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互质询策略:中学辩论课程

交互质询策略:中学辩论课程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法庭审理原则,没有通过质证的资料往往不能被采纳,由此可见交互质询的重要性。这个时候,通过质询可进一步明确观点、验证论据、理清逻辑,有利于评委与观众采纳。所以,质询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地询问、进行逆向思考并在不同的方向备份问题以最终达到目的的过程。在实际辩论赛中,质询之后往往会有一次申论。

交互质询策略:中学辩论课程

交互质询是在辩论过程中,为了保证辩手所说的观点、例证和逻辑能被接受或采纳,双方所进行的资料的质疑、认定工作。这种工作很像是法庭的控辩双方所进行的证据质证。按照法庭审理原则,没有通过质证的资料往往不能被采纳,由此可见交互质询的重要性。它是一种强迫交锋,是一种论据检查,是一种经得起检验的展示。

1.确认共识。共识是辩论双方所认可的前提条件。如果要对一个辩题进行有意义的辩论,那么辩题中的一些词语一定要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中,哪些是大家都能接受的?只有把关键词语的解释提前确认清楚,让双方都能接受,在此基础上进行辩论,才能让辩论具有意义。

2.指出问题,便于评委与观众采纳。在辩论的过程中,双方所持观点、论据以及论证的逻辑或多或少会有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辩论双方可能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但选择故意隐藏。这个时候,通过质询可进一步明确观点、验证论据、理清逻辑,有利于评委与观众采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辩论会越辩越明,理会越说越清。

3.锻炼思维。在交互质询的过程中,辩论双方都是面对面地质询。面对不可预知的问题如何回答、回答的逻辑是否合理以及有没有可能被对方抓住问题,是每一个辩手都需要多方准备、深入思考的。在这个准备与思考的过程中,双方最需要练习的就是不断地质询、不断地深入思考,使问题或者回答形成完整的逻辑链。经过这一过程,双方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观众也会从双方的质询中得到较大的启发。

美国法律界红极一时的律师爱德华·贝内特·威廉斯(Edward Bennett Williams)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曾谈到质询(反对询问)的技巧。他说:“质询是一种艺术。它就如同要你将绳索套在被传唤来伤害你的证人身上,使他被你控制,反过来帮助你。”所以,质询的过程是一个有目的地询问、进行逆向思考并在不同的方向备份问题以最终达到目的的过程。

1.有目的地质询

普通人的询问一般通过直接的问句达到目的。比如,我们要到学校去,却不知应乘坐哪一路公交车,这时就可以直接问:“请问去某某学校应乘坐哪路公交车?”对方可能会直接回答我们:“乘坐26路公交车就可以!”

但是,辩论中的质询却不同。它以确认共识、指出问题为目的,以便发现对方论点、论据、论证中的逻辑问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建议辩手首先根据对方的立论框架确认质询目标,即通过质询明确对方框架中存在哪些问题,并且在将这些问题一一列出后整理一下提问的先后顺序,也就是确认先从哪一个问题问起,然后再问哪一个问题。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质询的逻辑链。

在实际辩论赛中,质询之后往往会有一次申论。因此,担任质询工作的辩手可以与随后负责申论的辩手密切合作,以便更好地发挥团队作战的效果。

但是,更加现实的是,我们不可能在临场时确定对方的立论框架,因为到那时不能保证反应很快。我们也不可能临场发挥决定问哪些问题。因此,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在辩论前多准备一些问题,使每个方面的问题都成为一个系列。这些问题可以针对对方的框架,也可以针对己方的观点。

例如:在“中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中,如果我方持“弊大于利”的观点,且有一个立论点是“中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会导致在学业上分心”,那么这个立论点就是我们质询的一个目标。但是,我们肯定不能直接问对方中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会不会导致在学业上分心,因为对方一定会说不会。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质询无法继续进行。

所以,我们要准备一个系列的问题,通过系列的问题来达到质询的目的。

2.逆向思考

通常人们会按照顺向的方向问问题,即按照问题方向得到问题的答案。在辩论中,因为双方观点不同,这种顺向问问题的方法一定行不通。所以,我们首先要确定质询的目标,之后进行逆向思考:为了达到质询目的,我们应该怎样问才能使对方答出我们想要的答案?这种根据答案设计问题的方法是逆向的,所以我们称之为“逆向思考”。

还是以上面的例子为例,为了达到我方质询的目的,对于立论点“中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会导致在学业上分心,因此弊大于利”,我们就要进行逆向思考。怎样才能使对方回答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呢?类比论证就是一个很常用的方法。我方如果以交男女朋友做类比,强调它会使中学生分心,就可以这样问:

我方:对方辩友,请问您有没有交女朋友?

