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特王国史:哥特人的发源地

哥特王国史:哥特人的发源地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许多方面来讲,哥特人的经历与其他在历史上享有同样声誉的王国大相径庭。在文学方面,哥特人给后人留下的唯有零星的《圣经》译作。然而,哥特人的历史本身是极具吸引力的。哥特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无巧不成书,以东西方位来命名哥特人两个分支的方法一直适用且贯穿于整个哥特历史。哥特人征服了欧洲南部后,维斯哥特人一路向西迁徙,最终到达高卢和西班牙地区。奥托哥特人则定居在了意大利。

哥特王国史:哥特人的发源地

精彩看点

哥特人初印象——哥特人的故事值得一提的原因——哥特人与格皮特人——哥特人的亲族——哥特人的外貌——哥特人的民族特性——哥特人的生活方式及政体——哥特人是异教徒——如尼字母——哥特人与盖塔人——迁离波罗的海

早在耶稣出生的三百年前,皮西亚斯[1],一个来自希腊殖民地马赛的探险家,便向文明世界宣告了歌德人(Guttones)的存在。歌德人居住在维斯图拉潟湖附近被称作“东普鲁士”的地方,并且买卖产自波罗的海岸边的琥珀[2]。在之后的四百年的时间里,这些波罗的海海岸边的琥珀商人仿佛销声匿迹了。根据公元79年去世的罗马作家老普林尼的说法,老普林尼在世时歌德人仍活跃于东普鲁士。当又过了一代人的时间后,罗马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塔西佗曾两次提及歌德人。塔西佗对“歌德人”的拼写不同于前人。他将之拼写为“Gotones”,而非前文提及的“Guttones”。

在自己一本关于日耳曼人的书中,塔西佗以一种很难翻译成英文的、单刀直入的方式写道:“利吉尼亚人与歌德人比邻而居。当时歌德首领拥有的权力已然比其他日耳曼各民族的首领的权力要大很多,不过歌德首领的权力还没有大到能够一手遮天的程度。”此外,根据塔西佗的《编年史》记载,歌德人曾经庇护过另外一个日耳曼部落的首领之子,这个首领之子因不敌外来侵略者而被赶出了自己的部落。塔西佗让我们了解到颇多关于古日耳曼人的趣事,但涉及歌德人的只有以上两处。如果塔西佗能够预料到这支位于偏远之地、貌似默默无闻的部落的最终命运,那么我们确定歌德人将会引起他的更大的关注,因为歌德人正是日后声名远扬的哥特人。几个世纪后,哥特人将部落首领推上了罗马至高无上的宝座,同时将哥特人的法律施用于包括从亚得里亚海至西海[3]的整个欧洲南部。

