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写立论-中学辩论课

如何写立论-中学辩论课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行立论就是为了表明观点,并用逻辑阐释观点。有了观点与逻辑,后面的质询、自由辩以及结辩环节才能顺利展开。也就是说,观点即思想。其中的第一与第三个依据均直接与立论相关,可见立论的重要性。如何打造一篇好立论?在黄执中先生的辩论哲学中,好立论就是一切,决不允许辩手离开自己的立论而单纯地攻击对方。苏轼明明有千万个理由这么说,但是最终却依然选择从容、豁达。正是那些群魔乱舞的小人成就了苏轼的伟大。

如何写立论-中学辩论课

学习写立论之前,我们要回答两个问题:立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有立论?

有人说辩论是观点之争,也有人说辩论是逻辑之争。其实,二者并不矛盾,因为观点要用逻辑来证明,逻辑要由观点出发,二者本就相辅相成。进行立论就是为了表明观点,并用逻辑阐释观点。有了观点与逻辑,后面的质询、自由辩以及结辩环节才能顺利展开。所以,立论就相当于一篇文章的中心。

有人可能会产生疑问:辩题已经很明确了,还要什么观点?

需要明确的是,观点不等于辩题,因为辩题本身是相互矛盾的。如果观点等于辩题,那么世间有完全正确而又相反的两种观点吗?我们认为,所谓的论述观点就是在理清辩题中具有争议性词语的基础上,用恰当的逻辑说明辩题所蕴含的思想。也就是说,观点即思想。

要想让自己在立论时超越对方,我们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自己的立论体系比对方的体系多一层新解,在逻辑的严密性和价值的高度上更胜一筹。当然,这几点不必同时做到,因为新颖度、严密度、价值高度很难兼顾。

2.让自己的立论体系能够在后续的环节中持续发挥作用,贯穿始终。

我们在这里特别强调“体系”二字,是因为很多人在立论时不注意与后面的环节配合,以至于一进入盘问环节就把立论全部抛掉,进行毫无中心的“散打”。立论永远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与相应的战术配套存在。它必须能够清晰地贯穿整场辩论,起到基调的作用。盘问与自由辩论必须围绕己方和对方的立论展开。

马薇薇曾是中山大学著名的辩手。她强调自己评判辩论的3个依据为:①立论的自洽性;②攻防的优劣;③框架的深度。其中的第一与第三个依据均直接与立论相关,可见立论的重要性。立论是龙头,立论的好坏很多时候直接决定辩论的胜负。

如何打造一篇好立论?

1.千锤百炼,决不允许有任何没有意义的煽情或客套话。

辩论不是演讲,立论也不是结辩。立论时间有限,秒秒是金,字字是金,决不允许任何没有意义的煽情或客套话占据任何时间。最常见的一些客套话如“关于某某辩题,古今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很高兴与大家一起讨论”等,万万不能出现。

2.核心观念清晰,反复渲染,适当地辅以事例。

立论稿中最重要的是说理,脱离了道理的事例只能起反作用。道理是红花,事例是绿叶,决不允许事例喧宾夺主。

3.立论要有包容性与新颖性。

这里其实牵扯到一个辩论哲学之争。以黄执中先生为首的一派辩手认为,立论稿应该避免论点的罗列,论点的关键在于“精、新、奇”,辩手通过非常规的视角解读辩题可以大幅降低举证责任,将对方框架完全包在己方框架之内,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就是所谓的“受身打法”。在黄执中先生的辩论哲学中,好立论就是一切,决不允许辩手离开自己的立论而单纯地攻击对方。这种辩论哲学在圈内至今仍有争议。比如:很多传统辩手认为,“黄式立论”多少有逃避举证责任的嫌疑,而且一旦用不好会输得很惨。

4.预设防线,寓攻击于防守。

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下面,我们将以青岛二中辩论队同学在首届青岛中学生辩论赛上所写的立论稿为例予以说明。

辩题:2013年,应予以好评还是差评?

持方观点:予以好评

尊敬的主席、亲爱的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认为2013年应是予以好评的一年。

2013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一方面,人类科技日新月异,世界经济继续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冲突不断,大批生活在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2013年,像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年一样,是充满复杂的一年,既有光明,又有黑暗。不管我们对过去的一年予以好评还是差评,似乎都有充分的道理。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2013年呢?

我方认为,从事实层面上讲,对过去的一年进行好评和差评的评价毫无意义,因为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如果仅用一个词来概括、评价这些林林总总的事件的好坏,是对现实的危险的简化。因此,好评与差评无关乎事实,只关乎心态。我方认为,无论过去一年发生了什么,我们都有义务进行好评,因为我们需要拥有感恩的心。

诚然,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但是只要生活在继续,我们就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对过去的一年给予总体负面的评价。我们必须认识到,即使是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到的挫折,也使我们的生命获得了历练与升华。

中国大文豪苏轼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黄州,可谓跌进了深渊。可是,面对小人的围攻、官场的黑暗,苏轼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请大家想一想:苏轼为什么不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坏蛋”?苏轼明明有千万个理由这么说,但是最终却依然选择从容、豁达。正是那些群魔乱舞的小人成就了苏轼的伟大。

对2013年予以好评,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视过去一年的种种问题。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励精图治。给予好评,是因为我们能够坦然接受甚至享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其实,也正是生活中的不完美成就了我们的人格。这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哪怕生活第一千次对我转过身去,我也仍然要更加炽烈地热爱生活。”