对方:没有。(因为是中学生,一般不敢在如此场合下回答“有”。)

我方:请问您为什么没有交女朋友?

对方:我认为还不到交女朋友的时间。

我方:为什么这个时候不是交女朋友的时间?

对方:因为中学生交朋友会耽误时间。

我方:耽误时间就一定会耽误学习吗?

对方:是的。

我方:按您的逻辑,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一定会耽误时间,也就一定会耽误学习!

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对方可能已经无法回避我们想要的答案了。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质询过程,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逆向思考的过程。我们先要得到我们质询的目的“耽误时间就会耽误学习”,之后寻找到一个与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一样会耽误学习时间的例子,比如交男女朋友,然后从这个例子入手开始质询。这样我们的质询过程就拥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链:

(1)无可否认的根据:交男女朋友会耽误学习时间。

(2)无从推翻的“推论”:耽误学习时间就会耽误学业,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也会耽误学习时间。

(3)无可回避的观点: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就会耽误学业。

3.从不同的方向备份问题

回顾刚才的问题,我们发现对方回答问题的方向与我们想要的方向完全一致。事实上,在辩论场上,对方辩手对于我方提出的问题一定是时刻保持警惕的。所以,对于我们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对方可能都不会给出我们所期待的答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根据所有可能出现的回答备份不同的问题,并把回答最终引到我们所要达到的质询目的上来。

例1:

我方:对方辩友,请问您有没有交女朋友?

对方:有。(在辩论场上,对方可能会按照不合常规的方式回答。)

我方:请问,您的家长及班主任对您交女朋友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对方:不支持,也不反对(尽可能挽回)。

我方:为什么不支持呢?

对方:因为中学生交朋友会耽误时间。

我方:按您的逻辑,耽误时间就会耽误学习。同理,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会耽误时间,也就一定会耽误学习!

例2:

我方:对方辩友,请问您有没有交女朋友?

对方:有。(在辩论场上,对方会按照不合常规的方式回答。)

我方:请问您的家长及班主任对您交女朋友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对方:他们都不知道(尽可能回避)。

我方:您为什么不让他们知道呢?是不是因为中学生交朋友会耽误时间?

对方:是的。

我方:按您的逻辑,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一定会耽误时间,也就一定会耽误学习!

例3:

我方:对方辩友,请问您有没有交女朋友?

对方:没有。

我方:请问您为什么没有交女朋友?是不是怕耽误时间?

对方:不是,是因为我长得丑。(对方幽默回答。)

我方:那您身边长得英俊的同学没有交往女朋友,是不是因为他们怕交朋友会耽误时间?

对方:不是,是因为他们太潇洒了,不知道找哪一个好。(对方想一直答非所问。)

我方:您的意思是他们找过很多,那么他们的家长和班主任对他们这种找过很多女朋友的行为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对方:不太支持。

我方:为什么不支持。

对方:家长和老师怕耽误时间。

我方:按您的逻辑,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一定会耽误时间,也就一定会耽误学习!

当然,对方对每一个问题都有可能不会正面回答,而是选择逃避。但是,我们发现,只要我们把问题的逻辑链(即“交男女朋友会耽误时间,并且得不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也会耽误时间——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就会耽误学业”)设计好,那么无论对方怎样逃避,我们都可以把问题拉回到逻辑链的基本框架上,依然可以问出我们想要的回答。这要求我们对自己设计的逻辑链非常熟悉,并且尽可能多地设计不同的回答,不断地练习自己面对这些回答时如何将问题拉回到逻辑链中。

4.设计好问题

按照设计形式,常见的问题有是非题、选择题、申论题、简答题等几种,但是在质询的过程中,质询者采用较多的往往是是非题、选择题,很少会使用简答题、申论题。

我们先来谈谈是非题。为了占有主导权,质询者应该多询问这类形式的问题。例如:在前面提及的3个例子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以及“会或不会”的是非题。

比较厉害的答辩者可能会在是非题上回答“不一定”。面对这样的回答,质询者不用惊慌,因为“不一定”代表的是“有时候是(对、会),有时候不是(不对、不会)”,只要多追问一个问题就可让答辩者无法逃避。例如:

我方:请问,有没有中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无法兼顾课业?

