效果等。以此来决定针对辩题性质的语言风格,即严肃程度、幽默程度、气势和轻重缓急等,从而形成有利于己方的战术氛围,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如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复旦大学队对马来西亚大学队的辩题是:“庞大的人口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担”,复旦队是正方。复旦队考虑到:第一,我国的人口负担重是众所周知,在人们心理上有一种“定势”,对我们有利;第二,此题涉及社会问题较少,民族色彩浓厚,所以,增加幽默感可以产生良好效果;第三,作为对手所在国马来西亚和东道主新加坡都在鼓励生育,这种心理“定势”,对我们不利,针对上述情况,复旦队决定采用一种冷面加幽默的风格,以一种深受庞大人口之苦的过来人身份,痛心疾首地说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如鲍勇剑(复旦队员)以沉痛的样子说出“像我这么瘦的人难道不是说明庞大的人口是负担吗?”的话时,全场爆出好一阵哄堂大笑。心理“定势”被潜移默化地转到了有利于复旦队一边。赛后对方的同学说:”看到你们那副沉重的样子,我们没开口就已经感到没信心了。”

赛场论辩的战术可分为三大类:立论战术及反驳战术和辩护战术。

(一)立论战术

立论战术是指对本方观点进行阐述的方法和技巧。论辩赛开始后,首先要亮出本方的基本观点,正面立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来论辩的攻守的形势。这好比戏剧舞台上的首次亮相,后面戏的发展只是使形象更加高大、丰满。因此,立论战术是论辩的最基本的战术。

1.立论的基本要求

(1)逻辑严密,旗帜鲜明。阐述观点要明确、毫不含糊,并在论辩过程中,严守本方观点,不发生游移。立论要周延缜密,前言后语要注意内在的逻辑联系,避免露出破绽,建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坚强阵地。

(2)思路清晰、论述流畅。阐述观点要注意深入浅出,层次分明。如剥笋壳般使听众入迷,使人明确观点的来龙去脉。叙述时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有条有理,一气呵成。

(3)论据确凿,紧扣论点。证明本方论点的论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摆事实,讲道理”的事实论据和“引经据典”的理论论据,这些论据要与本方论点有内在联系,并且引用恰当,这样才能有说服力。

(4)气势如虹,理直气壮。立论时要注重气势,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言,谈笑风生的姿态,构成一种自信、必胜的气势,配合以严密的逻辑,充实的论据,则势如破竹,一举成功。

2.立论的基本方法

(1)演绎法。即用一般的真实前提,以严密的演绎推理,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

(2)归纳法。即用确凿的事例和数据,以归纳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

(3)类比法。即通过列举相类似的事物,以类比推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正确。

(二)反驳战术

反驳战术,是指对对方观点进行批驳的方法和技巧。在论辩赛中要取得胜利,就要驳倒对方的观点,以确立本方观点的正确性。反驳战术是向对方观点实施攻击的基本战术。

1.反驳的基本要求

(1)抓住实质,击中要害。反驳要善于抓住实质问题,攻击对方立论的要害,使对方观点失去支柱,不应在细小枝节问题上纠缠过多。

(2)寻找弱点择机攻击。反驳,首先应从对方薄弱环节寻找突破口,逐步扩大战果。

在论辩过程中,要悉心聆听对方的发言,一般可以从如下思路选择攻击点:第一,以是非、真假、美丑、善恶来判断对方的论点是否正确。第二,用以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是否真实?

是否准确?是否充分?第三,从论据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有否逻辑错误?寻找到弱点后,攻击还要捕捉最佳时机,待对方弱点充分暴露时,一举击破之。

(3)集中优势,各个击破。要集中优势兵力,重点攻击对方一个目标,如同时攻击几个目标,看似气势汹汹,却分散了攻击力,让对方避重就轻,从容应对。

(4)语言犀利,语气逼人。反驳要注意语言的力度和攻击力,气势上造成一种紧迫感,不让对方有过多的思考与回旋余地。如论辩赛中经常使用反问句,因为反问句有一种向人发难的逼人感。

2.反驳的基本方法(www.xing528.com)

(1)指斥法。就是直截了当地指出对方的错误之所在,或是论点和事实相违背,或者是对方论证中自相矛盾,或者对方“偷换概念”等。毛泽东在驳斥艾奇逊“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谬论时,就用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发生的无数次的革命,美国、俄国、蒙古等国所发生的革命都不是由于人口太多的事实加以驳斥。又如复旦大学队在与剑桥大学辩论“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时,剑桥大学队的孙学军说:“据最近的资料表明,二战中英国人民的温饱程度是有史以来没有过的,营养价值在当时食物平均分配制度下是最好的。因此你不能通过这个问题来否认它是在温饱程度上讲道德的。”复旦大学队立即反驳:“«丘吉尔传»告诉我们,那时候好多穷人是怎么去填饱肚子的呢?是去排队买鸟食,还买不到啊!”在这里复旦队就是用指斥法揭露对方论点和事实相违背以及论据不真实。

(2)反问质疑法。即向对方提出诘难,置对方进退两难之地。如复旦队的顾刚说:“为什么要控制人口出生率呢?如果没有负担,如果庞大的人口不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负担,那么贵国的总理为什么还要说‘为了保障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必须特别注意人口增长呢?’”

(3)归谬法。即不正面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从反面引伸对方的观点,一直引伸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对方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如1988年亚洲大专辩论会决赛上,复旦队的反驳中就是归谬的运用:如果儒家思想可以抵御西方歪风的话“新加坡中央肃毒局只要对那些瘾君子们讲讲儒家思想不就可以万事大吉了吗?”“如果有人持刀抢你的钱包,你对他念一段«论语»吗?”

