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培养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培养科学素养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其给人类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培养科学素养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在现行的国家课程标准中,已经用“课程目标”概念代替了“教学目标”概念。与教学目标相比,课程目标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从知识目标的一维表述,发展成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四维呈现。在国家课程标准中,各课程门类或科目在课程目标的规定上,总体降低了知识性的要求,但由于课程目标表述的是一种公民素养的基本要求,因而更重视和关注非知识性的要求,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看,应该是提高了要求,或者准确地说,是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提出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0世纪末期,科学教育出现了以科学素养培养为科学教育最高宗旨的发展趋势。科学素养被认为是:“人们经由科学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各方面智力的增进。”克劳普法认为,科学素养是指:“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解释,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了解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第二,把有关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能力;第三,具有利用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第四,理解科学性质的一般原理和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关作用;第五,具有明智对待科学的态度以及具有与科学有关的事物的兴趣。”[4](www.xing528.com)

科学素养是一个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概念。

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其给人类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科学素养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