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作教学目标设计:重视丰富性

写作教学目标设计:重视丰富性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写作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目标方面特别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在具体的写作目标中又明确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创新写作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写作教学目标设计:重视丰富性

写作教学目标是写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所预期的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明显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

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写作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写作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教师对写作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偏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偏重知识传播,忽略学生的情态和态度的养成。第二,偏重结果,忽略了过程。第三,重方法,轻内容。第四,忽略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因此,写作创新教学目标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写作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写作的情态与态度的养成

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不同于铁钳、犁耙,也不同于机器、电脑。它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这种交际不是发生在人与物之间,而是存在的一种状态、一种需要,它灌注着主体的情感,充满着人生的体验,显示着沟通的渴望。语文学科,一旦抽掉了人文,整个学科便会成为一套令人难忍、使人窒息的枷锁。而作为精神活动产品的写作,充满了人的思想,人的情志,应更具有人文性。把写作与育人相联系历来就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古代就有“文如其人”之说。叶圣陶也主张写作与“做人”统一。他告诫教师:指导学生写作不能只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训练放在首位,这里的精神训练包括陶冶道德,训练思想,培养情感,锻炼观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写作目标中关于“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这些都不仅仅是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乐观健全的人格。目前,我们写作教学缺少的不是系统的写作知识的学习,不是字词句篇的能力训练,变成了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无关的文字操作,变成了与学生的真实情感无关的语言表述。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考虑的是一个个知识点、能力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往往成为某种陪衬和点缀,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这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写作教学。

新的写作教学应该将人格的形成(包括价值观的形成,认识事物能力的形成,思想情感的形成)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即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通过以写作内容为中心的讨论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主体性的人格。语言表达最深层的根源是人本身,无论立意、选材,还是结构、表达方式的运用都离不开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对生活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立意,对生活没能感动就不会抒情,解决写作的难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应该摒弃纯形式的写作训练方法,代之以人格的形成发展同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发展相结合的写作教学。

(二)写作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写作的过程指导

写作是一个由材料准备——写作构思——语言传达构成的完整过程,同时是一个思想情感、气质个性表达呈现的过程。而我们所看到的写作只是这些过程的最后结果。以往的写作教学只注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轻视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与方法。

从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来看,其罗列了很多知识点、能力点,但对要写的文章(题目)该怎样进行思考和准备却半点也没有涉及。在平时的写作课堂上,最常见的情况是:教师先是侃侃而谈,选材要典型,立意要深刻,详略处理要适当,再是学生动笔写作。学生还没有开始进入写作状态,就受到一大堆关于文章该怎么写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这怎能不让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呢?很多教师以为,学生只要知道该怎么写,学习了写作的知识,就能运用它。其实情况并非如此简单,知道写作应主旨鲜明突出,但并不一定就能写出主旨鲜明突出的文章,由“知道”到“做到”这其中得经历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尤其写作知识不是那种只需要记忆或回忆的知识,而是一种需要运用的知识,它需要在写作过程中去理解、去洞察。[3](www.xing528.com)

写作教学目标设计要注意写作的过程与方法,它意味着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中要思考通过什么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把学生带入写作过程。叶圣陶说:“文章写不通,主要由于没有想通,半通不通的文章就反映半通不通的思想。”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反映的中介是思维。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而语言文字实际上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是思维的物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文章就是写思想的外在表现,是思维的物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写文章就是写思想,讲话也就是讲思想。所以说,要写好文章,关键在于拓展思路,启发思维。思想禁锢,就不敢写,需要解放思想;思路闭塞,就无话写,需要打开思路;思绪紊乱就不会写,需要理清思绪。如何拓展思路呢?比如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诱导学生产生写作愿望和动机,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在写作指导中改变教师单一讲解,实行师生共同讨论的办法,根据题目,学生参与审题、立意、选材组材、结构思路、写作方法等方面的讨论。当然这种师生、学生的讨论不是要把大家意见统一到某个标准模式上,如以往的只能这样写不能那样写之类的训诫,而是让学生充分思考,准备,互相启发,资源共享。大家共同讨论写作的材料、讨论写作的构思,在个人起草和修改环节,就可以将典型材料或构思写进其所创作的文章中。

(三)写作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在写作目标方面特别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在具体的写作目标中又明确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求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为只有写自己动情的东西,才可能写出真情实感,才可能表达出对所写之事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表达。反思我们的写作教学,我们关注的都是“如何写”的问题,而对“写什么”则很少研究,致使假、大、空的文章屡见不鲜。

因此创新写作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首先必须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已逐步打破了应试教育形成的封闭性教育模式,逐步释放了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语文教师也应感应大时代的脉搏,解放蒙蔽学生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细心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再现生活。其次,要积极构建生活本色化内容的写作模式,旗帜鲜明地摒弃那种抽空了生活趣味和人性美的应试写作,从假大空的应试思路回归到真正平实的朴素写作,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引导写作题材的实有化。在确立写作的题目时,应尽量避免预设理念而误导学生自编材料,写作的题目立足于平素常见的题材和内容,让学生从中挖掘出创作的“根”,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选择、价值取向。其次是引导创作情思的真诚化。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就是作者的生活方式。学生笔端流出的情思是其生活中反复酝酿、精心筛滤、汰尽杂质和水分的美酒,而不应是轻浮在生活表面的炫目的泡沫。写作必须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个性表达。

(四)写作教学目标设计应重视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

以前写作教学目标设计里很少看到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陈述。学生的写作过程始于接受写作任务,终于把习作交给语文教师。此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的写作目标特别强调学生应养成修改自己作品的习惯,要求学生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习作,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良好的写作习惯是学生具有创作能力的标志。叶圣陶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地历练,历练到成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写作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以思维为主要成分。它不是人生来就有的,必须经过训练才可能逐渐形成,因此经常训练养成习惯就成了形成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要养成的写作习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善于获取和积累材料的习惯;第二,认真构思,不写提纲不写作的习惯;第三,不断修改的习惯。人的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行为过程中逐步养成的。要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首先要勤写。其目的是让学生不感到写作文是负担。作文写得多了,学生原先创作时的那种心理紧张程度逐渐降低,焦虑感逐渐消失,疲劳感也相对减少。这个时候写的习惯就已初步形成。习惯有好坏之分,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已形成了不少不良的习惯,因此教师应在目标设计中运用强化手段,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定向控制和改进。强化的作用和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的刺激作用,让学生保持其良好的创作习惯,同时把他们的不良习惯转化为良好习惯。[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