对方:不一定。

我方:您说不一定是不是因为有些人会,有些人不会?

对方:呃,对。

我方:那就表示有人会嘛。

答辩者也可能会给出类似“此类问题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答复。质询者应该通过追问再将思路拉回来。例如:

我方:请问有没有中学生会因为交男女朋友而无法兼顾课业?

对方:这个题目不能用有或没有来回答。

我方:为什么呢?

对方: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啊。

我方:所以,您的意思是有些人会,有些人不会?(www.xing528.com)

对方:呃,是的。

请注意,在上面的例子里质询者追问了一个“为什么”。这是要请对方澄清“不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原因,对方很难长篇大论。这种问题属于“要求有限答案”的简答题。

除了常见的是非问,还有一种“建议式是非问”在质询中经常用到。比如:前面例子中的“是不是因为中学生交朋友会耽误时间?”就是建议式是非问。这种询问寻求的不是答案,而是以问题的形式替答辩者说出答案。在美国法庭,这类问题经常用于质询的结尾。其中具体的做法为:当答辩者被问题逼到墙角时,质询者利用建议式询问替答辩者说出他不愿说出的答案,然后快速收尾。所以,在前面3个例子中,提出这些建议式是非问后,辩者便迅速收束。

此外,还有一种“对质式是非问”在必要的时候也会被用到。例如:

我方:对方辩友,请问您有没有交女朋友?

对方:有。(对方按照不合常规的方式回答。)

我方:请问您的家长及班主任对您交女朋友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对方:他们都挺理解,也很支持(以不合常规的方式回答)。

我方:我手中有一份2015年新版的《中学生守则》,请对方辩友读一读第四条“遵守国法校纪”。难道对方学校的校纪对中学生交往异性是允许的吗?如果校纪允许,所有人会不会都进行异性交往?

对方:不是。学校校纪不允许。

我方:为什么校纪不允许?是不是怕耽误大家的学习?

对方:是的。

我方:按您的逻辑,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一定耽误时间,也就一定会耽误学习!

在这次质询中,我方运用对质式询问,用《中学生守则》的规定对质对方所说的学校、老师支持他交往异性朋友这一说法,就取得很好的效果。

采用对质式询问,我们不仅要得到己方需要的答案,更要通过对质削弱答辩者的某一立场,暴露其立场与事实的不符,以伤害其立论的可信度。所以,对质时如果对方的回答超过常规范围,那么我们最好利用事实证据或者权威规定让大家看到对方的回答严重违背了常识常理

5.注意问题的分类

游梓翔在《认识辩论》一书中认为,在辩论中,我们可根据质询目的的不同,将问题分为3类:限定类、攻击类与防御类。

质询的第一个主要目标是限定辩论的范围,质询者通过澄清对方立场、建立双方共识等做法,将随后的攻防焦点引导到关键议题上。

我们以辩题“高中文理分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例。

我方:对方辩友,请问现行的“3+X”模式是否属于文理分科的范围?

对方:是的,只要需要进行文理选择,就都属于文理分科范围。

我方:如果我选了“3(语、数、外)”,又选了物理历史地理,那么请问我选的是文科还是理科?

对方:文科成分大一些吧。

我方:但是,我想报考北大物理系,可不可以?

对方:可以。

我方:那您说我的选择是文科岂不是错了?“3+X”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理分科方式对不对?

对方:嗯,是的。

我们发现,通过提出问题,我们就将双方讨论的文理分科这个问题限定在传统意义上的理化生与政史地分科的范围内,从而证明现行的招生政策不属于传统文理分科的范围。这样质询方就有了很大的利处。

质询的第二个主要目标是进行攻击。质询者往往试图通过暴露对方的论证问题、证据缺失与内部矛盾来减损对方立论的说服力。前面引用《中学生守则》的例子采用的就是攻击问。

质询的第三个目标是防御,即质询者通过回应对方的攻击以及获取承认等方式来强化己方的观点。

下面,我们以“中学生不应广泛参与社会活动”为例,看看如何利用质询回应攻击。对方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想要论证“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把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方:您方认为中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把知识运用于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吗?

对方:是的。根据我方的资料,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要超过没有参加过社会活动的学生。

我方:人的时间与精力是有限的,您说的这方面能力之外的能力呢?他们在其他能力方面是不是就不如在中学阶段努力学习的同学?

