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抹茶道:茶界中国与跨越时空的茶文化

日本抹茶道:茶界中国与跨越时空的茶文化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千年之前,遣唐使荣西将中国抹茶道带回日本。如今,它已成为日本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今天,她将在对凤庵,与自己的同门姐妹们举行一场茶道会。这是日本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相联系,是日本茶道的特点。日本抹茶正好相反,他们恰恰推崇色泽鲜绿的草木之气。制作天目盏,日本在世的真正大师不足二十位,木村盛康正是其中之一。砸盏,已成日常。

日本抹茶道:茶界中国与跨越时空的茶文化

源于口感的追求,茶,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或塑叶成形,或包揉为饼,或杀青晾晒,或碾磨成粉。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历史带来的无限生机。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这是文人墨客对抹茶的赞美之词。千年之前,遣唐使荣西将中国抹茶道带回日本。如今,它已成为日本国粹,引为国宾之礼,誉为日本之最。

*塑叶成形

*碾磨成粉

抹茶,这种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饮茶方式,如今在日本正被人们视同信仰,仪式般地传承着。

宇治川河畔,名为对凤庵的茶室,小径旁花丛掩映,茶室门草帘轻垂。国政熏,日本茶道表千家的传人。今天,她将在对凤庵,与自己的同门姐妹们举行一场茶道会。

和敬清寂,草庵庭院,传统的环境提示着人们对传统礼仪的恪守。访者在外轻敲铜锣,以示到来。

*国政熏:日本茶道表千家传承人

*日本人喝茶礼仪

即便是多年老友,但国政熏和茶席主人都恪守着茶道的程序和礼仪。铁釜煮水,竹杓点茶,人们虔诚且谦逊。

杯与水因茶而相遇,人与物静默无语。使得“茶禅一味”化于有形与无形的朦胧之美中。

这是日本茶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幕。

整个茶会间,主客对话,杯箸放置,一切都有严格的规定。

主人擦拭茶具,茶勺取末,置茶粉于碗中,柄勺盛出沸水,一并注入。以茶筅击拂,搅拌碗中茶汤,直至泛起泡沫。

冷峻、恬淡的审美观,是对茶的敬畏,也是对人的尊重。

茶碗需要在手中转动两次,将茶碗正面转到外面后,方可饮茶。

每一个细节处的仪式感,都一览无余。

将日常生活与宗教哲学伦理美学相联系,是日本茶道的特点。人们提倡茶道应以禅宗思想为根底,去掉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

早在北宋时期,中国人便有“过熟则色黄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气”的说法。在对茶叶口感的认知上,中国人强调追求茶之味,而不能容忍草之味。日本抹茶正好相反,他们恰恰推崇色泽鲜绿的草木之气。如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两种口感的体会,源自古老东方一脉。如杯水的相遇,中国的艺术,正影响着这里的方方面面。

早在800年前,日本的镰仓时代,日本僧人将天目山瓷器带回国,黑中带紫,酱色釉彩的福建建窑瓷器,被称作“天目瓷”。

制作天目盏,日本在世的真正大师不足二十位,木村盛康正是其中之一。这位曾受邀在大英博物馆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因年轻时看到一只中国宋代的天目盏,此后便倾注毕生的心血去制盏,渴望还原出那种带着古老中国温度和时间光泽的天目盏。即便现在已经年过八旬,制瓷时他仍旧亲力亲为。(www.xing528.com)

鉴赏,判断,杯盏的艺术,在方寸掌心间,为此人们不断发现和追寻着。火与土相辅相成,错综复杂,斑驳绚丽的釉彩,如同百年前的时光渐渐苏醒

杯水相遇,茶为主演,器为助演。茶所带来的某种精神和境界被人们称之为“道”,这种“道”包罗万象。这种衍生出的思维,更像是人与茶,茶与器,天地自然间约定俗成的秩序和法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一种存在,有着中国传统的智慧。

福建省南平市,建盏的发源地。漫山遍野的老瓷片,见证着曾经的辉煌。“供御”二字,意味着皇家专属,这里曾是宋代建盏官窑的窑址。建盏大师陈叶琦说,建盏断代了八百多年,很多各方面的资料都很稀缺,也没有什么大的标本作参考,只能用窑址的一些残片来看它的斑纹花色,琢磨当时的器型来做现在的工艺。

建盏上红黏土中有近8%的氧化铁,这是产生建盏曜变的缘由。微观视角下的斑纹,奇幻的效果,除了氧化铁的变化,还来自特殊的物质——釉料。矿物质被研磨后,涂抹于器物的表面进行烧制,形成色彩斑驳的变化。那些隐藏在黑色之下的神秘,正是建盏的魅力所在。

陈叶琦认为建盏制作最主要的是泥料跟矿料的问题,从最初的选泥料、选矿料各个环节都是反复实验,不断失败,在失败中去对比老盏,然后慢慢研究自己的釉方和泥方。

陈叶琦制作建盏的过程,如艺术表演般流畅、优美:双手力度的拿捏间,泥坯中多余的空气被排除,转速快慢,指尖试探,增则繁,去则减,人与泥坯间的博弈,一气呵成。每一只盏不能相似,但又必须相同,关键在于修整坯体的角度弧度,此刻的一招一式,影响着未来的一丝一毫。

繁复的手艺,曾在王朝更迭的动荡中失传。如今从零开始,每一位制盏匠人,都有着自己解读历史的秘诀。

杉木烧制的草木灰矿石研磨而成的釉浆混合之后作为釉料。千变万化的釉料背后,是不断的失败与总结,积累与沉淀。

烧制建盏时,松木是秘诀,人们相信,松木在高温下产生的烟丝能够达到最佳的烧制效果。闹钟响起,窑内达到1300度,此时建盏入窖。

建盏入窑炉后,还需要漫长的等待。

*木村盛康

*制做天目盏

陈叶琦烧一窑看一窑,都不知道这个窑里面到底今天开出来是什么样的一个效果,成品率多少没办法预料,每一次做实验的新品出来大家都很开心。

建盏出炉,每炉12只,已是极限。陈叶琦对其中一只盏斑纹挺满意的,但是在杯盏釉面出现了几个釉洞,这是因为配料、泥料各方面细节没有处理好,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挺可惜。这一窑出现了很多问题,就差一点点,如果釉再薄一些的话,这只盏会很完美。

但是现在,他只有砸掉它。砸盏,已成日常。严格的标准下,人们渴望触碰到建盏终极的秘密。

*建盏的制作视频

每只建盏的烧制需要漫长的时间,而碎片飞溅只需一瞬。

曾经数以万计的制盏匠人,在泥土火焰间,留下了百年前探寻建盏秘密的声声叹息。其中的付出,人们难以想象。

茶连缀出世代匠人传承文化的动力,也揭开一段永不停歇的逐梦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