塔西佗

恺撒大帝

本书讲的正是哥特人的故事。故事从最初籍籍无名地居住于波罗的海及维斯瓦河附近的“北方发源地”时期的哥特人讲起,一直到哥特人的独立历史融入南方诸国的历史中为止。哥特人曾战胜过南方诸国,南方诸国最终却同化了哥特人。从许多方面来讲,哥特人的经历与其他在历史上享有同样声誉的王国大相径庭。从塔西佗在世时期算起到之后的三百年中,关于哥特人的历史记载充斥着野蛮杀戮及掠夺的沉闷色彩。再往后一个世纪,哥特人成了欧洲最强大的族群。在哥特人的两个领袖中,有一人坐上了由恺撒大帝[4]奠基的王座,加冕为王,成为意大利历史上施行仁政的一代明君。另一人则统治了西班牙及高卢地区最富饶的区域。二百五十年后,东西哥特王国均已覆灭,哥特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无迹可寻。我们讲的故事中亦缺乏其他大部分民族史里让人们感兴趣的很多元素。在文学方面,哥特人给后人留下的唯有零星的《圣经》译作。哥特人讲述的关于上帝和英雄事迹的传奇几乎全部失传,甚至当我们想去了解关于哥特人的那段短暂而又辉煌的历史时,也只能去参考一些对历史一知半解的作家书写的内容,而这些书中并未提及我们真正想去了解的关于哥特人的大量的史料。然而,哥特人的历史本身是极具吸引力的。纵观历史长河,哥特人能够迅速崛起,到达权力顶峰,继而又突然坠入悲剧般的覆灭,这种剧烈的变化让人扼腕叹息。后人该永世铭记我们讲的哥特人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高贵品格和事迹。本书中记载的事迹曾影响了整个文明世界的发展。哥特人的历史也是意大利、法国及西班牙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哥特人的历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哥特人的历史也别有深意,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讲,哥特人是我们的近亲民族。我们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而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从很大程度上讲我们是日耳曼人的后代,我们的语言也来自日耳曼人。哥特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通过乌尔菲拉斯主教翻译的《哥特圣经》,读者可以发现哥特人的语言与最古老的英语非常相似,但更像瑞典人挪威人的祖先讲的语言。公元1世纪,毫无疑问,日耳曼各部族之间的语言是相通的,但即便如此,当时肯定还有各种不同方言的存在。这些差异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日益显著。现在看来,因为《哥特圣经》比当时其他方言所著书籍要早几百年问世,所以《哥特圣经》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古日耳曼语在演变成为现在我们称之为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和丹麦语等不同语言之前的原貌是什么。也正因如此,研究消失已久的哥特语能够让研究英语词汇起源和英语语法规则的学者受益匪浅。

迁徙中的哥特人

哥特战士

除《哥特圣经》外,另有两到三篇用哥特语书写的短篇文本。其中一篇是不完整的历法节选,包含了“Gut-thiuda”这个词,也就是“哥特人”的意思。“thiuda”这个词与古英语中“théod”一词相同,意为“人”。借助“Gutthiuda”这个合成词及其他证据,我们也许能推断出依据罗马传统将哥特人的名称拼写为“Goths”的这个词或许本该拼写为“Gutans”,单数形式为“Guta”。[5]

如同其他民族的称谓一样,“Gut-thiuda”一词最初肯定蕴含着某种含义,但具体含义已不得而知。通常,有说法认为哥特人的名称“Goths”一词与上帝“God”(哥特语中拼写为“guth”)一词有某种关联。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古老的民族很有可能会称自己为“上帝的崇拜者”,但即便提出“哥特人名称与上帝一词相关”这一非常有趣的说法的是史上最伟大的学者之一的雅各布·格林,现在我们也能够确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现在,人们普遍认为“Gutans”一词的含义是“出身高贵”。

西哥特人

公元200年左右,哥特人生活在黑海北岸。他们分裂成了两个分支,即瑟维宁斯与格兰特斯。在历史上,这两个分支还拥有更加为人熟知的称谓:瑟维宁斯也被称作维斯哥特,又名西哥特;格兰特斯也被称作奥托哥特,又名东哥特。这种以方位命名的方式起初是为了划分当时两个分支各自占领的领地,即两个分支当时各自位于德涅斯特河的东侧与西侧。无巧不成书,以东西方位来命名哥特人两个分支的方法一直适用且贯穿于整个哥特历史。哥特人征服了欧洲南部后,维斯哥特人一路向西迁徙,最终到达高卢和西班牙地区。奥托哥特人则定居在了意大利。从严格意义上讲,“Goths”这个词也许就是代指当时的瑟维宁斯人与格兰特斯人所处历史时期的哥特人。除上文提到过的两个分支外,还有第三个分支——格皮特人。维斯哥特与奥托哥特人认为,严格来说,格皮特人不算是哥特人,但无论如何格皮特人也是与哥特人血缘关系最近的一个分支,而且曾与哥特人一起建立了国家。哥特历史学家约旦尼斯[6]用一则奇异的故事讲述了格皮特人的起源,他也许是在远古时期的一些传唱度很高的民谣中获得的线索。约旦尼斯认为哥特人最初的家园是斯堪尼亚岛,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哥特人是在一个叫贝里格的首领的领导下,乘坐三艘船抵达欧洲大陆的。其中一艘大型帆船抵达的时间远远晚于其他两艘船。也正因如此,这艘抵达时间较晚的船上的人被称为格皮特人。“格皮特”源于一个哥特词语“gepanta”,意为缓慢。当然,“格皮特”的真实含义并非如此,这只是哥特人在戏谑格皮特人罢了。根据约旦尼斯的形容,格皮特人身材高大而智力不高。事实上,格皮特人在向南迁徙的征程中确实落后于哥特人。

