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特王国史:哥特人与狄奥多西大帝

哥特王国史:哥特人与狄奥多西大帝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手无寸铁的哥特人质只能惨遭屠杀,无一幸免。379年1月,西罗马帝国的格拉提安任命狄奥多西大帝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大帝则给哥特的倒戈首领们予以各种荣誉和奖赏。阿塔纳里克去世后的两年里,当初没有参与阿塔纳里克与罗马帝国签订和平盟约的西哥特部落一个个被利诱,纷纷臣服于狄奥多西大帝。如此一来,除居住在多瑙河河口及黑海北岸处于匈人统治下的东哥特人,所有的哥特人都向狄奥多西大帝俯首称臣。

哥特王国史:哥特人与狄奥多西大帝

风雨飘摇的君士坦丁堡——屠杀哥特人质——狄奥多西大帝的治国方略——阿塔纳里克进入君士坦丁堡——罗马人统治哥特人——狄奥多西大帝面临的危机

精彩看点

阿德里亚堡之战次日的清晨,得知瓦伦斯的宝藏均藏于城内的哥特人立即乘胜围攻阿德里亚堡城。攻城必须先破城墙,而“与石墙鏖战”所需的耐心远远超出了荒蛮的哥特人能接受的程度。当第一次攻城以惨重的伤亡宣告失败后,哥特人便愤愤地咒骂着放弃了再次攻打阿德里亚堡城的念头。两天后,哥特人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哥特人一开战即对君士坦丁堡展开了疯狂攻势,几乎一举攻破城门。倘若哥特人能一直保持战斗士气的话,或许会很快攻占君士坦丁堡。然而,当时恰逢一队服役于罗马军队的阿拉伯骑兵出城,与哥特人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虽然这只是小规模的对阵,对整个战局的影响无足轻重,然而,哥特人目睹了对方的一个阿拉伯骑兵在杀死对手后吸干了死者的血。亲眼所见食人行为对哥特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惊恐万分的哥特人一想到交战对手都是如此毫无人性的暴徒,不禁胆战心惊。哥特人继续围攻了君士坦丁堡数日后,见破城仍无望,便弃城而去,沿途带走了君士坦丁堡城外郊区的大量战利品。哥特人一路向北游荡,直至再次踏入自己曾经大肆烧杀抢掠过的黑海到亚得里亚海之间的诸省。

关于阿德里亚堡战役后的两年中哥特人在色雷斯行省和伊利里亚行省的所作所为,我们只有零星半点儿的道听途说。罗马作家们椎心泣血地控诉着哥特人犯下了滔天罪行,却没有陈述具体事件。然而,即便哥特人有种种暴行,也远不及号称出身文明世界、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军队在阿德里亚堡战败后对无辜民众进行疯狂报复的种种声名狼藉的行为那般惨绝人寰、令人不齿。前文讲过,历史上哥特人与罗马帝国数次签订和平盟约时,哥特人都被迫将贵族阶层的众多子嗣当作人质交给罗马帝国。罗马人认为此举能够震慑哥特人,使其忠诚地践行盟约。年轻的哥特人质通常都被送往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现在称为小亚细亚的地区。当时这里大多数城市内都有着数量庞大的哥特年轻人。时任东罗马帝国军事指挥官的朱利叶斯察觉到流言四起。阿德里亚堡战役传来的战报令哥特的年轻人质们欢欣鼓舞,甚至流露出了反抗的情绪。当时东罗马帝国朝野上下并未指定瓦伦斯的继承人。于是,朱利叶斯便从君士坦丁堡元老院获得了相关命令。根据元老院命令,朱利叶斯有权自行决断并采取任何对罗马帝国有益处的行动。随后,朱利叶斯密令小亚细亚诸省的执政官以礼物或荣誉为噱头,引诱各自所在行省的哥特人质于特定的一天集结到所在城市的集贸市场。只待哥特人质集结完毕,军队便会包围集结地。手无寸铁的哥特人质只能惨遭屠杀,无一幸免。朱利叶斯丧尽天良的计划成功实现。作为始作俑者,朱利叶斯简直被吹上天。赞扬他的人声称正是朱利叶斯的功劳才免除了东部诸行省的一场大难。虽然从这些哥特年轻人成为人质的那一刻起,就已然沦为一颗弃子,在双方的盟约破裂后,势必要灰飞烟灭。可即便哥特人毁约在先,朱利叶斯罄竹难书的罪行及罗马帝国的助纣为虐也都是无法掩盖的事实。

幸运的是,最终成为瓦伦斯继承者的新皇帝与朱利叶斯的性情截然不同。379年1月,西罗马帝国的格拉提安任命狄奥多西大帝为东罗马帝国皇帝。在位十六年里,狄奥多西大帝如同继奥勒良之后罗马帝国史上几位真正的明君一样,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只要帝国坚持施行仁政、践行公平正义,就能够使像哥特人那般伺机骚动的种族都安分守己、化敌为友。

然而,狄奥多西大帝深知,要想彻底收服哥特人,必须要先树立威信。树立威信的第一步就是要重整东罗马帝国已然分崩离析的军队,并想办法让士兵从阿德里亚堡战役惨败的恐惧中重新振作起来。狄奥多西大帝的政策是绝不贸然进行任何没有把握的大规模战斗。只有在己方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并能锁定胜局的情况下才会开战。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一来能令士兵们逐渐尝到胜利的滋味后重获信心;二来能让哥特人产生“胜利总是上帝眷顾罗马”的错觉,以此打击哥特人的锐气。此外,哥特人内部的分歧大大增加了罗马帝国的胜算,不时会有感觉自己被弗里希恩怠慢的哥特首领倒戈投靠罗马帝国。狄奥多西大帝则给哥特的倒戈首领们予以各种荣誉和奖赏。其中有一个叫莫达哈里的哥特倒戈者,在罗马军队中被授予高级指挥权,也正是莫达哈里在日后的罗马帝国与哥特人的大战中率军为罗马帝国赢得了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胜利。

