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研究而言,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时间较短,国内仅有《中国文化报》《光明网》等报刊和网站刊登过相关文章。除此之外,学界还未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但国内学术界与此相关的研究众多,总结起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文化权益、权益保障制度、党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相关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析。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研究: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就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研究而言,由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时间较短,国内仅有《中国文化报》《光明网》等报刊和网站刊登过相关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所作的进一步解读。比如,韩永进、肖庆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的文章《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等。除此之外,学界还未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但国内学术界与此相关的研究众多,总结起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文化权益、权益保障制度、党的制度建设三个方面。

(一)关于文化权益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关于文化权益的研究成果众多,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权益相关概念内涵及其外延、少数民族文化权益、农民工文化权益、毛泽东文化权益思想等几个方面。相关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析。

第一,文化权益内涵及外延研究。学界对于文化权益内涵的分析,大都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需要理论去分析的。在对文化需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于文化权益内涵及其外延的认识基本达成了一致。杨建春认为:“文化权益是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当享有的不容侵犯的自由和利益。公民的文化权益的构成主要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益、分享文化发展成果的权益、参与文化活动及文化事务管理的权益、文化创造自由的权益、文化成果得到保障的权益等。“[22]王列生从普通知识学的叙议角度指出,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义项结构与意义域为文化生活参与权、文化成果拥有权、文化方式选择权和文化利益分配权的义项分置脉络[23]。在此基础上,学界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文化产业、数字信息化,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做了诸多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学术成果。

第二,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研究历来受学界关注。李资源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研究》《中国共产党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两本专著,在对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文化权益做了全方位的深刻分析。而马伟华、宋梓林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空间的冲击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影响,并提出了维护城市聚居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路径[24]。卢世菊从旅游扶贫的视角切入,论述了我国旅游扶贫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护的具体实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旅游扶贫中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护的对策[25]。商光成论述了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对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少数民族文化权益保障的建议[26]张燕、杨依凡、冯营丽以少数民族妇女权益保护为视角,探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妇女的关系,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妇女权益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的措施[27]。总之,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及特殊人群的支持力度,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展开。

第三,农民工文化权益研究。高原丽论述了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重要意义以及农民工权益保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具体途径[28]。王鹏从农民工群体阅读服务的现状切入,分析了农民工群体阅读的总体态势、需求与供给,提出了农民工群体文化权益保障的政策建议[29]。赵蓉、王振亚以公平正义为研究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现状以及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缺失的主要成因,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30]。赵驹论述了保障农民工公共文化权益的具体内涵,提出了保障农民工公共文化权益的路径[31]。吴九占以文化执行力为切入点,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的状况,总结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与文化权益共享的特点,并提出了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融入与文化权益共享的对策[32]。白现军、崔玉利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缺失的不利后果,论述了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的基本思路[33]。总之,随着农民工群体队伍的不断壮大,学界对其文化权益的关注也日益增长。

第四,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一直以来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具体而言,一是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我国应该通过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去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何继良指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倡导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进一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强化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34]二是针对具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建设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张建跃在探析图书馆在保障人民公共文化权益的条件及可能性的基础上,指出建设图书馆在保障人民公共文化权益方面的重要性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图书馆保障人民公共文化权益的具体措施[35]。三是指出三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即政府主导、政府补贴及政府购买,很好地保障了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性,俨然成为当前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两条有效途径。

此外,也有少量学者聚焦于青年文化权益、儿童文化权益、老年人文化权益、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权益思想、毛泽东文化权益思想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学者通过阐述不同群体文化权益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最终理论指向都是为更好地维护公民文化权益建言献策。因此,这些研究为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证材料。

(二)关于权益保障制度的研究

国内学术界关于权益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妇女权益保障制度、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制度这几个方面,学者们通过对不同群体的权益保障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与探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第一,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研究。李洪梅认为,“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农民工权益缺乏保障,应充分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权、就业权、子女受教育权和社会保障权,以此推进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发展[36]。文峰系统地阐述了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安排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发展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具体措施:应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赋予城乡居民平等的国民待遇,进一步从政策层面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同时要创新司法部门工作方式,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减少农民工的维权成本[37]。张颖、滕松分析了农民工群体的现状以及农民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对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建设提出了重要见解: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建设首先应保障农民工的基本人权,其次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最后要构建科学的法律保护体系[38]。葛雅兰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差异性,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民工保障制度的建议。葛雅兰认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改革创新户籍制度,完善农民工低保收入制度,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39]。韩丹丹阐述了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的措施。她认为,不仅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而且要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机制[40]。(www.xing528.com)

第二,妇女权益保障制度的研究。惠建利探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妇女权益保障的制约因素,并就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妇女权益保障提出了建议。他指出,应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进一步明确新时代农村妇女权益保障既追求性别平等,又追求经济增长的新目标[41]。袁翠清阐述了农村留守妇女婚外情现状和农村留守妇女婚外情的权利影响,提出了完善农村留守妇女婚外情权益保障制度的措施。袁翠清认为,应明确保护农村留守妇女合法权益的立法理念,完善有关农村留守妇女婚外情的立法和司法救济[42]。李可书、张星系统地分析了日本的妇女权益保障制度,并从中提炼出了其对我国妇女权益保障制度的启示。他们认为,日本的妇女权益保障制度中的很多举措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对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权利进行专门立法,完善防止性骚扰的相关法律,同时要保障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为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43]。韩良良从女权主义的视角切入,阐述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的现状及原因,并对进一步开展保障妇女权益工作提出了建议。即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应制定《〈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细则》;在文化教育保障方面,应进一步完善保障妇女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在劳动就业方面,应建立健全妇女劳动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在财产权保障方面,有关财产保障法律法规的制度应更切合实际,充分体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44]