货币上的格皮特人

哥特人是否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是一个争议很久的问题。一个族群的歌谣中有关体现该族群来历的内容不该被轻易忽视。此外,毋庸置疑的是,哥特人曾在波罗的海的南北海岸居住过,但除了传说,再无其他证据能支撑这种说法。的确,位于瑞典南部的一个地区依然被称作哥特兰岛,可作为这个地区名称由来的耶阿特人[7]与哥特人并非同类。但毫无疑问,二者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这座位于波罗的海海域的哥特兰岛在古时被称作哥德兰岛。严格说来,这似乎预示着该岛的早期居住民的确是哥特人。此外,根据挪威人的传说及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诗篇,北欧的日德兰半岛在古时曾被哥特人的一个分支占据过,这个分支被后世称作赫瑞哥特,又名赖德哥特。

盎格鲁-撒克逊人

哥特人同期存在的还有其他许多较小的部族,诸如赫鲁利人、斯克里安人、鲁吉人及特斯林人等。这些小部族曾与哥特人一道南下,具体是臣服于哥特人还是作为哥特人的同盟不得而知。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列举的这些小部族与哥特人的相似度远远高于日耳曼数量众多的其他分支部族。此外,伟大的汪达尔人最初分布在哥特人西侧,两族人毗邻而居。几乎是在哥特人南下的同一时期,汪达尔人选择了与哥特人不同的道路,从波罗的海一路行进至多瑙河河岸。汪达尔人为之后的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曾有罗马作家称,在语言、法律及习俗方面,汪达尔人与哥特人均如出一辙。罗马人经常会混淆二者,并且总是将所有曾向南发起攻势的日耳曼人各部族统称为哥特人。在本书中,我们主要关注维斯哥特与奥托哥特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至于其他部族,本书只会在必要时顺便提及。

汪达尔人

狄奥多西一世

史料中记载的哥特人通常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肤色较浅、金发碧眼。在现代社会,瑞典人比其他国家的人都更符合上述特征。为了纪念父亲狄奥多西一世,阿卡迪乌斯大帝曾在君士坦丁堡建造了一个叫“历史风云柱”的雕塑,雕塑上刻画了一场凯旋游行,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哥特人俘虏。[8]从这个雕塑中,我们可以了解有关哥特人的服饰及外貌特征。

哥特人通常身穿缠着腰带的短款束腰外衣。外衣是大翻领,袖偏短。内搭服饰较长,直达膝盖。哥特人的裤子长短不一,有的到达脚踝处,有的刚刚没过膝盖。史上最后谈及哥特人服饰的文章的主要目的是将哥特人与光腿的罗马人区分开来。雕塑中可以看到一位坐在牛车上、由两名侍者随身伺候、身份或许是国王或许是首领的人。尽管他的穿着与其他俘虏非常相似,但这个国王或首领的衣领及束腰外套的裙边剪裁非常讲究,颇具装饰效果,由此来体现他的身份地位较高。雕塑中所有人都留长鬈发,蓄长须。除个别未戴帽子的人,其他人都戴着造型奇异的帽子。游行队伍中的有些哥特人似乎并不是俘虏,而是为罗马人服役的后备军。这些哥特人身上没有任何受辱的痕迹,而且很多人穿着罗马盔甲。后备军的领导骑在马背上,衣着与其他沦为俘虏的哥特同胞相似,唯独多了一件长款皮质斗篷。而长款皮质斗篷是哥特人的标志性服饰,这是尽人皆知的。女性俘虏均穿着覆盖住腿部的长袍。有些女性裹着头巾;有些则没有佩戴任何饰品,披散着一头长发。我们完全可以相信,这幅颇有趣味的雕像呈现出的内容准确性很高,因为到4世纪末,君士坦丁堡的居民已经非常了解哥特人了。(www.xing528.com)

