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恩格斯商业学徒生涯:一言道不尽的实习生活

恩格斯商业学徒生涯:一言道不尽的实习生活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沐浴在思想自由光芒下的恩格斯,不能改变的第一身份依旧是一名不莱梅大商行的实习生,他是如何度过这两年半的商业学徒生涯的呢?毫无疑问,恩格斯就是这第二种“不幸”的实习生。不过恩格斯并不是有意拖欠,而是因为牧师外出不能按时给他生活费。

恩格斯商业学徒生涯:一言道不尽的实习生活

父亲的坚持下,恩格斯先在他父亲的营业所里工作了一年。但是,营业所的工作并没有如父亲期待的那般禁锢住恩格斯“散漫”的性格,也没有让恩格斯爱上经商。恩格斯的生活中,似乎是将实习当成了每日不得不完成的“打卡任务”,而其他时间才是真正的生活。离开学校后,他一如既往地喜欢阅读,热爱文学,乐于思考。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在早晨7点到8点半坐在花园一边阅读一边享受明媚的阳光照在脊背上暖洋洋的感觉。中午下班吃过简单的午餐后,精力充沛的恩格斯还会继续研究他所感兴趣的问题。比如,在1839年的4月末他就曾写信告诉他的朋友:“今天中午我将继续研究古德意志的《特里斯坦》以及其中关于爱的动人的思考。”

此时的恩格斯还没有承担很多的经营工作,因此能够有不少时间去继续学习。离开了校园,不得不妥协于现实,只能用写几节诗来自我排遣。在这一段时间,除了写诗、写信,他还继续创作着自己的《海盗的故事》。这是一部以1820年为背景的传奇小说,讲述了希腊水手向土耳其人复仇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恩格斯通过这个故事来表达他对希腊人民抗击土耳其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的同情,可惜这个故事最终并没有写完。

在自家营业所工作了一年后,老恩格斯只能再一次失望了,他发现恩格斯仍然对商业不感兴趣,工作时琢磨的不是如何挣大钱,反而乐于去参观工厂、作坊,去观察社会底层的工人如何生活。其实,老恩格斯作为父亲也很爱他的儿子,培养恩格斯也是不遗余力,总想为他创造更好的环境。他再一次强硬干预了儿子的人生,安排恩格斯去他在不莱梅的朋友亨利希·洛依波德的大商行继续做实习生。这是一家以出口贸易为主要业务的大商行,恩格斯从1838年7月到1841年3月,在这里度过了两年半的实习生涯。

不莱梅是一个著名的贸易城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位于通向北海的威悉河东岸,周边与汉诺威王国接壤。不莱梅市在1827年斥巨资从汉诺威购买了威悉河入海口的一小块儿土地,建立了港口。这样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了这座城市商业的繁荣,相应的,在社会政治文化上表现得更为开放和包容。文学的蓬勃发展与民主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将同样笼罩在不莱梅上空的宗教虔诚主义撕开了一个口子,从这道裂缝中透进来的自由思想的光芒也照亮了恩格斯。

不过,沐浴在思想自由光芒下的恩格斯,不能改变的第一身份依旧是一名不莱梅大商行的实习生,他是如何度过这两年半的商业学徒生涯的呢?今天的实习生,似乎大都是从复印资料、收发快递、整理报销材料等琐碎的基础性工作做起的。实习工作之余,也会见缝插针地与同学聊聊天、吐吐槽。如果是幸运地进入了心仪的企业实习,还会充满斗志地使劲工作,希望争取留下来正式工作的机会;而如果是不幸遵从父母意志被安排进了不喜欢的公司从事不感兴趣的工作,那怎么办呢?(www.xing528.com)

毫无疑问,恩格斯就是这第二种“不幸”的实习生。他在不莱梅大商行的实习生活,也被琐碎的基础工作占据,他主要承担的工作就是抄写商务信函、去邮局收发信件和分送、支付账单等。实习工作量相当繁重,老板并没有因为他是朋友家的公子而格外优待。根据恩格斯自己统计,仅抄写信件这一项,从开始实习的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就抄了40页,在一本大开本上抄了40页”。在他统计自己一共抄了多少信的时候,他的老板格拉韦还在不停地列出需要抄写的信,转眼之间在恩格斯桌上就将会有六封、七封、八封或更多的信等着他抄写,每封信一、二、三页不等,还有的长达四页。而除了枯燥无趣的抄信工作外,恩格斯还需要时不时地去邮局替老板取信寄信,但有时他也会偷偷“假公济私”,以帮老板去看看是否有来信的名义跑去邮局等自己朋友的回信。

与当下的所有年轻人一样,恩格斯在饱受不喜欢的工作折磨的时候,也喜欢与朋友聊天,只不过那时候交通不便,一天只能写一两封信。因为恩格斯在工作间隙见缝插针地给朋友和家人写信,十分不易,所以他居然专门用了差不多两页纸的篇幅与妹妹玛丽亚“斤斤计较”她的回信长度,嫌弃她字大行稀,敷衍了事,两大页纸都没什么内容,竟然也不把家里发生的新鲜事写给他看。

伟大的思想家年轻时也吐槽,但是水平确实高。普通实习生不得不旁听老板谈话时,吐槽无非是“真无聊”“为什么我要听这些”“我是谁?我在哪?我在干什么?”而恩格斯则在给妹妹的信里吐槽说:“领事此刻正在和格拉韦先生讨论几封必须在下午写好的信。我正聚精会神地听他们谈话,就像一个骗子看着陪审员们出来,等他们宣读‘有罪’或‘无罪’。”如此辛辣、讽刺又犀利。

令人想不到的是,工厂主家的大少爷在当学徒的时候也同样有过“月光族”的困扰。他在向妹妹玛丽亚诉苦时的样子,与每个月担心“花呗”的当代青年毫无二致。1840年8月,此时的恩格斯口袋里几乎连叮当响声都听不到了,毕竟穷得叮当响也是需要两个以上硬币才能发出的声音。不但手头无钱,还“债台高筑”,既欠个人的钱,又欠着常去商铺的债。前些日子遇到了看着就非常好吃的黑李子,忍不住买给妹妹尝尝,当时说过两日就结账,结果到今天,卖黑李子的人也成了恩格斯众多的债权人之一,而且还不是拖欠最久的。最久的一笔赊账已经长达三个月了,幸亏是长期光顾的店铺,老板还愿意宽限些时日。不过恩格斯并不是有意拖欠,而是因为牧师外出不能按时给他生活费。他在给妹妹的信里得意扬扬地畅想了拿到生活费之后的美好生活:“到时候我将在我的钱包里放6个金路易。如果我在咖啡馆吃3格罗特的馅饼,我就会向柜台上丢一枚两皮斯托尔金币。‘找得开吗?’他们回答说:‘哎呀!对不起,找不开。’我从这个口袋摸到那个口袋,寻出了3格罗特给他,然后因为有两皮斯托尔金币而神气活现地走出店门。”——从一封封书信中看到的恩格斯,仍然是那个令他父亲头大的顽皮小伙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