第三,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制度的研究。汪振江、杨铁生分析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制度缺失的成因,提出了重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制度的措施。他们指出,应完善父母监护制度和临时监护人监护制度,建立健全学校监护制度、农村社区监护制度和国家监护制度[45]。王秋香总结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对于社会保障需求的特点,并提出了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制度的建议。王秋香认为,政府应为非政府组织及其保障留守儿童权益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同时要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构建完备的有关留守儿童生存、保护与发展的法律及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加强立法与政策保障的针对性[46]。杨晟以少数民族自治区域的留守儿童为切入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权益法律保护的现状以及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不得力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制度的意见。他指出,应完善基层管理与监督机制,保障农村儿童的生存及发展权和受教育权[47]。李方芳论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权益缺失的表现及其权益保障不得力的原因,提出了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权益制度的主要措施,那就是政府应增强政策法规引导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监护及其关爱服务组织的保障机制[48]

总之,针对不同人群,学界结合其文化权益保障措施,提出了相关的制度建设及其对制度建设和制度本身的反思。基于从具体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原则,我们认为以上研究对于本书从总体视角入手去探析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提供了诸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启示。

(三)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研究

提到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不得不提到党对制度建设的相关研究。国内学术界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党的制度建设的特点、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党的制度建设的路径这几个方面,许多学者围绕这些方面对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

第一,党的制度建设的特点研究。王旸认为,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始终都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向前推进的;党的制度建设不仅是依据党的地位和面临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起来的,而且也是在不断深化认识、探索创新中获得不断发展的;党的制度建设的主线是修改和完善党章,核心是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党的制度建设和国家法律制度建设逐渐走向统一,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党的制度体系,这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鲜明特点[49]。赵铁锁、肖光文认为,党的制度建设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曲折性和复杂性,以完善党章和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特点[50]。陈世润、胡喜如认为,从路径层面看,党的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曲折性、长期性和实践性;从精神层面看,党的制度建设始终体现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从实践层面看,党的制度建设始终突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从内容层面看,党的制度建设始终坚持规范、标准、科学的内涵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主要特点[51]。蔡霞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历程,总结了如下特点:党的制度建设没有明确的针对性,是深刻反思经验教训的产物;服从和服务于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任务;紧密结合党的建设各方面而展开和推进;紧密结合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创立新的党建制度;党的制度建设过程也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的过程[52]

第二,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研究。刘先春、王光明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基本经验表明,制度建设是管党治党的根本之策,党的制度建设既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也要维护制度的权威,强化制度执行,同时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不断推动党的制度建设[53]。张瑞认为,党的制度建设的灵魂是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的制度建设的根本是制度建设的质量,党的制度的制定、实施与执行要同行并重,党的制度建设要与国家法律相衔接,这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54]。赵铁锁、肖光文认为,党的制度科学化的基本经验就是坚持科学建党的基本原则,把制度建党同其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中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同时牢牢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55]

第三,党的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李放、谢冠赋认为,党的制度建设要遵循稳定、发展、民主、文明的价值取向[56]。谢越认为,党的制度建设必须“以人为本“,既要符合统筹兼顾、永续发展的要求,也要加强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建设[57]。张晓燕认为,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不仅要保证制度要行得通和做得到,而且要注重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的结合、党内制度和国家法律制度的衔接,还要注重党内制度之间的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减少执行制度的自由裁量权[58]。董兵团、叶萍认为,加强党的制度建设要把握和处理好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制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党内制度建设与国家法制建设的关系[59]。郭亚丁认为,党的制度建设要充分彰显党章精神,要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要注重培养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要着眼于党的制度体系建设,要牢固树立党的制度权威,要坚持在党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60]。储新宇认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要坚持和贯彻习近平关于制度建设的重要思想,更加注重制度的体系建构、科学规范和制度的权威性[61]。朱文华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系统思维指导党的制度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用系统思维指导党的制度建设要坚持核心思维、整体思维和组织思维,构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严格执行与自觉维护相统一的制度系统。[62]单宁珍、宫玉涛认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既要体现政治建设的新要求,也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同时要加快构建全覆盖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进一步增强制度执行力。[63]王春来、孙堂厚认为,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要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的结合,要提升党的制度建设化水平、进一步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的制度化,同时要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创新。[64]

总之,当前学界对于人民文化权益、权益保障制度以及党的制度建设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相关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对于文化权益在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十分清晰,且对于文化权益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第二,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文化权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做了大量的研究分析。第三,针对党的制度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较为成熟,涉及面广、意义深刻。第四,总的来看,学界对于人民群众权益保障的微观研究较多,宏观层面的总体性研究较少。第五,专门针对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的相关研究极少,正处于起步阶段。结合笔者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开展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的研究,是从制度层面把人民文化权益、权益保障制度及党的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人民文化权益进行的理论探讨,本书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