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余论:大冶文化的本源、根基与精髓

余论:大冶文化的本源、根基与精髓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春节前在陕西省视察时,习总书记讲到:“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众所周知,大冶青铜冶炼历史长达3000余年,铜绿山矿冶文化遗址名扬天下,其县名正是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即宋乾德五年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始建大冶县,取“大兴炉冶”之意而得名,窃以为,把铜绿山、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串联考察,一定能让大冶文化“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的!

余论:大冶文化的本源、根基与精髓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到一个以文化决定未来的时代。这让我想起了清朝时期,我们湖北襄阳人顾嘉蘅担任了南阳太守,南阳人问他:“你认为诸葛亮古隆中是南阳还是襄阳的?”顾嘉蘅以一副楹联作了回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辨襄阳南阳。”

2015年春节前在陕西省视察时,习总书记讲到:“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众所周知,大冶青铜冶炼历史长达3000余年,铜绿山矿冶文化遗址名扬天下,其县名正是五代十国的南唐时期即宋乾德五年(967年)划武昌(今鄂州市)三乡与之合并始建大冶县,取“大兴炉冶”之意而得名,窃以为,把铜绿山、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串联考察,一定能让大冶文化“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的!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

【注释】

[1]大冶县博物馆:《鄂王城遗址调查简报》,《江汉考古》1983年第3期。

[2](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第1692页。

[3]罗运环:《论鄂君子皙之鄂》,《鄂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4]朱继平:《“鄂王城”考》,《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关于第(2)至第(4)种观点的学术回顾,可参考朱继平文尾注释之②③④。

[5](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一一二,中华书局,2007年,第2283页。

[6](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第2284页。

[7](宋)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前言》,中华书局,2007年,第4页。

[8](北魏郦道元注,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第772页。

[9](宋)王象之撰:《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第2628页。(www.xing528.com)

[10](明)李贤等撰:《明一统志》卷五九,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3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07页。

[11](清)迈柱等监修,夏力恕等编纂:《湖广通志》卷七七,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4页。

[12](宋)薛季宣撰:《浪语集》卷十,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16页。

[13](宋)薛季宣撰:《浪语集》卷十,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3页。

[14](明)王廷陈撰:《梦泽集》卷四,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2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58页。

[15](明)李攀龙著,包敬第标校:《沧溟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09页。

[16](清)田雯撰:《梦泽集》卷四,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32页。

[17](清)张九钺撰,雷磊校点,《陶园诗文集》,岳麓书社,2013年,第436页。

[18]胡传淮主编:《张问陶研究文集》,团结出版社,2015年,第83页。

[19](清)龙顾山人纂,卞孝萱,姚松点校:《十朝诗乘》,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04页。

[20]光绪《武昌县志·古迹》卷九,鄂州市档案史志局点校重刊本,鄂州市明达印刷厂承印,2004年,第279页。

[21]吕调元、刘承恩修、张仲炘等纂:《湖北通志》,见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据1921年影印《湖北通志》卷一五,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5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