对方:嗯,有些方面不如。

前面所讲的都是质询的方法、技巧。其实,在中学生辩论中,除了方法、技巧,态度与观感也很重要。辩手在质询时如果态度不当,给评委与观众留下的观感很差,哪怕是赢了比赛,也有可能会输掉评委与观众的印象分。所以,我们在这里强调几个注意事项:

首先是质询者的态度。在一般的比赛规则中,为了保证质询的效果,比赛会给予质询者打断对方回答的权利,为的是怕对方故意逃避,顾左右而言他。但是,质询者如果在态度和语言方面表现不得体,比如随意打乱对方的回答甚至故意不让对方回答,比如一再强调“这是我的质询时间,你只管回答就行”这样的话,再比如用手指指着对方或者用双手做出十分夸张的动作等,就会很容易在辩论中失分。辩论学者克鲁格告诉我们:“质询者必须养成自制能力,听到任何回答都不要动怒或者惊慌,始终保持耐心与修养……”他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其次,为了保持好的态度,质询者要学会掌握询问的主导权。为此,质询者应该尽可能地设计是非问。对于个别不能设计成是非问的开放性问题,在答辩者有机会“合法地”畅所欲言时,质询者要懂得如何适时地打断答辩者的回答。比如,在对方说出自己所需要的答复时,质询者就可以简短地表示:“对不起,打断一下,您刚才所说的这句话就是我想要的答案,谢谢。”或者在对方基本给出一个层面的回答后,质询者说一句“对方辩友,对不起,打断一下,我要问下一个问题了”,来中止答辩者的回答。

最后,质询者要避免自行申论与评论。初学辩论的人常常会自行申论,之后再问一句:“对方辩友,是不是这样呢?”实际上,这种发问不是质询,而是申论。它直接剥夺了答辩者的回答权利,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当然,还有辩友会这样质询:上来先说“在开始质询对方辩友之前,我方要先澄清一点……”,之后就以澄清事实的名义进行申论。还有的辩友会在对方对某个问题答复“不知道”时,说“让我来告诉你答案吧”,然后就开始进行申论。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要的质询。

一、观看视频

2009年第八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决赛(郑州大学对阵东吴大学

辩题:大学发展应该重量还是重质?

二、学习要求

1.注意正反双方如何立论,请根据双方的立论设计3个质询问题。

2.仔细阅读下列文字,思考正方是如何设计质询问题并且达到目的的。

正方一辩:

谢谢主席,也再次谢谢大家!在半个月前,也就是在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我们有感于先生生前为支持一所民办高校的发展所做的事情——那是他传奇一生中一个美丽的注脚。但是,我们更有感于中国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所迈出的每一步都踩得这样深与这样重!今天,我们就像在过一条河,彼岸是大学发展的美好前景,而在过河方式上,我方选择“重量不重质”!

首先开宗明义,让我们来看一下今天辩题中的这个“重”字。我方认为,这里的“重”当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重视”之意。因此,今天我方所谈的“重量”就绝非指“盲目地扩张和增加量”,而是以一种科学严谨的眼光去关注大学发展全局中量的变化,使其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并在量的不断积累中优化结构、厚积薄发!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在生而为人的时候,就应当平等地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远未满足国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多少学子为了挤过高考的独木桥而在少年时白头!这也就把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如果大学发展重质不重量,那么大学的门槛必然越来越高。如此一来,本就已经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将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当精英主义教育的论调大行其道的时候,大众教育该何去何从?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不是就要“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量的存在是必需的!这是因为当我们今天在这里真诚地赞叹中国台湾高等教育发展质量之高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不要忘了,几乎100%的入学率背后是有足够多的大学在作支撑的。那么,中国台湾有这么多的大学,难道大学的质就不好了吗?也不是的!要知道,一定规模的量的存在必然会导致竞争与合作,在竞争中可实现你争我赶、百花齐放,而在合作中则可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互帮!蔡元培先生曾经说:“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在此,我们请教对方辩友,如果没有量,如果我们不重视量,那么何来“大典”可以囊括,何来“众家”可以网罗呢?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大陆有近300所高校与中国台湾的100多所高校签署了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协议。当这些令人欣慰的数字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是有理由相信大学的发展应该重量不重质的。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种不让土壤所成的泰山之大与不让细流所成的河海之深!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

各位好!今天,大学教育的目的为何?其中之一应该在于培养人才,服务于中国的发展。也就是说,只有让更多的凡夫俗子成为中坚的知识分子,才能够经世济民、润泽大众。可惜的是,现在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大学发展在追求质或量的同时往往不能鱼与熊掌兼顾!所以,今天我们所讨论的价值核心在于什么?在于当两者有冲突的时候,究竟选择何种方式才可以让我们在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生活创造三赢的局面!我方认为应选择以质为重!