哥特人拥有很多令对手都常常心服口服的高贵品质。历史中大量的事件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哥特人果敢刚毅、慷慨无私、不惧贫苦、百折不挠,对家人情深义重、忠贞不贰。罗马作家抨击哥特人未能恪守条约。文明化的民族通常乐于指责荒蛮民族失信于某项所谓的条约,而荒蛮民族往往有足够的理由予以驳斥。在最初的较量中,为了取得胜利,哥特人的确有些残暴,但纵观哥特人的历史,最熠熠生辉的却是哥特人对待战败部族时表现出的人道精神与公平正义。此外,大量史实证明,罗马人为了躲避统治者的残暴镇压,宁愿向施行仁政的哥特人寻求庇护。然而,史料证明,直到信奉基督教后,原本荒蛮的哥特人才逐渐显露出温和的品性。信奉基督教无疑对哥特人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连原本痛恨哥特人、斥责哥特人为外来侵略者和异教徒的罗马牧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些所谓野蛮人比罗马人更加恪守《福音书》里规定的各项清规戒律。

日耳曼人

到目前为止,没有关于哥特人住在波罗的海附近古老家园时的社会风貌的描写。或许,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与塔西佗描述的其他日耳曼人的社会特征相似。通过整合塔西佗提供的信息和后期了解到的关于哥特人习俗及制度的内容,我们大致能推断出哥特人在南下征战之前的生活方式。我们能够推测出哥特人当年并非生活在城市或者村落,而是散布在森林中和平原上的一些居住地。在奴隶及战争中擒获的战俘后代的帮助下,哥特人开垦土地,使每片居住地都辟有农田。哥特人并非主要依靠农作物维持生计,而是主要依赖广袤土地上放养的规模庞大的牛群。哥特人主要饮用蜂蜜酒和啤酒,而且毫无疑问,哥特人和其他日耳曼人一样经常酗酒。在宴会上,哥特人会高歌娱乐,吟唱过往岁月中享有盛誉的英雄事迹。每当月初,各个地区的男性会在户外聚集,执行审判及制定法律。偶尔,所有族人亦会聚集在一起商讨重大事宜,诸如战争或和平。部族首领按照民意遴选产生,主要来自两大家族:阿马林斯家族和巴尔的斯家族。据说阿马林斯家族的祖先是一位因为各种英雄事迹被称为“阿玛拉”,即“强者”的枭雄。“巴尔的斯”一词与英语中“大胆”一词出处一致。我在后文中会用大篇幅讲述这享有盛名的两大家族的故事,因为阿马林斯家族后来成为奥托哥特的王族,而维斯哥特则从巴尔的斯家族成员中选择自己的首领。

