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研究成果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代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走向“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空间建构”。

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构研究成果

在我国乡村历史发展进程中,“重构”不是一个新词。重构的起因,往往是由于被破坏、被摧毁、被解构等。梁漱溟先生曾指出,中国近百年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6]这些对文化属性的破坏,可从“礼俗、制度、学术、思想”等的改变观察到。那么,应当如何进行乡村建设?如何应对这些破坏?当时的学者们纷纷提出重构乡村社会的各种思想并开展试验,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快速城市化市场经济理念对乡村的侵蚀引发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剧变。有学者分析指出,“公共性消解”成为这一时期农村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农民公共文化生活日渐衰微,公共舆论瓦解,村社共同体解体,公共精神丧失,伦理道德弱化,村庄失去了自主价值的生产能力。[7]正是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弱化了公共文化生活空间,而公共文化生活空间的弱化又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文化的衰落,形成公共文化空间与农村文化的“双向弱化”。[8]面对社会普遍的文化贫困、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隐退、乡村社会日益衰落等社会现实,“重构乡村社会和文化”再次成为我国农村建设的逻辑主线,而寻找重构的路径则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使命,如聚焦于乡村公共服务建设、乡村公共空间的重构以及乡村精英公共精神的培育等方面。[9]

顾名思义,“公共文化空间”强调公共性,重视公民的文化权益,追求公平正义,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重构”是一个多义词,通常指重建、再现,也指重建物、复原物,有改造、复兴之义。因此,这里“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说法在表达上有些语焉不详,容易引起歧义,这个“重构”究竟是指恢复重建、复兴,还是解构、完全打破,再重新建?类似表达易造成内涵混淆。最关键的是,这里“重构”的目标不明晰,缺乏明确的价值取向。因此,与其说“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毋宁说“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空间建构”,如此表达更切中要义,明确我国公共文化空间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明确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际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就十分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体现在文化上,要加强社会的科学文化普及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方针。将两个方针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党中央对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在提高,内涵也更为丰富,而“乡风文明”的要求始终如一,说明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的一贯性,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核心目标。(www.xing528.com)

新时代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走向“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空间建构”。不仅是对概念的调整,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围绕乡村文明的复兴,提出目标明确的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之路。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培育,这是构成与我国特定社会制度相联系的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其核心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除了具体观念形态的表现外,也渗透于村民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10]新时代我国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必须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建构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公共文化空间。通过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场域建设、活动安排、制度设计等促进社会主义公共文化空间的生产实践,激发乡村社会民众的文化自主性,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促进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满足乡村基层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学者指出,乡土文化振兴应当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11]文化趋同背景下,作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主要积淀地和保留地,乡村地域的文化价值形成其有别于城市的独特魅力。[12]因此,在新时代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构建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具有文化认同感的中国特色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探索新时代公共文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