其中的理由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作分析:

首先,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本身没有任何评价。数字1~10之间谁优谁劣,其实无从判断。但是,质则有一个价值的排序。对于一个物品,质的好坏会影响我们对它的评价。比方说:对有情人或负心汉,我们虽然没有数量上的概念,却可以判断孰优孰劣。回到今天的辩题上来,我们今天处在一个专业分工的社会中。面对竞争力,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是什么?在知识技术上,“通”不如“专”,“专”不如“精”。所以,大学如果不重视质的话,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只是追求账面数字大,培养出的却是大量身无墨水的草包大学生,难道就是我们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吗?

其次,追求量的发展也要看品质的保证。假如一间工厂每天可以生产出100辆跑车,但是这些跑车根本不能开,那么这充其量只能让回收者发一笔财,对汽车工业的成长却毫无帮助。同样的道理,大学作为培养知识分子的殿堂,如果不维持自身的品质,那么我们还能期待什么呢?维护住品质才能促使我们有向上的动力!如果说今天的大学教育品质马马虎虎,对待教学和研究都敷衍了事,那么大学生即使走出了校园又可以为国家创造什么样的竞争力呢?不过是让我们再一次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已!

最后,回归到现实的问题上来,大学发展也应该是重质的!美国畅销书《宽频新时代》曾指出,相同领域的技术每两年就会成长一倍,知识的替代性很高!因此,现在的知识在数量上是多元且复杂的,但是质的保存期限却越来越短。也就是说,我们可能穷极一生都在追求不断累积的知识而只能学到皮毛,不能样样精通!但是,我们如果在这些知识的领域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那么便可以保持我们的竞争力。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之所以能在电子工程领域维持龙头位置,而德国的哥廷根大学之所以可以在法学界执牛耳,就在于它们不是以学生或者科系的多寡来取胜,而是始终在品质上有所坚持。所以说,我们要说的大学教育重质不是精英教育的傲慢,而是希望社会有更好的发展!谢谢!

首次质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大陆学生和中国台湾学生参与了交换计划是不是?

反方三辩:嗯,对!

正方二辩:那么,对于中国台湾的交换生来说,难道他会认为大陆的大学质量更高,而对于大陆的交换生来说,难道会认为中国台湾的大学质量更高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这或许跟大学的质没有什么关联,而是属于人生规划的问题。我或许想要去大陆读书,跟大陆的人民有所接触,以便多了解大陆的文化——这是个人兴趣的取向或生活的规划问题。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说得很好!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交换的话,我们可以享受到双方的教育资源,双方的教育资源可以进行共享,对不对?

反方三辩:进行交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正方二辩:对,更多的学习机会!这样中国台湾的大学生就可以多了解大陆的教育,而大陆的学生就可以多了解中国台湾的教育。如此,双方在知识的量上就会有所增长,对不对?

反方三辩:或许会有所改变,但增长与否可能还要去做比较。

正方二辩:感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如果说今天这个世界上只有一所大学,你会觉得这所大学好还是不好吗?

反方三辩:一所大学?

正方二辩:对!设想一下,今天世界上只有一所大学,你会认为这所大学好还是不好吗?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这就跟品质有关了。我们要看这所大学的品质好不好才可以去评价这所大学好不好!

正方二辩:我们要评价的话,是不是要做个比较?不然的话,如果这个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我怎么知道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抑或是看今天我们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因为大学培养出的人如果在社会中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那么我们认为这所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学业水平并不高,这所大学的教育质量就难免让人担忧。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你明显在回避我的问题。没有关系,那我就给你一个选择:如果今天世界上有两所大学,那我们是不是可以选出一个稍微好的和一个相对不好的大学?

反方三辩:对,因为看品质嘛!这是可以做出比较的。

正方二辩:对,这个时候质就出来了!所以说,今天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的大学,我们才有了您口中所谓的质的比较,前提是有这么多所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