我们几乎无从得知哥特人在荒蛮岁月中信奉的是什么宗教。哥特人本土的历史学家认为哥特人曾一度信奉被称为“安塞斯”的存在。“Anses”(安塞斯)一词其实就是指“AEsir”(阿萨神族)一词,即“Ass”(阿斯)或“Ans”(安斯)的复数形式。阿萨神族是斯堪的纳维亚人在本民族神话中对于无上之神的称呼。诚然,没有远古时期的作家曾提及关于哥特人之神的半点儿信息,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主要信奉的神灵中肯定有被称为“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的卡斯托尔与波吕克斯。而且我们确信,如同日耳曼人的其他分支一样,哥特人也崇拜盎格鲁-撒克逊的至高之神,即风暴之神奥丁。奥丁也被认为是启迪诗情及智慧之神。毫无疑问,哥特人信奉的另一个神灵是日耳曼神话中的主神提尔。提尔的名字预示着提尔曾与帝乌斯、宙斯和朱庇特一样,是印欧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天神。此外,提尔还是日耳曼士兵在战争中寻求庇佑的神灵。或许,即使我们无从知晓哥特人如何称呼这太阳神和雷神,但哥特人有可能还信奉这二神。斯堪的纳维亚人将太阳神与雷神分别称作巴尔德尔和扫罗。有证据显示,“哈里亚”一词在《哥特圣经》里原指“地狱”,最初应该是地狱女神的名字。至于诸神中究竟谁的地位更高,以及人们当时还信奉哪些神,都已是无法解开的历史谜团了。人们将高高坐落于战车之上的“神像”——非完整神像,而是由类似人头形状覆盖的柱子——带往各处供奉。祭品有浸过酒的动物,据说有时也有人类被作为祭品供在祭坛上。但关于人类祭品的说法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在哥特神庙中侍奉神灵的既有男牧师,也有女牧师。因战争迁移的途中,哥特人通常用帐篷搭起临时神庙。关于哥特人在信奉基督教之前的信仰状况,我们的了解仅局限于此。因为当哥特人开始信奉基督教之后,基督教的牧师竭尽全力想要抹除掉哥特人关于早期信仰的记忆,而最终基督教牧师们也如愿了。

风暴之神奥丁

关于哥特人早期的生活状况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哥特人拥有自己的一套字母表,其中的字母被称为“如尼字母”。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妄断哥特人当时有适用于广泛传播的文字,因为哥特人在荒蛮时代用的书写材料无非是很不方便的木板和木棒。哥特人正是用这些木头介质来刻印碑文,但不能因此就说大部分哥特人能够阅读和书写。“如尼字母”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秘密”或“神秘”。当时的人们对书写怀有一种神秘的敬畏感,认为书写是一种近乎奇迹般的天赋。很有可能当时只有神职人员或者一些有学问的人才能接触到关于书写的知识。哥特人当时用如尼字母在逝去的英雄们的墓碑上题名,同时在英雄们的刀剑和宝石上刻上主人的名字。哥特人中的一些智者会书写一些巫术符咒并将其悬挂在人们家中来辟邪和祈福。有时,人们会将新制定的法律刻在木头或石头上传给后人。首领之间会互传书信来商讨一些事关重大、不宜说出来的问题。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些书信都是简短而精练的。诗人们也会时不时地请求懂如尼字母的人将自己的某首诗歌记录下来。也许在历史记载中,还有一些措辞相对粗暴的内容,譬如我们能在那部简短记录历史事件的《撒克逊编年体史书》的开篇章节中读到“某个王去世,之后某某人被立为王,哥特人与格皮特人大战。格皮特人战败,尸横遍野。某位首领被杀”之类的内容。然而,上述关于哥特人文字使用的内容仅仅是猜测,因为只有一块或两块哥特碑文被保存下来,而且是非常简短的碑文。哥特人将如尼字母表传给了居住在波罗的海附近的其他亲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冰岛及不列颠群岛的数百处墓碑和纪念柱上也都发现了如尼字母。如尼字母中的“P”和“p”两个字符被古英语吸收来表达字母组合“th”及字母“w”的发音,因为这两个音在罗马字母表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当人们用“ye”替代定冠词“the”,或者用“yt”替代指示代词“that”时——目前英国人仍会用到这两种替换方式——实际上就是在使用两千多年前荒蛮的哥特人使用的如尼字母。1838年,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附近,一座异教神殿中的断壁残垣里出土了一条金项链。这条金项链上的刻文便是哥特如尼字母。哥特人早在4世纪时便居住在布加勒斯特城。一些学者认为刻在金项链上的内容是“哥特-阿诺姆海拉格”,蕴含着“哥特神圣珍宝”的意思[9]