弗里希恩大致死于379年或380年,具体日期不详。弗里希恩去世的次年,阿塔纳里克随即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领域。我们无法得知阿塔纳里克是如何摆脱曾向父亲奥瑞克发过的绝不踏足罗马领土的誓言的禁锢,或许所谓发誓的说辞一开始就只是阿塔纳里克的借口罢了。到达罗马后不久,阿塔纳里克就以绝对优势被西哥特人拥立为新首领。阿塔纳里克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迫不及待地与狄奥多西大帝订立和平盟约。狄奥多西大帝邀请阿塔纳里克到君士坦丁堡,并极尽奢华地宴请了阿塔纳里克。在君士坦丁堡的所见所闻强烈震撼了阿塔纳里克。用阿塔纳里克自己的话来说:“我经常听人们说起君士坦丁堡是何等辉煌的一座城池,以前一直以为那些说辞都是人们在吹嘘,没想到竟然是真的。罗马帝国的皇帝堪称存在于人间的神,任何反抗之人简直都不配为人。”抵达君士坦丁堡之后不久,阿塔纳里克便撒手人寰了,于381年1月去世。死后,阿塔纳里克享受罗马皇家礼制的葬礼待遇。罗马帝国还为阿塔纳里克斥巨资竖立了纪念碑以示荣耀。(www.xing528.com)

阿塔纳里克去世后的两年里,当初没有参与阿塔纳里克与罗马帝国签订和平盟约的西哥特部落一个个被利诱,纷纷臣服于狄奥多西大帝。386年,一些当年追随阿拉索斯和萨弗拉克斯两位将军而去,而今在一个新首领奥塔索斯统治之下的东哥特人在袭击了日耳曼北部和西部后,又回到了达契亚行省,并试图渡过多瑙河,进入色雷斯行省。然而,船队意外遭到罗马士兵半渡而击。大量的东哥特人要么死于刀剑,要么溺亡于多瑙河,剩下少量成功上岸的人立即向罗马军队举手投降。

如此一来,除居住在多瑙河河口及黑海北岸处于匈人统治下的东哥特人,所有的哥特人都向狄奥多西大帝俯首称臣。狄奥多西大帝深知哥特人的秉性是吃软不吃硬,要想确保哥特人忠心耿耿,必须要有所作为,令哥特人发自肺腑地称道赞誉,得到哥特人由衷的认可。因此,狄奥多西大帝对哥特人示以友好和信任。西哥特人在色雷斯行省分得了土地,东哥特人则在小亚细亚地区。罗马帝国还另外赠送给哥特人大批谷物和牲畜。哥特人获权依据本民族的古老律令进行民族自治。哥特的士兵被编入一支独立军队,号称罗马帝国同盟军,收入颇丰,并且享有多项特权。很多哥特贵族得到晋升,手握重权,为罗马帝国和皇室效力。这一系列措施的确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当然,世事不能令每个人都心满意足,时而会有不满情绪出现是在所难免的。然而,狄奥多西大帝在位期间,绝大多数哥特人都对狄奥多西大帝充满了感恩之心,并誓死忠心效力。后来狄奥多西大帝出兵剿灭西罗马帝国篡位者马格努斯·马格西穆斯及弗拉菲乌斯·尤金尼厄斯时,哥特的勇士们功不可没。

显而易见,狄奥多西大帝在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选择了一条最正确的路径,因为罗马方无法强行驱逐或者征服哥特人,唯一收服哥特人的方式就是采取怀柔政策,令哥特人感受来自罗马统治者的善意。如果罗马方只是象征性地采取一些不痛不痒的手段试图糊弄哥特人,那么结果可想而知。狄奥多西大帝针对哥特人推行的不折不扣的信任政策看似过分“鲁莽”,可这份让外界看来的“鲁莽”正是狄奥多西大帝信任政策的精妙之处。

狄奥多西大帝出兵剿灭弗拉菲乌斯·尤金尼厄斯

然而,当时的局势的确错综复杂,以致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似乎都暗含着令人不寒而栗的危机。不妨来想象一下东罗马帝国当时的境况:与罗马本国民众在语言、民族情感宗教方面都有分歧,并且在不久之前还战胜过罗马人的异族人,他们正居住在帝国中心区域,且数量庞大;异族人的四万将士已组建了独立的军队,并由罗马供给武器,还受到身经百战的罗马将军们的悉心教导,学习兵法。没过多久,来自罗马帝国的过分放纵就使哥特人恃宠而骄,无法容忍任何一点儿怠慢,而且想造反称王的心思也呼之欲出。据说,就连一贯被哥特人认为是朋友的狄奥多西大帝,听闻哥特人在战争中损失惨重的消息后,也难掩高兴之情。我们其实不必对狄奥多西大帝的反应感到意外,即便是在他之后的罗马帝国史上其他名垂青史的明君,也不可能使哥特人对罗马帝国长期忠心。我们无法想象,如果哥特人一直臣服于罗马帝国,历史将会是怎样的走向?哥特人的反叛有没有可能避免?无论如何,最终由于狄奥多西大帝后继者们的蠢行,以及罗马帝国历朝历代自私自利又野心勃勃的官员们的鲁莽,加速了哥特人走上反叛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