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概述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概述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力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是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意味着人民对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出了切实努力。

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概述

大力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设施,是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意味着人民对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央及各级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做出了切实努力。

近年来,各地根据现实需要创新了公共图书馆的供给方式。例如,浙江省嘉兴市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支持进行资源整合,打造了“文化有约“平台并结合“点单式“线上预约通道,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通过“文化有约“平台,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查看并预约馆内活动。这相对于需要前来图书馆内进行预约的传统模式,既弱化了空间与时间对读者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差距。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社会参与。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引入市场机制,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发展活力。“[14]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既减轻了政府压力,也通过发挥多主体的优势而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以安徽省合肥市基层社区图书馆为例,2016年,高新区天乐社区有一个5000多本藏书的社区图书馆,社区自己负责管理,每周仅有两天对外开放,一个月仅有500本左右的书对外借阅。为了提供更好的阅读条件,天乐社区居委新建了一个藏书2.5万册的天乐社区文化中心,交给专门的文化运营公司管理[15]。此后,高新区天乐社区图书馆配备了充足的工作人员,读者数量与借阅量也随之增加。通过前后对比,可见社区力量参与基层图书馆运营管理后图书馆的利用率显著提高,这表明在基层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居民参与文化生活的积极性,促进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除图书馆之外,博物馆也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机构。根据国家文物局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达5354家,比上年增加218家。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4743家,占博物馆总数的88.6%。2018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6万个,教育活动近26万次,观众达11.26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亿多人次,博物馆成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16]。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逐渐由传统的线下服务转向数字化平台服务,这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措施。我国公共博物馆抓住机遇,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数字化博物馆的探索,现如今已经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就。2019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正常开放,但我国公共博物馆利用互联网科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数字化服务,使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通过多平台在线享受到博物馆提供的“云观展“服务。调查显示,以中央和省级政府直属博物馆为例,36所中央及省级直属博物馆共开放95个数字平台,向观众提供藏品欣赏、在线教育、虚拟展览服务。[17]总的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切实担负起了提供免费且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通过分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在服务方式上都得到了创新发展,特别是在运用新兴技术层面取得了显著成就。(www.xing528.com)

总之,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其具体实践给地区性文化建设事业提供了总体方向,各地的具体实践丰富发展了文化事业的实现方式,增强了它的现实性与可行性。地方性文化事业在制定政策及具体实践中既展现了普遍性,同时结合了当地特色优势以及群众需求,因而也体现了特殊性。同时,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的建设发展正随着时代的进步向更高质量的方向不断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