毋庸置疑的是,这些字母并非由哥特人发明。至于哥特人究竟是如何掌握了这些字母,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如果我们将最古老的如尼字母与拉丁字母,或者与拉丁字母很相似的早期希腊字母进行对比,那么一看便知很多如尼字母字符其实都是拉丁或古希腊字符,只是稍加改动以便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雕刻在木头上。学者们普遍认为如尼字母起源于拉丁文,但各种证据显示如尼字母最早是在没有受到罗马影响的边远东北部地区开始使用的。我们倾向于艾萨克·泰勒博士的观点,即如尼字母是在黑海西北海岸的一些地区使用的古希腊字母的变体。但我们无法考证居住在离这些殖民地六百英里[10]以外的哥特人究竟是如何掌握了这些字母的,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字母的读音发生了变化。

在本章结束之前,我还必须提及一些内容,因为这些内容会影响我们对于后续内容的某些理解。远古时期,居住在多瑙河河口北面的部族被称为“盖塔”(Getes),拉丁文书写为“Getᴂ”。关于盖塔人,也许你曾有耳闻,当年盖乌斯·屋大维·图里努斯曾将古罗马诗人奥维德逐出罗马,并且放逐他与盖塔人一起生活。3世纪时,哥特人出现并开始在盖塔人的土地上生存,在某种程度上还与当地居民进行了民族融合。罗马人由此推断哥特人与盖塔人本是同一族群,只是命名不同,甚至说二者本拥有同一个名称,只是发音不同而已。即便是身为哥特历史学家的约旦尼斯也曾将著作命名为《盖塔史》,而且将哥特人的传说与曾在书中读到的关于盖塔人的故事融合在一起。一些伟大的现代学者也曾致力于论证盖塔人就是哥特人,以及哥特人的最早居住地遍及波罗的海至黑海的全部地域。然而,目前最具才能的权威人士认为“盖塔人是哥特人”的说法是错误的。权威人士称,在当年迁徙至多瑙河地域时,哥特人是与一支来自其他种族且所讲语言也与哥特人截然不同的种族定居在一起的。

除非有一种可能性,即地理学家克劳迪乌斯·托勒密的消息是未经考证、全凭剽窃前人信息所得,否则公元2世纪中叶,“吉通人”,即哥特人,仍然居住在维斯图拉潟湖东岸沿线。不久后,哥特人开始了恢宏的南迁征程。他们古老的家园亦几经易主,最终被斯拉夫人和立陶宛人的分支占领。

【注释】

[1]皮西亚斯,希腊航海家,是第一个到访并向世人宣告发现西班牙、法国及不列颠岛海岸的希腊人。——译者注

[2]书中前两句话一直备受质疑,伟大的德国学者卡尔·穆伦霍夫认为“Guttones”一词是老普林尼引用皮西亚斯的故事时发生的错译。卡尔·穆伦霍夫还声称皮西亚斯当年谈及的民族其实是居住在易北河河口的条顿人,但我们认为这种推测尚缺乏论证。——原注

[3]因东哥特王国濒临亚得里亚海,西哥特王国濒临西地中海,故推测文中西海指西地中海,所指区域即亚得里亚海沿岸的意大利到西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译者注

[4]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独裁者、政治家、将军,同时是一位杰出的拉丁散文家,颠覆罗马共和国、缔造罗马帝国的关键人物。——译者注

[5]从严格意义上讲,“Gut-thiuda”一词实际上是从更早期的“Gutos”(单数“Guts”)一词演变而来的,但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主要以“Gut-thiuda”这个合成词形式使用。——原注

[6]也许是意大利克罗托纳的主教。——原注

[7]盎格鲁-撒克逊人则用“Géatas”一词来称呼耶阿特人。——原注

[8]“历史风云柱”的雕塑在两百年前就已被损毁,但关于雕塑内容的高仿真临摹画被收录在班杜里的《东方帝国》之中。——原注

[9]在近期的临摹中,第一个词看起来像是“GUTANIOWI”,具体含义不得而知,也许是指某位神灵的姓名。——原注

[10]英里,英制长度单位,一英里约合一千六百零九米。——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