持方观点:予以差评

尊敬的主席、亲爱的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认为2013年应是予以差评的一年。

其实,我们不仅要对2013年予以差评,更要对人类历史上过去的每一年都予以差评,因为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虽然有无数仁人志士不断努力,但人类在减少这个星球的苦难方面从来没有取得过真正的进步。且不说人类对自然资源变本加厉地掠夺,就是在人类社会内部,我们也很难说同胞的苦难减轻了多少:战争或许少了,但是恐怖主义出现了;冷战结束了,但是被冷战掩盖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暴露出来了。由于贪、嗔、痴,人类无休止地在苦难的轮回中打转,我们的先师孔子甚至长叹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更何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除去人类自身的庸人自扰,自然又时时展现出其残酷的一面:海南台风,甘肃地震,闽浙暴雨……面对这许多的自然灾害,我们又怎能对2013年予以好评!(www.xing528.com)

我方认为2013年应予以差评,并不是基于可量化的事实分析,因为过去的一年中发生的事情太多,好坏都有,要想量化比较困难。我方只是深切地感到,只要人类及其所栖居的这个星球仍然淹没在苦海中,我们就不能对这个世界予以好评!

只有这样一份彻底的悲观才能转化为彻底的力量。我方刚才谈到了孔子。他认清了存在于人世间的无边无际、无法消弭的苦难,想必不会给出多么正面的评价。但是,孔子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面对同类的苦难,他的心态是悲观的,他的评价是消极的,但他从没有放弃。

我们现在一方面对过去的一年作出差评,一方面决不放松减少苦难的努力。这正像马丁·路德·金所说:“不,决不!我们不能满意,决不能满意,直到有一天‘公平如大水滚滚,公义如江河滔滔’!”谢谢大家。

【分析】

1.千锤百炼,决不允许有任何没有意义的煽情或客套话。

在这个辩题中,最常见的客套话就是“回首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们感慨万千。对2013年进行评价是一件多么重要的工作”。在辩论中说出这种客套话几乎是辩论新手的通病。这可以说是无关痛痒的官场文章的惯性使然。辩论是搏斗的艺术,要求刀刀见血,在套话上占用时间无疑是不明智的。

这两篇立论都没有啰唆的毛病,几乎没有客套话。辩手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是因为他们在落笔前进行了一整天的集体推敲(不包括之前的个人思索时间),而在落笔的过程中至少调整了5遍。由此可见,好的立论稿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酝酿与屡次的修改。在辩论场上并不存在“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之说。

2.核心观念清晰,反复渲染,适当地辅以事例。

这两篇稿子各有一个核心观念,正方的是“感恩”,反方的是“苦难”。正反双方通过立论稿只做了一件事:把核心观念说清楚。正方只用了一个苏轼的例子,反方举的例子多一些。这是因为辩手们想通过例子说明己方观点的普遍性。正反双方在立论稿中都使用了名言作为结束语,而且这两句名言都与辩题紧密相关。

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

(1)两篇稿子中都出现了排比式举例,但是这样的举例往往是一笔带过的,要么作为预设防线的一部分,要么作为次要战场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这种例子不会在后续辩论中再次出现,而核心例子往往会在辩论中反复出现,因此辩手们并没有把排比式举例包括在事例之内。

(2)很多初级辩手往往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即认为名人事例、名家理论乃至名人名言会格外有说服力。其实不然,事例的力量与事例主体的知名度无关。一个辩手可以在辩论场上直接说出“孔子错了”,并给出充分的证明。这正是辩论与日常共识的一大不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共识在辩论场上可能并不存在。

3.立论要有包容性与新颖性。

这两篇立论均没有出现罗列论点的现象。如果采取常规的打法,辩手们将很难穷尽讨论的角度,比如:一方讲民生,另一方可能讲军事;一方讲军事,另一方可能讲环境。凡此种种,都有可能让辩论双方陷入混战。更重要的是,常规打法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更适用于政策辩论,而这是辩手们不希望看到的。

这两篇立论稿均以“奇”制胜,同时论点的包容性也很好:不管对方谈什么,都离不了感恩;不管对方谈什么,都离不了苦难。一方总有办法将辩题的讨论引入自己方的阵地。

4.预设防线,寓攻于守。

一般来说,辩手并不能通过立论稿直接攻击对方。但是,一篇好的立论稿往往有一条甚至多条预设防线,从而寓攻于守。在前面的两篇稿子中,正反方都采用否定句设立预设防线,先发制人地指出对方如果提出某观点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对方如果从某个角度攻击我方论点是不成立的。在高水平的辩论赛中,预设的防线如何经常对辩论的胜负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观看视频

2001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武汉大学对阵马来西亚大学)

辩题:钱是不是万恶之源

二、学习要求

1.注意正反双方是如何立论的以及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论证框架的。

2.在质询环节,双方就立论中的哪些部分首先发问?所有的发问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先后顺序?他们为什么会安排这样一个先后顺序?

3.双方是如何结辩的?

附学习过程与要求:

1.观看视频之前,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正反双方的辩题。每个小组草拟一个立论稿,列出要点即可。

2.看完正方立论后,教师停止视频播放5分钟,让正方同学思考视频中正方的立论与自己的立论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同时请反方同学思考针对正方立论应如何反驳。

3.看完反方立论后停止视频播放5分钟,让反方同学思考视频中反方的立论与自己的立论有何相同、有何不同,同时请正方同学思考针对反方立论应如何反驳。

4.观看完整个驳论环节后,教师停止视频播放,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小结。这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检索立论框架中还有哪些内容没有说、对于对方的问题还有哪些没有回应。这样做是为了强化立论在整个辩论赛中的核心地位。

5.重点观看结辩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正反双方的表现进行评价,着重从立论的框架、辩论过程中的落实、结辩中的升华3个角度进行点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