(4)预设埋伏法。即预先设置好圈套,引诱对方深入到本方早已形成的“伏击圈”的问题上,束缚住对方的手脚。1987年上海首届高校学生论辩赛中这样一个辩题:“建造高层住宅利大于弊”。正方事先从建筑部门获得准确数据,但先不公布,只是笼统地说:“建高层住宅能节约土地使用面积”。待引出对方反驳时,正方立即宣读调查数据,令对方颇为被动。

(三)辩护战术

辩护战术是指保护本方观点免遭对方攻击的方法和技巧。辩护要抵挡住对方的进攻,巩固自己的阵地,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基本战术。

1.辩护的基本要求

(1)针锋相对,澄清误解。针对对方的攻击,进一步强调、说明本方的论点,澄清对方误解之处。

(2)充实论据,维护论点。为本方的论点提供更多,更典型的论据,或者从其它侧面去论证自己的论点,或者指出对方反驳的错误,以维护本方论点的正确性。

(3)辩护恰当,范围清晰。为自己论点辩护时注意防止“辩护过多”和“辩护过少”,以免造成辩护困难或者没有说服力。

(4)从容不迫,稳守反击。辩护时面对对方的咄咄攻势,要从容不迫,切忌神态紧张,语言急促,甚至不顾一切,强行反攻,反而露出更大破绽,陷入更大窘境,辩护时要注意风度和姿态,以运筹帷握之帅气,驰骋疆场之将风潇洒地应付对方的攻势。

2.辩护的基本方法

(1)攻势化解术。即回避驳方锋芒,澄清事实真相。化解对方攻势,运用攻势化解术,可以达到四两搏千斤的神奇效果,可称为以柔克刚。

(2)稳守反击术。即以反攻对进攻,以针尖对麦芒的辩护战术,主动出击,攻其弱点,以刚克刚。

三、诡辩术与识别

诡辩是指违背常识和逻辑的似是而非的辩论方法。诡辩在大多数场合是作为贬义词来使用的。但在“求胜不求真”的论辩中,用正常的方法无法解决危机时,也往往用诡辩当挡箭牌。

1.诡辩的表现

(1)偷换概念。即偷偷改变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之变成另一个概念;或者抓住两个概念之间的某些联系和表面相似之处,把他们混为一谈。

(2)转移论题。即在论辩中将原论题转移成另外一个论题,从而回避在原论题上的难堪处境。转移论题的结果,是离原论题愈来愈远。

(3)含糊其词,模棱两可。论辩者故意使论题模糊不清,观点含糊其词,似是而非,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做不同的解释,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4)虚假前提。即指在论辩中推论的前提是虚假的,这些前提大都属于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5)虚假论据。即指用歪曲的或编造的“事实”、错误理论作论据。如希特勒及其党徒一手制造的“国会纵火案”以虚假的论据栽赃,硬说纵火案是共产党干的。

(6)预期理由。即指在论辩中,引用自身尚待证明的判断,作为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

(7)以偏概全。即指将只适用少数特殊事例的属性,推广到全类中去的诡辩方法。如仅根据个别农民子弟进大学后“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现象,全面否定高等教育。

(8)机械类比。即指故意把某些偶然的、表面的相同(或相似),而本质上不同的对象拿来类比,从而推论出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诡辩方法。

(9)以人为据。即指在论辩中,把目标转移到“个人”身上,不评价论证论题,而评价论证提出观点的人的品质,以对人的品质的评价,代替对人的观点的评价。如认为某人好,那么他的一切观点都是对的;反之,某人是坏的,他的一切言论都是错误的。

(10)循环论证。即指用论据来证明论题又以论题来证明论据,反过来,论据的真实性依赖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从诡辩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无论对什么事、诡辩者总能找出一些理由来辩护和反驳,表面上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似是而非。诡辩者看问题的方法,脱离了事物的客观性,究其本质,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诡辩是采用了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折衷主义的论证方法。混淆了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诡辩的识别和辩驳

(1)端正论辩态度。论辩是为了分是非,求真理,不能为了争一时之胜负,而滥用诡辩之道。不要硬性说服或强加于人。为了硬要说服对方,就可能使辩论失常、失言,导致诡辩;不要舍不得终止辩论,当正常的辩论被对方的诡辩和强辩搅得无望时,要毫不犹豫地终止论辩,论辩将变成争吵;下结论要慎重,对那些违背常识、违背逻辑,违背道德的推论,不管多么诱人,都必须有勇气抛弃;切勿不懂装懂,把问题弄明白了再辩论,诡辩就有可能大大减少。

(2)识别诡辩,揭露辩驳。诡辩会严重败坏论辩的声誉,阻碍论辩事业的发展。为了使论辩能够正确进行,达到宏扬真理,批判谬误的目的,必须提高识别诡辩的能力,对诡辩进行严肃的揭露和批驳。为此,首先必须深刻领会唯物辩证法逻辑学的基本原理和论辩的基本原则。以此作为批驳诡辩和谬误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要抓住诡辩的要害。诡辩的实质,是对事物矛盾的双方的主观随意性处理,我们在识别诡辩时,可从事物矛盾双方的辩证关系着手,从而抓住诡辩的要害,戳穿诡辩的把戏。最后要运用各种辩驳技巧战胜诡辩。如对“偷换概念”可直接指明两个概念的不同涵义;对“虚假论据”和“虚假前提”,则应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论据和前提的欺骗性;对“预期理由”只需揭示其论据的推想和假说性质;对循环论证“则指出其论点和论据的互相依赖性”,对“以偏概全”,只要指出所举事例的个别性和偶然性,诡辩就会不攻自破。总之,对耍无赖的诡辩性,必须针锋相对,严加驳斥,才能确保论辩演讲健康而有序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