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自身解决学徒制困境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自身解决学徒制困境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3-09-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可提升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破解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困境。其次,要完善校企合作的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加大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

高职院校自身解决学徒制困境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首先应该是对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由于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就业导向”的认识偏差,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距离高等教育本质——“培养完整的人”越来越远。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过多关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缺少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需求的满足。

如果学生缺少必需的人际沟通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等,离开第一个就业岗位,想要再实现专业对口的就业就比较困难。因此,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培养目标,应该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试行现代学徒制,探索实践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可提升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破解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困境。具体思路是:从确立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育人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配套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1.制定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学徒制的利益主体是学校、企业和学生。试行现代学徒制,学校的核心利益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的核心利益是通过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储备满足长期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学生的核心利益是获得更多参加企业培训和专业实践的机会,实现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的就业。其中,学生核心利益的实现是校企双方核心利益实现的终极目标。立足“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校企联合制定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围绕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作为学生三年学习生活的整体规划。共建课程体系,则要根据学生和企业的实际需要,从整合课程门类和教学内容入手,加强通识性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重构课程间的联系。对专业课程的要求,除完成专业教学目标外,还要渗透通识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

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高职教育特点,体现实践性特征,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则依据情境化教育原则,加强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实施案例式、项目化和混合式教学设计等。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3.营造校企文化融合的育人环境

高职院校既有“高等”和“职业”的属性,又有公益性特征。与之合作的企业虽然千差万别,但都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首要目的,具有市场性特征。这决定了学校和企业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管理模式,而彼此的文化差异将成为阻碍双方深度合作的天然屏障。(www.xing528.com)

高职院校要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应首先从缩短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间的距离、促进双方文化融合入手。学校在与企业广泛接触中,不仅要学习理解企业的文化,还要寻找双方文化的联系,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实训室墙面布置等,强化对企业文化的宣传认同;组织企业文化价值观宣讲等活动;将企业员工管理制度纳入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这方面可借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对士官班学生的管理。士官班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部队派1 名辅导员全程跟班,对学生进行军事化管理,负责学生日常的体能训练和军纪养成。学校融入部队的管理模式后,营造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应以“知行合一”思想为指导,加强各类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安排。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参加多种教学实践活动,锻炼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社会意识,挖掘个人潜能,寻找人生价值和意义。

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岗位实习、校企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在校内组织实验实训,要重视对实验室、实训中心“硬环境”的建设和对配套管理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控制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在企业组织岗位实习,除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锻炼其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在学校或企业组织演讲、写作、知识竞赛等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特长,张扬其个性。学校或企业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知识讲座、技术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还能提升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

5.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联合企业培养人才,首先应更新观念,摆脱传统封闭的院校治理模式,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观念障碍和固化的思维定式,围绕体制机制创新做好学校战略规划,以“开放、合作、包容”的姿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其次,要完善校企合作的机构设置,优化组织结构,加大二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最后,要重视对企业利益的平衡,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提升制度的调适能力,形成完善的校企共同治理体系。

高职院校实践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有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平衡与企业的利益关系,破解现代学徒制中校企合作“企业冷”的困局,对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